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新京報》的一項中國離婚數據調查時,發現我國現在的離婚率逐年攀升,同時在離婚的夫妻中,70%+都是由女方先提出的。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為什麼在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時代裡,我們的離婚率卻逐年增高。
有人說,想進去的人越來越少,想出去的人越來越多,這就是如今的婚姻現狀。
在《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以下簡稱《熱鍋上的家庭》)一本40年長銷不衰的原生家庭經典著作中,通過對布萊斯一家克服家庭危機過程的講述,讓我看到了婚姻真實的樣子,真正幸福的婚姻,不僅僅靠緣份,而是需要向內去求,放棄共生,邁向獨立,找回真正的自我。
這讓我想起在《親密關係》中,作者克裡斯多福·孟也提出了異曲同工的觀點: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自己的。
雖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維持長久婚姻的機會較大,但年齡可不是唯一的變項。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結婚是兩個人是否都已經歷過一番心理空間的磨練;在這段歷程中他們獨自與生命格鬥,四無依傍只有靠自己,並且發現自己可以戰勝孤獨的恐懼。兩個人都必須發覺他或她能夠忍受最基本的焦慮,那就是,在這個可怕的世界上,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
現實是,剛結婚時,一般人往往會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典範——父母、心理治療師、伴侶、朋友、夥伴,一個能滿足我們所有對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期望另一半能幫助我們解決成長過程中一些困難和尚未解決的問題,每個人都希望另一半可以提供具有魔力般圖騰式的安全感,我們真的將太多需求帶進婚姻中了。
這往往會引發一些爭吵和傷痛,那麼如何面對婚姻中的種種問題,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問題。
生活中,很多夫妻和家庭如布萊斯家一樣,他們的婚姻危機一直深藏不漏,即使很嚴重幾乎藏的看不見。這些夫妻甚至費盡心機迴避,在父母和孩子面前扮演恩愛夫妻。
這就是面對婚姻問題典型的鴕鳥心態,在心理學中又稱鴕鳥症候群。出現這種狀態的根本原因是夫妻雙方太依賴彼此,他們不願意承認有問題,非常害怕對兩人的關係造成什麼損害。
兩人甚至會默契地發展出很好的拖延技巧:比如生氣的時候走開、假裝關心其實內心麻木、期望靠著時間及努力來改變彼此的態度。但彼此內心有著使人筋疲力盡的壓力,生活看似平靜,但內心卻充滿不安和焦慮。
就像《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布萊斯夫婦寧願把對對方的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也不願直面他們之間的婚姻問題,就是因為他們不僅害怕失去婚姻的穩定,同時也害怕損及脆弱的自我形象。他們寧可拒絕任何挽救婚姻的機會,也不願失去目前這種痛苦而脆弱的安全感。
他們把安全感都寄托在對方身上,卻忘了他們還有自己。這樣的逃避策略,很可能會讓家庭中的成員成為「替罪羊」,可能是某個孩子,也可能是配偶中的一方。
孩子會因為背負重擔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模式」:多動、嗜睡、成績下降、厭學、脾氣暴躁、拒食等,配偶中一方也會不知不覺製造出一種病情,以此將對方留在身邊。
其實,不論是鴕鳥心態還是替罪羊機制,都只能維持婚姻的短暫穩定,要想解決婚姻的根本問題,夫妻雙方還是要勇敢直面婚姻中出現的問題。
對我們最愛的另一半,我們會有許多期望,期望得不到滿足,會導致失望,然後就想改造對方以滿足自己。但是需求不可能完全被滿足,所以我們就會做出許多偏差行為。
《熱鍋上的家庭》布萊斯夫婦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次家裡臥室要粉刷,妻子卡羅琳說了一段時間,感覺丈夫大衛不甚在意,於是自己就在丈夫回家之前用心粉刷好了,想給丈夫一個驚喜,結果感到丈夫一點也不感激,反而還抱怨掏腰包。
妻子認為自己的心血換來的是幾句禮貌的、冰冷的讚美,覺得自己很難堪。
丈夫大衛說:「我是真的很感激,我有點驚訝,而且也有點奇怪,事先我們都沒有商量,不過我很喜歡,真的!」
妻子就怒了,大吼:「你根本沒感覺,我們為很多事吵過,吵來吵去其實都一樣,你下班回來時,我每次都用心聆聽你抱怨面臨的困擾,我是真的很在意。可是如果是我那天過得很糟糕、覺得很孤單、累得半死,你就只會隨便應付兩句,趕快擺脫話題,你從來沒有用心聽我說過。」
這一段對話,我看了好幾遍,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很熟悉,仿佛身邊這樣的對話有很多,我們總是在談對方,我們的話裡到處都是指責和攻擊,我們都覺得問題出現在對方身上。
這是典型無效的溝通方式,會讓我們做出許多偏差行為。
從例子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妻子對丈夫有所期待,希望他能真誠地感謝自己,認可自己,不是無動於衷,丈夫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開始是爭吵,之後妻子就陷入了絕望,丈夫也很生氣,抱怨妻子的要求太多還要再三保證,就像一個長不大受驚嚇的小孩需要一直讓人牽著。
兩人在爭吵時產生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控制伴侶,藉此來避免自己期待的破滅。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常見的偏差行為包括四種:
經驗讓我明白,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可循的。不管是親密關係的快樂,或生活上其他的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其中以上四種偏差行為的產生很多時候是源於雙方不會好好說話。
《愛就是彼此珍惜》的作者蘇珊·海特樂博士是全美前十大治療專家之一,她指出,感情中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就是溝通,要學會把心中的想法清晰地說出來。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湯瑪斯·戈登發明了一種最為常見的有效溝通方式,叫做I Statement,即以「我」的角度去陳述,而不是單純關注在「你」的行為。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溝通的重點放在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他人的行為上面。
運用I Statement溝通技巧,妻子可以重新表達,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當我用心做的事情被完全忽略(客觀描述某種行為)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沒有被重視和關心(客觀地形容自己的情緒)。我希望可以多獲得一點關心和支持(客觀地陳述自己的需求和要求),因為老公你的關心對我來說很重要,這可以讓我知道我們都很在乎這個家(陳述原因)。」
與其等待對方正確猜測出自己的心思,不如主動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布萊斯夫婦他們都以為通往快樂自由的門在對方身上,而不在「自我」身上,兩個人都不敢跨越那道有著「自我探索」入口標誌的門檻。
其實,只有你學會考慮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充分感受它,但不把怒氣加在別人身上,這樣你才能發現生氣是為了逃避什麼。如果你願意面對自己所逃避的感覺——不論這令你多麼不自在——你就能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而充滿愛的感覺。
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來面對它,告訴自己,我不孤單,我還有自己,我就能有效地減輕痛苦,並讓它轉變成正面的感覺。要做到這樣,必須有決心,我把這樣的決心叫作「愛意」。
很多時候,出現了婚姻問題,本質上,並不只是婚姻方面,而是我們在個體自我認知方面出了問題。我們在一段婚姻中丟失了自己。
為什麼會丟失自己呢?我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夫妻雙方繼承原生家庭舊有的婚姻模式,選擇壓抑自己、打擊自己和看輕自己,這些根植內心,與是否與父母接觸已無關係,卻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婚姻,變成了逃避個人內在問題的藉口。
二、在婚姻中,我們不僅是丈夫妻子,也是爸爸媽媽,兒子女兒,我們擁有了多重身份,多個角色,我我們要工作賺錢養家,又要陪伴照顧家人,生活節奏很快,我們很忙,時間很緊,但我們要做的卻很多,我們有時會忙的忘了自己。
三、在婚姻中,夫妻兩往往會因過分依賴對方而喪失自我,人們常會尋找一個替代品來取代依賴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則是子女。
其實在一段良好的關係中,我們首先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和人格,我們只有找回失落的自己,才能有機會擁有真正的幸福婚姻。
這讓我想起演員劉敏濤,前段時間「搖晃的紅酒杯」讓人印象深刻,她拒絕在婚姻中面目全非,選擇做真正的自己。
循規蹈矩的7年生活,讓她本該在神採飛揚的大好年華,活得卑微而蒼白,在37歲的時候,她選擇結束婚姻,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做自己,靠自己,放飛自己,成就自己,隨心所欲的去冒險,去生活。
此刻的她已經成了一位享受叛逆的中年女人,而這種叛逆的味道是什麼?
她說:「是我自己,對我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是自由的味道。」
劉敏濤在婚姻之初選擇向外求,漸漸迷失了自我,最後選擇結束婚姻,自己做自己的靠山,反而走向了自由瀟灑,獨立高貴。
每一個女孩,都有可能會進入婚姻的殿堂,從一個人,變成一個家庭,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家庭,請你記得,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首先經營好自己,認可自己,看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先看到自己,我們才能以一個獨立的成熟的個體去面對我們的婚姻,有信心有勇氣,戰勝婚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也許,我們活著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也無法改變別人。但是,我們能夠選擇保持獨立。獨立,是我們行走在大地上的一隻腳。有了獨立,就能確保我們以站立的姿態活著,就會對生活多一份生勇氣,多一份由內而外的底氣。
在婚姻中,只有當她/他在人生中尋找到自我的價值,擁有揮灑自我才能的空間,才會由內在反映到外在,那種舉手投足之間的自信、從容與快樂,才是一個女人/男人最有魅力,最讓男人/女人心動的部分,也是讓一個男人/女人對你擁有長久愛戀的根本法寶。
最後我想說愛情是場修行,婚姻亦是如此。我們要敢於直面婚姻中的問題,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尋找真正的自我,做真實的自己,修煉成值得被對方深愛一生的人,做自己婚姻中的主人,對自己,對家庭負責。
專注指數基金定投/手帳/復盤
微信號 : jyz2019666
簡書:俊英子
知乎:俊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