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

2020-12-14 每日甘肅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記者近日從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持續強化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旱作農業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切實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綠色化種植水平。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30萬畝,馬鈴薯總產量預計達到1500萬噸以上,建成定西安定區、會寧縣2個百萬畝產業大縣,打造了一批萬畝以上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

我省已建成安定、會寧2個百萬畝馬鈴薯產業大縣。

近年來,甘肅省著力構建種薯繁育推廣體系,積極培育引進國內外優質種薯,自主研發培育隴薯7號、10號等馬鈴薯新品種25個,推廣椰糠栽培、水培霧培等先進技術,構建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梯級種薯繁育推廣體系。2020年,全省脫毒種薯生產面積41萬畝,生產馬鈴薯原原種13億粒,種薯產量75.1萬噸,銷往20多個省市區和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佔全國馬鈴薯供種的60%。

馬鈴薯新品種。

甘肅省著力構建標準化種植技術體系,大力推廣半膜壟作溝灌栽培技術模式、黑膜全覆蓋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種植技術模式,示範了馬鈴薯收穫、分級、裝袋功能為一體的聯合收穫機械,扶持培育農機服務隊、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耕種收託管服務和關鍵技術指導,實現全環節生產技術服務標準化,有力地提升馬鈴薯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發展水平,畝節本增效600元以上,鮮薯產量由原來的每畝2000多斤增加到了每畝4000斤以上。

安定區實驗示範推廣秸稈粉碎覆蓋壟作穴播栽培技術。

甘肅省全力構建綠色化生產體系,集成應用脫毒種薯、深松耕、起壟覆膜、綠色防控、機械收穫等技術,全面推廣「黑膜覆蓋+脫毒種薯+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實用技術,實驗示範推廣生物降解地膜、秸稈覆蓋、保水劑等新型綠色覆蓋材料,馬鈴薯種植過程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如安定區堅持馬鈴薯規模化種植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與撂荒地復耕復墾相結合、與輪作休耕試點相結合、與做實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相結合,按照「田路渠統籌規劃、梁溝坡綜合治理」 的原則,採取「相對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辦法,整山系、整流域、整村組發展馬鈴薯產業,特別是對山坡地、撂荒地、中低產梯田實施標準梯田改造,使農戶多處碎片化的耕地變為「一戶一臺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徹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大旱不減產、小旱保豐收」 。

安定區將馬鈴薯規模化種植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

與此同時,甘肅省大力推廣「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建基地」的生產組織模式,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多方共贏的良性發展局面,提升了馬鈴薯產業的組織化水平,全省建成284萬畝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種植基地,示範帶動全省馬鈴薯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圖片均為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朝霞攝)

相關焦點

  • 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管理要點,提升馬鈴薯的產量
    馬鈴薯作為現代農業當中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隨著新農業科技工作進程的逐步推進,馬鈴薯的高產種植技術也得到普遍推廣和實際應用,並取得了理想的種植效果。本文將針對馬鈴薯的高產種植技術從選種、栽種、病蟲害防治等多面內容進行闡述。詳細介紹如下:
  • 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克山:「黑土明珠」放異彩綠色克山譜新篇
    今年圍繞投資30億元的雲鷹馬鈴薯全產業鏈項目,該項目是2020年全省百大項目之一,採取「企業自種、社企合作、訂單種植」三種模式,優先在全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區為雲鷹集團落實高標準馬鈴薯種植基地3萬畝,生產全粉21萬噸,可帶動種植基地5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企業。打造大豆產業園。
  • 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種植技術
    每人天吃0.25公斤的新鮮馬鈴薯,就能產生100多千卡的熱量,而且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所以馬鈴薯十分耐餓,加上馬鈴薯沒有異常味道,所以完全可作為主食。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種植技術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是茄科茄屬的植物,為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其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 『頭條』作為馬鈴薯界的「網紅」,西吉洋芋蛋又一次火遍全國
    西吉縣享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級馬鈴薯標準化示範縣。近年來,西吉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來寧視察重要講話精神,搶抓區市黨委、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和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機遇,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把馬鈴薯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壯大縣域經濟、服務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按照「種薯繁育、鮮薯外銷、澱粉生產、主食開發」的發展思路,以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為重點,堅持「政府推動、龍頭帶動、市場拉動
  • 從「土豆豆」到「金蛋蛋」 嵐縣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高位推進 助農增收「有底氣「要加快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條融合創新,走好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與脫貧攻堅同步推進的路子」。嵐縣縣委、縣政府規劃清晰,思路明確。立足頂層設計,成立了縣馬鈴薯產業發展領導組,實行「一名縣級領導主抓,一個工作班子運作,一批專家團隊技術支持,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動,一大批經紀人隊伍服務」的「五個一」工作機制。
  • 興義洛萬鄉開展冬早馬鈴薯種植現場觀摩會助推產業發展
    近年來,興義市洛萬鄉認真貫徹落實省、州、市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精神,因地制宜調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作物種植,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農民增收。「冬早洋芋」種植忙,群眾增收新渠道。此次種植現場觀摩會邀請了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鈴薯種植專家陳曉伍到場指導,他對種植馬鈴薯的全部流程進行了詳細講解,包括切種、開溝、放種、施肥、覆膜等各個環節。陳專家還在現場與群眾積極互動,耐心解答群眾提出的疑問,群眾聽後不停的點頭,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 從「土豆豆」到「金蛋蛋」,嵐縣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近年來,山西嵐縣將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作為全縣扶貧主導產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拓寬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品—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  嵐縣將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與脫貧攻堅同步推進,成立了馬鈴薯產業發展領導組,實行「一名縣級領導主抓,一個工作班子運作,一批專家團隊技術支持,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動,一大批經紀人隊伍服務」的「五個一」工作機制。  為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嵐縣三年內整合各類涉農資金3億餘元,用於種薯繁育、標準化基地建設、品牌宣傳、「三品一標」認證、科技創新、種植保險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 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 奏響絲路寒旱農業新樂章
    甘肅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甘肅高寒乾旱所蘊含的特質,充分集成設施化、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數位化等現代技術手段,大力發展以「現代」方向引領、「絲路」時空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甘味」品牌標識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走具有甘肅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子。 反彈琵琶、揚長避短。
  • 我國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文章以雲南昭通、甘肅定西等地為例,從生態特點、區位優勢及精準扶貧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兩大貧困區域發展高值種薯產業的優勢和必要性,提出推廣抗病品種、引進綠色高效施肥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完善專業化和規模化種薯繁育基地、拓展種薯市場是落實高原地區馬鈴薯產業扶貧的有效措施。
  • 馬鈴薯種植栽培管理技術,種植的朋友別錯過,建議收藏!
    在馬鈴薯種植栽培過程中,需要有效地對其進行實踐管理,從而才能提高種植技術水平。本文結合工作實際,深入探索了馬鈴薯種植技術途徑,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從選種、整地等多方面入手,從而保證種植技術水平,希望通過本文分析,能夠為相關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 仲景宛西製藥注重中藥標準化建設,推進傳統中藥現代化技術發展
    近日,仲景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高松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仲景宛西製藥在推進中藥標準化建設中,通過一系列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制訂,確保中藥從田間到臨床全過程的安全可控、源頭可溯,展現中藥獨特的治療功效,推進傳統中藥的繼承和現代技術的發展。
  • 中國馬鈴薯的「定西味道」——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走筆
    位於定西城區解放路的高原好食材體驗館裡,有洋芋醋、洋芋寬粉、馬鈴薯全粉、精製鮮粉、馬鈴薯早餐餅……各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的特色商品琳琅滿目,瑞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巧花正在忙碌地為顧客們介紹馬鈴薯特色產品。這些誘人的商品中,有一款由定西瑞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帶有「甘味」「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綠色食品」等三個標誌的「定西馬鈴薯」鮮薯商品格外醒目。
  • 平谷「北京科技小院」舉行國桃標準化種植與綠色發展論壇活動
    本網訊 9月21日上午,位於平谷區大華山鎮的統農031號「北京科技小院」與大華山鎮政府和互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行「國桃標準化種植與綠色發展論壇」活動。論壇主要對平谷區國桃標準化技術開展研討。
  • ...見到新氣象」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報導之...
    甘州區花寨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正在收割綠色有機無公害穀子。(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將天幹地不幹 劣勢變優勢「你們甘肅乾旱、荒涼,戈壁沙漠裡還能長出橄欖樹?」這是隴南隴錦園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平推銷時廣州客商對他說的,「長不出橄欖樹,哪來的橄欖油?你這橄欖油是假的吧……」外地客商對甘肅的陌生,讓王金平一輩子都忘不掉。
  • 幸福的生活從種好馬鈴薯開始
    今年以來,巧家縣突出馬鈴薯種植優勢區域和重點產區,充分調動專業合作社及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重點集成推廣區域性、標準化綠色優質高效技術模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以巧家縣溼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實施主體,共計採購發放馬鈴薯「麗薯6號」一級種薯100噸;發放沃夫特牌馬鈴薯專用控釋肥14噸;發放馬鈴薯晚疫病防控藥品霜脲·錳鋅(100g/袋)2500袋、烯醯嗎啉(100g
  • 讓「永不落幕的馬鈴薯節」成為滕州馬鈴薯 產業發展新高地
    滕州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糧食高產創建、馬鈴薯設施栽培、畜牧標準化養殖聞名全國,多次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先後榮獲「全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示範縣」 「全國馬鈴薯標準化示範縣」 「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滕州市作為中國馬鈴薯之鄉,馬鈴薯種植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近年來,緊緊抓住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機遇,全力做大做強馬鈴薯特色產業,農村致富路上照亮了「薯光」。
  • 保水劑替代地膜技術在甘肅成功「出道」
    11月19日,在「海瑞達保水劑替代地膜技術」成果評價會上,來自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甘肅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的多位專家對項目給出了綜合評價,認為該項技術在國內屬於首創,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項目總負責人、甘肅耕地質量保護總站站長崔增團說,PE地膜的降解周期超過百年,對耕地質量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開展保水劑替代地膜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地膜的汙染問題。
  • 種馬鈴薯省時省力好方法——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必看!
    近年來,為了節省成本,提高馬鈴薯種植質量與效率,我國大力推行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技術,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採用的是先擺薯種,然後覆蓋稻草的方式來種植馬鈴薯,改變了傳統的挖穴埋種的種植方式,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護環境,改良土壤,而且產量也比較高,馬鈴薯免耕種植技術是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技術。
  • 新綠色 新收穫 新希望——甘肅展團參加第21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
    新綠色 新收穫 新希望 ——甘肅展團參加第21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11月的鷺城廈門,綠樹婆娑,鮮花綻放。
  • 滕州馬鈴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助推產業發展
    界河鎮是棗莊、滕州兩級市的北大門,總面積83平方公裡,是中國馬鈴薯之鄉核心區。據了解,界河鎮主要採取「兩薯一糧」種植模式,每年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13萬畝左右,年產馬鈴薯50多萬噸。目前,界河鎮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到13個,認證馬鈴薯綠色品牌2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註冊的「滕州馬鈴薯」地域商標,被評為「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