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隨著美國大師賽的持續舉辦,它的東家美國奧古斯塔國家高爾夫俱樂部也搭上開往高球聖殿的列車,同列仙班。這樣皆大歡喜的局面,自然是所有人都樂見的。而奧古斯塔所創造的辦賽模式,也為全世界各地的高爾夫俱樂部所追捧與效仿。
腦洞大開的辦賽模式
人們一度以為,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辦,像高爾夫大滿貫賽這樣最高級別的賽事,應該是由美國高協、美國職業高協這樣的專業機構才能運作,中國的高爾夫大賽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滙豐冠軍賽以及寶馬大師賽就是由專業賽事機構來運營的,球場則只需將自己的草坪和果嶺品質維護好就足夠。
畢竟,一場頂級高爾夫大賽,需要調用多方面的資源和專業人員,無論是邀請球員、還是和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溝通賽事轉播、門票銷售、贊助商談判、賽事現場秩序管理、後勤保障、志願者管理等等,每一項工作都要求工作做得非常細緻到位。對於很多球會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他們擔心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短板會拖累整個賽事的節奏,而將這一切委託給專業的賽事運作公司會讓人覺得格外放心。
奧古斯塔顛覆了遊戲規則。對於奧古斯塔來說,當它要舉辦美國大師賽時,大部分高爾夫球場遇到的疑難問題幾乎不會影響到它。它的創始人波比·瓊斯是當時高壇最有影響力的巨星之一,無論是球員還是媒體,能接到他的邀約,肯定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人們很難拒絕,而1930年代的人們,對於賽事贊助以及門票銷售,還遠未形成今日的規模,組織運作方面奧古斯塔也可以通過賽事的不斷舉辦來完善。
美國大師賽橫空出世後,人們發覺,世道變了:一個球場以一己之力就打造一場大滿貫賽,還以「後發優勢」,迅猛地將美國業餘錦標賽以及英國業餘錦標賽趕出大滿貫賽的舞臺,讓專業的歸專業,業餘的玩業餘,並成為全球最尊貴的體育賽事。
球場和賽事合二為一,談論美國大師賽就必提奧古斯塔
無論如何,作為最富盛名的大滿貫賽,美國大師賽的辦賽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它是四大賽中唯一一個將球場和賽事合二一的大滿貫賽,人們在提到美國大師賽時就必然聯想到奧古斯塔,這兩者之間是劃上等號的,這樣獨一無二的標籤,無論是對奧古斯塔還是美國大師賽來說,都是最容易識別的標籤。與之相比,其他的大滿貫賽則是神形分離的。
作為一個在固定球場舉辦的大滿貫賽,美國大師賽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球迷們對球場的熟悉程度。另外三個大滿貫賽球場雖然也有輪換球場,球場很多都是頂級球場,但有鑑於挑剔的公眾經常提到的球場往往只有聖安德魯斯老球場、圓石灘、觀瀾湖以及奧古斯塔少數幾個頂級球場,要讓他們對每一年的大滿貫賽球場都能做到耳熟能詳,那往往只有非常專業的觀眾才能做到。
因而,在其他三個大滿貫賽舉辦前,人們總得事先熟悉一遍承辦球場,承辦球場的歷史、特色、風格、難度等會被事無巨細地一一挖掘出來,大滿貫賽總是有這樣的魔力,喚醒這些球場的魔力。固然,這是一個藉機推廣高爾夫,讓人們了解多種風貌高爾夫球場的最佳機會,但對公眾來說,重新了解一個新球場,總不如一個固定舉辦的球場來得親切,來得熟門熟路、駕輕就熟。人們在談論美國大師賽時,直接就可從賽事歷史和奧古斯塔的精妙布局開始。就如美國大師賽現場時沒有廣告版以及電視直播期間廣告時段最少的一樣,如此操作就避免了很多看似正確的廢話,開場就是大戲。雖然年年都是在這裡舉辦,但奧古斯塔的球道讓人百看不厭,總是有無數的話題可以談論。
奧古斯塔的設計跨越時空,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在某種程度上,英國公開賽或許也可以將賽事固定在聖安德魯斯老球場舉辦——如果R&A有此考量,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但人們總是擔心,老球場會不會有些容易,招架不住那些高科技裝備下的高爾夫球員的狂轟亂炸,而且,老球場是一個公眾球場,如果每年承辦一屆英國公開賽,那將會大大增加它的封場時間,那些慕名而來的高爾夫愛好者將不得不等待更長的時間才能在老球場揮桿,這與R&A對老球場的定位也不相吻合。
五年輪一次是可以接受的,它可以用五年的時間裡慢慢消化技術變革對球場的要求,不至於因球場調整太多而變得面目全非,作為一個「活著的古董」,如果因為賽事的需要逞一時之快而不尊重歷史,最終傷害的就是老球場和歷史。奧古斯塔則不會有這樣的顧慮,它是私人俱樂部,只對會員與嘉賓開放,俱樂部有著相當大的自由,它的封場時間長短由俱樂部自行決定,公眾能有幸體驗一次奧古斯塔就如中彩一般,因而,它每年舉辦一次美國大師賽並不會引發這樣那樣的擔憂。更重要的是,奧古斯塔的設計是超越時空的,它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即便是在美國大師賽已經舉辦了83屆的今天,人們在提到「阿門角」時依然會色變,喬丹·斯皮斯在2016年美國大師賽決賽輪的崩盤更是說明「阿門角」的經典,它依然能在關鍵時刻讓頂級球員帶來極大的挑戰,並改變戰局,讓賽事變幻莫測。
美國大師賽的傳奇,奧古斯塔每一年都可以分享
美國大師賽一切的傳奇都是在奧古斯塔發生的,這中間沒有任何需要過渡和切換的地方。而這一情景並不適用於其它三大滿貫賽,賽事歷史和承辦球場是分開的,賽事的歷史與榮耀是歸屬於賽事的,承辦球場想要分享它的雨露與恩寵,尤其是當紅的大牌球員與承辦球場的關聯往往很少,很多時候,它更多是因為該球場承辦了其他賽事而頂級球場也到場參賽的緣故,要將三者放在同一個時空的話往往只能珍惜現在。
即便某個頂級球場多次舉辦大滿貫賽,人們在談到它與該大滿貫賽的淵源時,也不得不幽怨地提到,大滿貫賽上一次來到該球場時是怎樣的一番盛況?這期間又間隔了多少年?在該球場奪冠的球員是誰?很多時候,由於輪換球場太多,等大滿貫賽再次光顧該球場時,球員已經換了整整一代人.
當美濃球場舉辦2013年美國公開賽時,人們尷尬地發現,美國公開賽上一次來到這裡是在1981年,而當時獲得冠軍的澳大利亞球員大衛-格拉漢姆(David Graham )早已退隱,人們在談到美濃球場的歷史時,甚至更寧願追溯到1950年本·霍根在這裡奪冠的場景,而將1981年的故事一帶而過。而美國大師賽則不會有這樣的憂慮,所有的比賽都是在奧古斯塔舉行的,即便某一年的賽事冠軍不出奇,但其他球員在奧古斯塔的精彩表現同樣可以讓人去追憶,美國大師賽很少有平平淡淡的年份。
只專注於呈獻完美的賽事
美國大師賽絕對是四大滿貫賽中最專注於呈獻一屆完美的高爾夫賽事的。英國公開賽與美國公開賽由於是國家公開賽,背負著這樣那樣的責任與義務,在陣容、場地、舉辦城市等方面往往是折中的結果,它得放入很多通過資格賽打入參賽陣容的球員,美國PGA錦標賽同樣會開放一些席位給職業教練,美國大師賽的陣容則要小得多,這就極大限度地壓縮了黑馬出現的概率。
有黑馬尤其是大黑馬的比賽固然精彩,那種灰姑娘變王后的超級懸念會讓很多人的小心臟受不了;但人們更樂意看到的是大牌球員錦上添花,那樣才會有更多的傳奇和紀錄會被刷新,而不是曇花一現——黑馬之所以黑,就是因為其狀態的不可持續與不連貫,而美國大師賽的賽制則從源頭上加以控制,讓觀眾們欣賞到一場純粹由頂尖球員參與的視覺盛宴——舞臺交給實力派演員,只要天氣不來攪局,票房怎樣都錯不了。
當然,奧古斯塔有如此足夠的底氣與財力來運作這樣一場比賽,它將贊助商的數量壓縮至極限,卻讓這些國際品牌出大價錢,它以很具性價比的價格來銷售特許紀念品,讓球迷們的收藏癖爆棚。門票和紀念品銷售、電視版權以及贊助商這四筆收入就足夠奧古斯塔將這項比賽做的盡善盡美。
它的高獎金、冠軍的各種隱形福利、賽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位等等也是讓頂級球員格外賣力的原因。老虎伍茲多年來儘管傷病不斷,其他大滿貫賽也缺席過多次,但真正缺席美國大師賽卻是從2014年才開始的事情。而且,在2014年以前,老虎伍茲在美國大師賽上的成績都不錯,前十都是很經常的事情。米克爾森雖然沒有老虎伍茲那麼神奇,但在奧古斯塔的三次勝利同樣很能說明問題,冠軍的含金量如此高,表明美國大師賽賽制是大獲成功的。
中國高爾夫俱樂部的夢想與雄心
奧古斯塔的這一開先河之舉,讓大多數高爾夫人腦洞大開並心服口服,如此有想像力的舉措,讓很多高爾夫俱樂部都產生類似的雄心:我要以自己的高爾夫俱樂部為平臺,打造一場類似於美國大師賽那樣的大賽,在世界高爾夫版圖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當然,像奧古斯塔那樣大手筆的玩法不大現實,一般的高爾夫俱樂部沒有那麼大的財力,但藉助自有賽事提升俱樂部影響力與會籍價值,讓媒體和公眾不請自來,絕對比單純在媒體上投放廣告要划算得多,而且讓人印象深刻;如果能做到像美國大師賽那樣要通過黃牛黨或贊助商的門道才能得其門而入,那樣就更完美。
在中國高球界,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球場在承辦職業賽事時,往往將其列入營銷成本,有時候甚至可以為此專項列出投入計劃,而對於賽事的產出效益,球場的業主方短期並沒有很明確的目標,其效仿的或追求的,就是美國大師賽這一終極效應。當然,能否達到那樣的目標,則要看各自的手段和本領。而他們效仿的,恰恰就是奧古斯塔這一經典案例。
- END -
本文首發於《GOLF·峰薈》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