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南部的賒店鎮因賒得名,曾是名揚四方的商貿重鎮。鎮上一家傳承了六代的刀具店,誠信經營令人欽佩。
賒店鎮是不是很少有人聽說?它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位於潘、趙二河交匯處,三面環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如今的賒店雖早已不復往日的繁華榮光,但誠信經營的理念卻早已融入了這個古樸小鎮老百姓的血脈裡。
河南賒店鎮有位叫張文浩的「80後」年輕人,他繼承了祖輩的老手藝,經營著自家的百年老號。如今,張家鍛造的刀具,從過去的大刀、斧頭,變成了日用刀具。但是,打一把刀所需要的四十多道工序,卻一道也沒有減少。這是一個標準的帥小夥,眉宇間帶著儒雅之氣,你能看出這是位技藝高強的鐵匠?
每一把刀在爐火上不能低於兩千錘擊,為什麼要錘擊兩千次呢?張文浩自豪地說,這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傳承到他這一代都已經是第六代了,要做生意,就得講誠信,沒有誠信的話,做生意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在賒店就要圖個好名聲。
「夾灰卷刃,保管來回」,這可是張家百年老店的老規矩。只要烙上張家的印記,就是烙上了一個莊嚴的承諾。老店出品的刀具,不管什麼時候,出什麼問題,都保修包換。
張文浩對待誠信的執著,有件小事可見一斑。一次,張文浩因一時疏忽被騙,竟買回來的劣質鋼材。直到打出來的第一批刀具賣出去後,有人反映出現了卷刃,張文浩這才意識到出了問題。發現問題後,張文浩二話沒說,立即去老百姓家裡把刀具回收了,然後一聲不吭地把6噸鋼材全部當廢鐵處理掉。一兩千一噸的鋼材,最後是十分之一的廢鐵價賣掉的,損失慘重。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文浩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心裡難受得幾天說不出話來。不過,話說回來,咱做人說話就要算話,怎能用卷刃的刀去騙鄉親們。自己這次雖然虧了,但對得起良心。
多年如一日與鐵、火為伴,是件很煎熬的事。張文浩要承受的辛勞和寂寞可想而知,他頑強地堅守著這門老手藝。有時,附近的老街坊會拿著張家祖輩製作的鐵器,來讓他修修補補,張文浩從不收錢。他丟不下祖輩的老手藝,更割捨不下這個傳了幾代人的老作坊。現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誘惑力十足,但每次只要一拎起錘子,他就沉浸在了鐵花飛濺的世界裡。
有人開玩笑對張文浩說,關起門來,誰也看不到,非要打這兩千錘,傻不傻?張文浩斬釘截鐵地說,這是不可能的,一錘也不能少,每一錘打下去,都是每一錘的承諾。門是關起來了,別人看不到,可你能騙得了自己的心嗎?愧對良心的事,不是咱幹的事!
在張文浩看來,身體的舒適怎是良心的安寧可比的?火星飛濺是良心的燦爛,錘起錘落鍛造的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