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在此破山中賊,建和平縣 - 如今怎樣?

2020-12-23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十家牌法,一直延續至今,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還是幾家人家住在一起,從同一個大門進。

鄉約裡的內容,我們還一直延續著這個傳統。

陽明先生留下的這些文化,幾百年來一直在我們這裡運行著。」

看著眼前這位神採奕奕、驕傲地談起陽明先生的女性企業家,你肯定想不到之前的她是怎樣一種狀態。

「過去,我把自己活成了祥林嫂。」從前,這是林仕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林仕梅(右一)參加學習

仕梅來自廣東省和平縣(五百年前陽明先生曾在此剿匪,和平縣也得名於陽明先生的奏請)。山裡的那個家一窮二白,被周遭人看不起,那時,仕梅就在心裡暗暗起誓:

「我一定要走出這個大山,我一定要掙錢,不要再做一個山裡人。」

經歷了90年代末打工的艱辛,2006年積累了一些錢,仕梅不僅幫家裡起了一棟房子,自己也在城市貸款買了房子。

那之後,整整有兩年時間,仕梅可以睡到自然醒,再去上班。

2010年,仕梅成家。之後的兩年,先後生下一對兒女。生活按部就班,但生命卻一直停滯不前,甚至更加「一地雞毛」。

先生一直閒在家,仕梅不甘平庸,不想讓孩子們過自己過去的生活,無奈下,仕梅只能自己創業。

……

仕梅心中,隱藏著太多怨氣。

無奈、氣憤,仕梅從老家來到城市,從經濟困境逐漸走出,卻沒能逃出精神牢籠的束縛。

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活!

一次,有人送給仕梅《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本書,說這本書可以幫到她。但書中生澀的古文,讓仕梅望而卻步。

後來,偶然間看完一部關於陽明先生的電視劇後,仕梅肅然起敬:怎麼有人這麼厲害!

自此,陽明先生走進了仕梅心裡。

2019年雁棲湖論壇直播,看完《陽明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新時代領導者:乾淨、忠誠、擔當》,仕梅感到非常震撼。再回看論壇上的分享視頻時,仕梅的心門一下子打開了: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活!

再打開《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仕梅邊看邊流淚:過去三十幾年,完全是把自己活反了。

回想最初,自己與先生是因為互相欣賞才走在一起。但婚後,仕梅就開始抱怨,怨先生無能、不擔當。看先生沒反應,仕梅心裡的怨更大了。

如此惡性循環,婚後第二年,先生更加放縱自己:每天睡到中午,起來就是玩遊戲、看新聞。

再回想到小時候,爸爸總是罵媽媽,媽媽就對仕梅幾個兄弟姐妹說:爸爸懶,沒出息,就知道在家橫。仕梅對爸爸也開始滿是抱怨、憎恨,甚至有更惡毒的「希望他不要再拖累整個家」的念頭冒出。

仕梅一直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走出了貧窮的家,拼出一番事業,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

但這次反省,仕梅看到,父親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只為了成全愛人和孩子。在看到這一點時,仕梅讀懂了父親。

一次,醉酒後的父親又打來電話。電話那端,父親嚎啕痛哭,「我就是孤家寡人」。不顧天色很晚,仕梅開車就回到了家。

到家後,仕梅什麼都沒說,就那麼抱著爸爸。

從這以後,仕梅原先對父親的怨恨完全消失,心中的力量一下子升騰起來。仕梅覺得,對父母最大的孝,是成為父母的驕傲,把家人帶到學習聖賢文化的康莊大道上。

今年年初,一次為期3天的反省,讓仕梅找到了與先生矛盾的根源。

在家庭中,自己貪了父親的功;在婚姻中,自己同樣貪了先生的功。

埋怨先生無能懦弱,卻忘記了,如果沒有先生對家庭的付出,自己不可能安心奮鬥,擁有今天的成功事業。先生才是自己背後的無名英雄。

那晚,在與先生的溝通中,仕梅是邊哭邊說。仕梅感覺自己就像剝了殼的雞蛋,從內打開,清楚看見生命的成長。

自那以後,先生也變了,對家庭百般體貼,也開始去公司上班。以前先生給自己提意見,仕梅總覺得先生是門外漢,現在她承認先生是正確的。

結婚十多年,仕梅第一次感覺:原來幸福的家是這樣的感覺,原來自己可以成就更多。

以前,仕梅經營企業的模式就是:不管交易價格多高,都要按最低成本來做,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現在,不管交易價格多低,在保證不虧本的情況下,仕梅都強調價值最大化。

一次,仕梅將到手的「鴨子」(項目)轉手介紹給了其他廠家,只因為這樣對客戶來說性價比更高。

過去,無論項目賺多賺少,仕梅的第一反應都是,先拿下再說。

仕梅發現,當自己放下貪心,不以利益為中心時,反而獲得了最大的利益。上面那個項目的客戶,第二天就給了仕梅一個大單,獲得的利潤是自己讓出去那單的數倍。

破掉心中賊之後,林仕梅的家庭與事業都走上了正軌。 

為和平縣的學子謀一個出路

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初,被朝廷派往南贛剿匪的陽明先生,率部晝夜起兵九路攻打廣東浰頭勢力最大的池仲容部(土匪),陽明先生更是親率大軍直搗池仲容巢穴。

官兵連破38寨,斬殺匪患頭領67名、士兵2060名,抓獲戰俘890人……池仲容部,被一舉攻破。

匪患既平,如何穩固社會秩序,讓百姓安居樂業,就成了關鍵。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若要保和平『長治久安』,必須設置縣治」。

五月初一,陽明先生上奏朝廷,請求設置和平縣。朝廷很快批覆,同意。

於是,劃割當時龍川縣的廣三圖、仁義圖、和平圖,又割河源縣惠化圖及接近江西龍南縣鄰界一裡地,組成和平縣版圖。設立縣治只是開始:

設巡檢司,加強縣治防控

施十家牌法,絕盜匪耳目

興學校,宣風教,破民「心中賊」

社學、鄉約,一一設立……

新縣治設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再未發生大的亂事。

如今,走在和平這片寧靜祥和的土地,已經再難想到數百年前的匪患橫行、民不聊生、爭鬥打殺、你死我活……

數百年前,陽明先生在這裡,破山中賊,建和平縣。

數百年後,一位普通的和平縣女性——受益於中華文化的仕梅,開始做傳播中華文化的志願者,在線上擔當最美家庭志願者,開展工作坊,加入App「百日成長計劃」,擔任小組長。

在和平縣,加入「百日成長計劃」學習的人數,已經從開始的幾個人增加到現在將近100人。

仕梅每天堅持5點起來讀書,同時引導孩子立志。現在,家裡的讀書氛圍,讓仕梅感到特別欣喜和感恩,朗朗讀書聲常常在家裡響起,讀書接龍時,仕梅說《道德經》上一句, 孩子馬上就能接下一句。

「我們家孩子現在走上了中華文化這條路,有了出路。但別人家的孩子呢?別人家的孩子又能走哪條路呢?

改革開放,很多人走出大山,成就了一番事業,那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好時代。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不學中華文化,路會很難走的。」

仕梅和丈夫、孩子們

這是仕梅心底最真實的想法。

當「為和平的學子謀一個出路」的使命從仕梅心底湧出時,仕梅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有點難以置信這樣的話是從自己嘴裡說出。

仕梅走出原先的「單打獨鬥」,嘗試去找志同道合者。

初期,仕梅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聯繫了一位企業家。但聽到仕梅的分享,看到仕梅帶來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位企業家握著仕梅的手,激動地說,這就是自己一直以來在尋找的。

原來,該企業兩年前就建立了致良知學堂,但一直苦惱於不知道該如何運轉。如今,仕梅的出現,讓他心想事成。

仕梅興奮地說道:

「這位企業家在我們和平縣是很有影響力的企業。隨著他的加入,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在和平縣肯定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

和平縣

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

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

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飾否?

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

諸同仁,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數百年前陽明先生的教約,在今天仍然是聲聲入耳。當每個人都能像仕梅這樣挖掘出心中寶藏,建設自己心靈品質,整個和平縣將恢復當年「雍雍然有禮讓之風」。

祝福仕梅,也祝福和平縣!

相關焦點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被推倒風口浪尖,自媒體及官方媒體紛紛發聲。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
  • 「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 都去哪兒了?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都去哪兒了?來源:新金融頭條「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致良知四合院:恭維他人,為什麼損人不利己?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有這樣一段故事,發人深省:時,徒將下山,遠行為官……師:官場水深,汝當何如?徒:百頂高帽,不需餘物。師:人之所求,財利為首。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與弟子有一段同樣精彩的對話,弟子也試圖送陽明先生一頂高帽,那麼陽明先生是怎麼應對的呢?弟子言:「今日要見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見之?」對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須是無目人。」
  •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以格物而「致良知」,但良知又是從何而來
    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思想,影響現代最廣的應該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王陽明先生完善了儒家思想和開創了「心學」的哲學思想,被中華文化領域尊稱為中華文化儒家學派的聖人,其開創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整個東亞世界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指引了很多人修身、修心提升自我和人生旅程前行的方向。
  • 爭議「致良知」
    01 致良知四合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講師說心不誠的人無法接受聖賢思想,可能致良知並不是我看到的樣子。」聊到後半夜我困意襲來,王帆還在玩遊戲。再醒來,他已經走了,回撥電話也被拉黑。我推開網咖玻璃門時,外面潑來一身寒意,腦中依舊浮現著王帆的臉。  05 致良知四合院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
  • 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陷入「精神傳銷」的「偽國學」爭議。據媒體報導,有受訓女員工曝出,該機構在學習會場公開宣揚「女性應該完全服從男性」等女德思想,侮辱了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但也有企業負責人稱,該機構傳播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正能量。」
  • 王陽明:能致良知,就可以不畏浮言,活出真我
    陽明先生到晚年時,於「致良知」一途體悟得愈發圓融貫通,他認為人能致良知,就可以永遠活在真我的世界裡,既快樂,又有底氣。底氣,源於心底的光明與坦蕩。回到家鄉餘姚後,他倒是沒覺得有什麼,整日還是繼續與學生們相益講學,直到有天學生們偶然談起先生如今被天下人毀謗日甚一日的狀況,大家都很為老師鳴不平也很是感嘆憂心。陽明先生就問他們道:「你們都來說說,我那時為什麼會在南京任上遭人毀謗呢?」
  • 「致良知四合院」爭議背後:培訓模式受質疑 財務收支涉嫌造假
    「致良知四合院」部分成員「致良知四合院」自稱是一個「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非盈利組織,至今已研發出七種課程,主要目的為提升企業的整體素養、實現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到,「致良知四合院」系列課程報名費在3000元/人至10000元/人(食宿交通自理)。記者隨機選取了該組織2019年的8場培訓活動,通過其公布的報名費及人數計算出,僅現場報名費就超過6000萬元,而事實上「致良知四合院」2019年總活動場數為41場。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
    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 第12講:三大核心理念之三「致良知」我們簡單的說,什麼叫「致良知」?你先天具有的美好素質叫良知,因為你後天受社會的汙染,受你個人利慾薰心的蒙蔽,導致你先天的美好素質逐漸地被蒙蔽、被打壓了,你才成為一個凡人,而沒有成為聖賢。人要想成為聖賢,不需要枝枝葉葉外邊求,而是向內求,修心。
  •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也,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原來這麼有用!
    今天咱們學習一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理論。良知固然是先驗的,但致良知是一個過程,致也就是達到的意思,達到良知並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離開後天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具體行動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並把良知傳遞到具體事物中。
  • 致良知也能數位化?
    致良知,也可將描述性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數學推衍可得,0 數學表達式明道致良知,1/良知 =功夫,1=功夫*良知 (成全子語),致知、誠意、正心相乘得良知 ,格物即功夫也,良知與障蔽之間的亮度,決定了格物程度。 本體唯一者,即功夫惟精也。
  • 三水國學│心理學視角下的「致良知」
    這樣的解讀也不失為一種見解,確實陽明心學在儒家和佛道之間的「遊走」得比較明顯。縱觀陽明心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除了王守仁先生學問的不斷精進外,未嘗沒有調和儒佛關係的用意:先提出一個「心外無物」,看似迎合了禪法,接著來個「事上練」安撫下儒家入世的情緒。為了能承接「吾性自足」,進而又提出了「知行合一」。
  • 良知和致良知
    良知致良知 一、何為良知?心學是良知之學,修心性就是修良知。正如先生所說:「良知二字,自吾從萬死一生中體悟出來,多少積累在,但恐學者見太容易,不肯實致其良知,反把黃金作頑鐵用耳」。良知二字無可替代。那麼什麼是良知呢? 良:《說文》:善也。
  •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原創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我們一起學習陽明先生的教誨。 陽明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有怎樣的知,才有怎樣的行。知的層面有多高,行的層面就有多高。 面對呱呱墜地的兒女,你深知這是自己的骨肉,你深知TA稚嫩的性命就寄托在你手裡,因而你對其體貼入微,無怨無倦無悔。有真誠無私的「知」,自然有真誠無私的「行」。
  • 致良知四合院:假如給你一百天時間,你能做些什麼?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一百天,能做什麼?對此,陽明先生在傳習錄裡有一段精彩表達:「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瀰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惟其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次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乾生枝生葉。孝悌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裡面發生出來。」
  • 如何理解陽明先生的「四句教」
    陽明先生的一生頗有神奇的色彩。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少年時有志於聖賢之學,中年時被貶謫至貴州龍場,於困苦中修養靜思悟得大道,繼而倡建書院、廬陵安民、南贛剿匪、滅寧王、平思田、襲八寨等立下不世之功。晚年提出良知之教,終成一代聖人!
  • 致良知四合院:幸福路上,十個深坑。看清越過,一路順平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俗話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人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哲人言:存在即合理。有緣相聚一起,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是一種幸運,也是上天匹配的最好姻緣。如此,為什麼還有如此多心酸苦楚?錯知錯見,暗藏風險。一個錯知錯見,就是一個危險的種子。
  • 致良知四合院:格局與境界 - 把握八個機會,遠離兩個不明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學生請教陽明先生,戰場上憑什麼四戰四捷?陽明先生回答:「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商場如戰場。陽明先生用於戰場的心法,同樣適用於商場。把握機會,遠離不明,才能心靜如水,心生萬法。
  • 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致良知」與《大乘起信論》「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論學的宗旨。對此後世學者多有論述。如錢德洪說:「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劉宗周說:「先生教人吃緊在去人慾而存天理,進之以『知行合一』之說,其要歸於致良知,雖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為轉注。」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比如著名的致良知四合院,作為一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的機構,就被認為是精神傳銷,與邪教非常相似,受到了不少詬病,還捲入到財務造假的新聞中。致良知這三個字是王陽明的心學主旨,致良知四合院所宣傳的核心內容就是王陽明心學,還包括諸多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