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畫峰,筆名梵谷,字荊溪,號「化峰居士」,齋號「解衣精舍」,陝西藍田白鹿原荊峪谷人氏,青年國畫藝術家,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梵谷畫集》《梵谷山水寫生集》《梵谷百花畫集》《梵谷博古翎毛集》等。
梵谷出生於繪畫世家,自幼喜書擅繪,其父、姐姐都是專業畫家,從小浸染在藝術的家庭氛圍中,培養了梵谷對繪畫濃厚的興趣。
少年時期先後拜師陝西省文史館丁梅臣先生、藍田縣文化館王安國先生、賀伯忍先生,宗法授受,深得堂奧。
青年時期先後師從長安畫派鄭乃珖、康師堯等大家學習花鳥畫,畫藝精進。
1990年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接受學習,繪畫技巧更加純熟和多樣。
畢業後拜師何紀爭、曹湘秦伉儷及崔振寬、徐義生等為師學,主攻山水畫創作,深入生活,觀臨寫畫,逐步形成個人風貌。
藝術創作本應多採素材,多觀事度物,才能迸發靈感,創出奇妙之作。
梵谷在繪畫上遵循了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和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美學觀點,長期在祖國的名山大川雲遊寫生,創作了無數意象雄奇、輝煌燦爛的山水巨製。
● 自古山水皆意境●
華山古稱「西嶽」,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為關中八景之首。以其巍峨壯麗、峻秀峭拔的雄姿吸引了無數遊客,更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盡情謳歌的對象。
西峰絕壁、東峰日出、南峰奇松、北峰雲霧……華山的奇妙風光、雄姿颯爽都是梵谷先生熱情描繪的對象,他曾無數次登上華山之巔,存壯景於胸中毫端。
他將華山的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對華山極盡奇妙的藝術描寫,抒發著他對藝術的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除了華山,泰山雄姿也是梵谷先生畫面中常見的內容。遊名山者必登泰山,登泰山者必觀日出。萬仞絕壁映朝陽,這最輝煌、最壯觀的一刻,是梵谷先生華山題材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中國畫講究意境,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氣象萬千,意寓鴻運當頭。黃河遠山象徵著財源滾滾、生生不息。畫面前端的蒼鬆勁柏暗含招財擋災、事業長青之意。
山嵐峰起,雲層環繞,鴻運普照,富麗堂皇卻不沾染俗韻,裝飾效果與藝術性並重,懸掛於廳堂,令人一見既生舒適安逸之感。
● 青綠為質,金碧為紋●
梵谷以華山和泰山為題材創作的一系列金碧青綠山水,設色絢爛、明麗動人,給人以大氣沉穩、厚重寬博之感,匠心獨具、自成一格。
青綠山水的魅力就在於主要是用呈色穩固、經久不變的礦物質顏料,石青和石綠。近處的山頭呈綠色,遠處的山頭呈藍色,既符合科學原理,又讓畫面顯得青綠相映,清雅秀麗。在此基礎上以金線勾皴,更顯雍容大氣、富麗堂皇。
梵谷先生的青綠金碧山水作品可謂匠心獨運,製作精良。他先以墨色勾皴,後以礦物質顏料鋪陳,石綠、草綠為基調,再揉以鈦青、石青、假金色,顯示青山疊翠。後用石青石綠烘染山巒頂部,泥金鉤染山廓、石紋、彩霞等,使千山萬壑金光閃閃。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使畫面清雅富麗。
這種獨創的畫法設色鮮豔,筆調雄渾,極度發揮了水、墨、彩的功能,使其青綠金碧山水作品深厚凝重、浪漫奔放、氣勢撼人。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古代壁畫、繪本遺留,經歷千載歲月洗禮,依舊斑斕華美,就是礦物質顏料的神奇之處。
●畫意與詩情 ●
梵谷先生說他的畫面想傳達給觀者的是一種詩情與畫意。在他的畫面中經常出現打油詩,與繪畫內容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常有師友附和,妙趣橫生。摘錄一首,聊以遣興。
梵谷生性沉西嶽,
自歡才疏克畫差。
人間自有畫工筆,
兩年生鏽繞月華。
本是梵谷自謙之作,卻得畫廊行業協會會長範鐵鎖先生的高度讚揚,以詩回應,引得眾好友嘖嘖稱讚。
梵谷生性沉西嶽,
巍峨峻姿筆生輝。
好飲醉臥西峰雲,
善拳棍震北山松。
範會長的詩讓我們看到了梵谷氣韻不凡卻深藏不漏的一面。拳打豪氣,畫修文心。天下萬法皆通,因此,梵谷的畫作中同時具備了俠士的傲人風骨和文人的爛漫天真,他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一種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又折射出一種意境悠遠、雄闊壯大的浩然之氣。
踏遍千山萬水,存壯景胸中毫端,留數紙麗色於人。梵谷的山水作品中描繪的天地大美,宜賞、宜藏、宜開豁胸懷、宜寄託精神、宜一切精神之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