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天旋地轉,噁心乾嘔,你有過嗎?
34歲的張女士就經歷過這樣的痛苦。
上周,她在夜裡起床給孩子蓋被子,習慣性向左翻身時,突然感覺天旋地轉,四周都在搖晃,還伴有噁心、心慌。
她連忙平躺不動,不到一分鐘,身體就恢復正常,當時以為是起身太快,就沒在意。
可兩天後,她又出現了這樣的症狀。
家人覺得她是長期伏案工作,頸椎出現了問題,便讓她去醫院做檢查。
可拍了片子之後,頸椎未見異常,反倒是耳朵出現了問題,確診為耳石症。
不僅張女士如此,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情況。
之前,林萍總是覺得自己頭暈,起身、低頭都站不穩,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旋轉,走路時也搖搖晃晃,好像隨時都會摔倒。
被當地的醫生診斷為「頸椎病引起的頭暈」後,便開藥調理身體。
可症狀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愈加嚴重,甚至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大汗淋漓、心悸氣促等一系列症狀,有時都不敢睜開眼,只能靜靜地在床上躺著。
長達4年的頭暈,讓她終是無法忍受,直到上大醫院,才弄清自己頸椎病沒有問題,同樣是耳朵引起的眩暈。
為什麼出現眩暈,大家都會以為是頸椎病引起的?
我想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頸椎間盤突出或骨質增生→椎動脈血管變窄→誘發腦供血不足→眩暈。
最後結論:眩暈是「頸椎病」引起的。
這種推理看似沒毛病,但其實毫無正確可言。
根據調查,在近3000例的「腦血管造影」中,無一例是因骨質增生引起的椎動脈狹窄。
所以,這個穿梭在骨頭中間的血管,非活動狀態下,是不會變狹窄,更不可能導致供血不足引起眩暈。
那麼到底存不存在因頸椎病引起眩暈呢?
的確有可能會誘發眩暈。
因骨關節的疾病,旋頸狀態下,導致小腦及腦幹等各區域的血供不足,繼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但這種眩暈極為少見,大概就像中彩票那麼稀有,所以在臨床上並不認為眩暈與頸椎有太大關係,反而大多數醫生認為是與耳石症有關。
耳石症,是常見的外周性眩暈疾病,由耳源性因素引起,發作劇烈,但持續時間短暫,往往不超過一分鐘,常表現為起床或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眩暈,有時伴有噁心、嘔吐的反應。
很多人是不是頭上有問號,眩暈這個頭部問題,怎麼可能會與耳朵有關,兩者明明毫無關係啊。
其實你真是小看了我們的耳朵!
我們的耳朵不僅可以聽聲音,還有著它獨特的作用。
耳朵中的前庭,負責身體的平衡,所以大部分眩暈疾病都與前庭功能密不可分。
而我們中醫,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傷寒論》中指出:「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這裡的「眩」,指的就是身體中的平衡功能出了問題。
那為何我們說目眩而不是目暈呢?
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狀態,眩是天旋地轉,暈是眼前發黑。
頭暈是有一種頭部昏沉悶脹、頭重腳輕等不舒服的感覺,而眩暈患者則感覺自己和外周物體之間有一種不協調的旋轉感。
簡單理解為,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平衡被打破,處在一種蹺蹺板的狀態,看這個世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眩暈。
而少陽病是半表半裡的陽性證,就是陽熱在半表半裡的部位,半表半裡就是胸腹腔間,它不能入裡,也不能出表。
熱邪在這個地方,只能順著孔道往上湧,熱往上亢,則「目眩」,就是頭眩暈。
《黃帝內經》中記載:「膽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
中醫看來,耳朵是膽經的循行之處,少陽膽經過耳中,此類眩暈,常伴噁心嘔吐,可歸屬於肝膽經絡問題。
中醫注重整體,不講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眩暈的問題上也是一樣。
從耳朵問題,看到背後的肝膽濡養不足,正是我們中醫的神奇之處!
前不久一位志願者朋友來稿,跟我們講了她公公的眩暈症。
正如很多老人一樣,她公公有頸動脈粥樣硬化,家人都以為是腦梗出現的症狀,有天旋地轉不敢睜眼之態,甚至一動就吐。
住院掛了一個多星期水,醫生還開了許多西藥,眩暈還是整日發作,並沒有太大用處。
最後做了全面檢查才發現,並不是血管堵塞引起的眩暈,而是耳源性眩暈。
之後,這位粉絲根據我們的經方——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給她公公抓藥治療眩暈,結果得到很大改善,症狀明顯減輕。
(用藥有風險,切勿自己用藥,有問題可以聯繫醫生。)
《傷寒論》中所講,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又有《金匱要略》澤瀉湯治療痰飲眩暈之意,所以又加上澤瀉,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們常在生活或在電視劇中,看到很多人被氣暈,這同樣也反映出肝膽的問題。
肝藏魂,主情志,肝膽相表裡,一旦突然生氣,津液不能向上濡養好大腦,裡有熱,向上燻蒸於頭,就容易被氣暈。
說到底,都是肝膽濡養的不夠好,才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要想改善身體出現的眩暈,調節好情緒,這些方法不了解,你就真的太吃虧了!
每次按摩5-10分鐘左右,連續持續3-5天,直至按摩時的痛感減輕。身體如果長期處於津液不足的狀態,則很容易濡養不好肝膽,出現肝膽問題。肝膽就屬於少陽經,所以柴胡湯可以用於治療與肝膽經絡有關的問題。原方劑量: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炙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另外,針對眩暈問題,也同樣可以選擇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吳茱萸湯、澤瀉湯等方劑。茯苓45g 白芍45g 生薑45g 白朮30g 黑附子15g(先煎90分鐘) 溫馨提示:所選方劑,僅供參考,方劑的選用化裁一定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整體情況,如有需求,須遵醫囑。記得「分享」~點「贊」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