日常生活中,你或身邊的親戚、朋友是否遇到過"眩暈"的情況?天旋地轉,噁心嘔吐,抬頭暈,低頭暈,起床時暈,睡覺躺著也暈,翻身時還是暈,只能朝著一個體位睡覺。
出現上述症狀,是哪裡出了問題?血糖低?腦供血不足?血壓高?還是.?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患者王某,中年女性,因車禍中受傷,於2019.5.23以"多發肋骨骨折"收入院,傷後感心慌,胸部疼痛,深呼吸及咳嗽時明顯,無嘔吐,無頭暈。
患者入院後給予持續吸氧,完善相關檢查,囑臥床休息,軸位翻身,靜脈補液治療。
05-24 12:00,患者翻身後述頭暈,測血壓130/80mmHg,值班醫生陪同下行顱腦CT檢查, 結果無異常。
05-25 03:30,協助患者軸位翻身時,患者出現頭暈,大汗淋漓,測生命體徵正常,血糖為5.8mmol/L,協助取舒適臥位,醫師囑繼續觀察。
05-27 18:30,患者頭部扭轉後,再次出現頭暈,測血壓167/94mmHg,遵醫囑給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化。
05-28 09:00,患者自述噁心、頭暈,測血壓123/90mmHg,查血氣分析示PCO2 25mmHg,PO2 89mmHg。請耳鼻喉科醫師會診,診斷為耳石症。
輾轉幾次,歷經波折,終於找到患者頭暈的罪魁禍首,原來是"耳石症"在作祟!
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認識一下"耳石症"!
耳的結構圖
耳石症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耳鼻喉科常見的內耳自限性疾病,是指在患者取不同體位(躺下、坐立、前傾或後仰)的情況下,其頭部迅速向某特定位置移動而引起持續時間≤1min的暫時性眩暈及眼震等症狀。
該病發作急驟,會反覆發作,並無耳聾、耳鳴或聽力障礙。臨床常見三種類型,包括後半規管性BPPV(PSC.BPPV)、前半規管性BPPV(ASC.BPPV)、水平半規管性BPPV(HSC.BPPV)。
在本案例中,我們排除發生"頭暈"的原因很多種,比如"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低血糖引起頭暈?"、"高血壓引起頭暈?"等等,如何區分"耳石症引起的頭暈"呢?它又有什麼特點?
耳石症高發於女性,發病年齡以中老年多見。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的與頭位相關的短暫眩暈發作,並伴有眼震,其典型特點是眩暈的發作與頭位改變具有密切的相關性,發病前無任何前兆,僅是由於體位改變而突發劇烈眩暈。臨床上多以手法復位進行治療。
手法復位法
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護理幹預措施?
1. 復位前的護理
了解患者發生眩暈的病程、每次發作時間、持續時間、就診前治療方法及療效,多以心理疏導為重點。患者因劇烈的天旋地轉感、房屋傾倒或自身翻滾感,發作時常常產生恐懼感,責任護士可以簡要向患者介紹BPPV發病機制、手法復位原理,講解耳石復位法的過程,告知患者復位會誘發不同程度頭暈,讓患者理解這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消除患者的恐懼和顧慮情緒,取得其理解與信任,以達到積極主動配合的目的。
2.復位時的護理
若患者軀體活動受限,脊柱後凸患者需平臥位時,在肩下和腰部墊橡膠枕使脊柱後凸懸空,以達到復位要求體位;護士站在醫師對面,引導患者配合完成復位;注意觀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壓、面色及眼震變化,若患者出現噁心等不適,及時予以耐心安慰及解釋;事先備好吸痰器、開口器等,一旦出現誤吸及時予以吸痰,必要時配合醫生完成CPR。
3.復位後護理
復位治療後,患者眩暈消失,可能會出現頭脹悶感、頭皮緊箍感、走路漂浮或醉酒感,告知其48h內限制頭部活動的速度和幅度,儘量避免低頭、仰頭和快速轉頭,可下床活動,但不能跑跳,轉身時應緩慢且避免頭部大幅度轉動;夜間休息時多採用45°半臥位;過度疲勞、精神刺激、心理壓力是BPPV相關誘發因素,鼓勵患者採用散步、聽音樂等放鬆方式,生活規律、充足睡眠、清淡飲食,採取健康的生活作息。
4.出院時健康宣教
重點告知患者出現BPPV常見誘發因素,如過度疲勞、感冒、顛簸路上駕車、失眠、頭頸部外傷、急性心理應激等;可建立BPPV健康交流群,留下微信,通過微信與患者建立長期聯繫,進行宣教,提醒做好疾病管理。
隨著城市生活節湊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耳石症"現在也越來越常見,因此科學的預防十分有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作息、適度運動、健康心理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疾病的幹擾,優質生活!
參考文獻:
[1]單志勇,王林霞.綜合護理耳石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眩暈.系統醫學,2018,3(3):165-167.
[2]邢娟麗,張婷,朱秀梅等.個性化手法復位治療軀體活動受限人群耳石症的護理.護理研究,2017,8(31):3057-3058.
[3]張俊紅,丁勤勤,李曙華,劉先娟.耳石症的護理研究.智慧健康,2017,8:95-99.
[4]李忠,李學玲,彭莉君.耳石症經手法復位後的護理幹預50例.護理研究,2017,11(2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