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法國》:探尋多面法蘭西

2020-12-23 國際在線

徐波(左四)在「吳建民獎學金」啟動儀式上(圖片由徐波提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報導(記者 張希焱):100年前,來自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革命思想曾經在新文化運動中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時代新風。今天,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說起法國,也總不忘提及雨果、巴爾扎克和薩特、加繆的小說和思想及優雅浪漫的法蘭西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然而,近幾年,如果留意媒體上有關法國的消息,有關法國的關鍵詞變了:恐怖襲擊、黃背心運動等。即使在今天疫情下,還有那麼多法國人上街遊行,抗議政府,這讓很多國人不禁要問「法國到底怎麼了?」

2011年初,剛剛完成上海世博會6年多的國際聯絡與招展工作,中國政府總代表助理徐波應聘擔任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戰略事務助理總幹事特別顧問,於是,他又重返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巴黎。從上海世博會這樣規模的全球盛會,特別是到處充滿蓬勃生機的中國,來到當時正處於歐債危機陰影下的法國,徐波和很多國人一樣,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不適和反差。「不用說那車廂的陳舊,且只說晃晃悠悠,時不時又要鬧出點故障的地鐵,就會讓你覺得時間好像在法國凝固了。」

徐波1980年開始學習法語,今年適逢他學習法語、與法國各界打交道第四十個年頭。他當過職業外交官,曾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參與了中法互辦文化年、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和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出席與八國集團對話的法國「埃維昂南北首腦峰會」等中法關係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作為上海世博會國際聯絡和招展的一線負責人,他接待了從法國總統薩科齊到內閣部長、參眾兩院議長、議員、企業家、市長、各類辦博人員及藝術家、大學生、各種媒體等上千名法國各界人士。用他的話說,「在上海世博會平臺,我見到了一個立體的法國,好像整個法蘭西都被我們吸引過來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徐波致力跨文化對話,他的中國資源和法國人脈為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文化」宣傳帶上了中法和平文化的印記。如今作為植根於法國的中法公益組織負責人,他活動的內容和範圍使其對法國社會又有了新的認識。不久前,他將40年來對法國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付諸筆端,出版了《轉型中的法國》一書。

雖然「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徐波認為他所致力於向讀者講述的是一個他所看到的真實的法國。雖然在社會轉型中,法國人有糾結和痛苦,但法國社會依然保有希望。「在當前的國際語境下,人們看到法國的糾結和痛苦多了點,忽略了這個國家的民族精神。現在國內對中美關係的關注很多,感慨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了,不知道我們在西方世界中的朋友在哪裡?」。徐波認為,「中國的朋友應該在歐洲,而法國就是一個歐洲大國,富有獨立自主外交傳統,我們要對法國給予更大的重視」。

談到法國為什麼讓人看不懂,徐波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給出了答案,但他認為法國社會的轉型並非始於今天,戴高樂在戰後創建第五共和國,法國迅速現代化,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30年」,但由於70年代石油危機,法國經濟增長從此放緩,直至今天。法國社會轉型的標誌性事件是1968年的「五月風暴」,它標誌著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的保守社會結束,運動鮮明的口號是「對禁止說禁止」。

徐波進一步解釋說,「五月風暴」不僅是法國社會轉型的開始,也是整個西方社會的轉型開始,其深層原因是法國在戰後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化迅猛推進。「農民大量進城,電視、電話、高速公路迅速普及,法國一下子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甚至成為某種程度的『後工業化國』」,他說,「假期、消費、享受成為一種時尚,而由此產生的社會風氣也使法國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變得越來越重視個人權益,要獲得更多自由,認為原來國家管得太多,現在要尋求人生意義和個性解放。」

鑑於社會轉型是世界性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徐波認為,今天的中國也正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國人同樣越來越重視個人的權益,為此,「法國在社會轉型管理方面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在巴黎近距離觀察矛盾重重的法國社會,徐波認為,失衡的全球化和政府應對政策不力是其中的根本原因。「全球化打破了邊界,競爭和資源配製國際化,而法國政府卻放棄了戴高樂時期的產業指導政策,過度重視服務經濟,盲目相信全球化自由競爭,高福利制度又作繭自縛,使法國經濟的國際競爭條件惡化」,徐波對記者表示,「成立歐盟統一大市場,很多權力又都上交到歐盟,如貨幣、匯率、邊境、海關等政策,這在客觀上也使法國政府的應對政策有心無力」。

徐波分析說,法國目前所有的問題是我們所處轉型時代的寫照,法國的問題同樣存在於美國、英國。「為什麼英國好好的要『脫歐』?為什麼7000多萬美國人投票川普,支持他連任?這裡涉及到全球化成果和利益分配的根本問題。」他指出,法國也有被全球化邊緣化的人,他們人數不少,辛苦幹活得不到好處,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各種矛盾的衝突就導致了黃背心運動。黃背心運動揭示了法國大城市郊區廣大普通法國老百姓的艱難生活,以及他們對精英政治和全球化競爭的憤怒與反抗。

然而,在這本被拉法蘭總理譽為「一部幫助中國讀者超越阻礙中法人民交流的文化之牆的特別棒的書」中,徐波同時向中國讀者揭開了轉型社會中法國人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徐波表示,看法國要全面地看,包括要看法國的外省。「即使在『黃背心』上街遊行的時候,隔一條街,咖啡館裡照樣坐滿了人。在沸騰的背後,我們還要看到法國社會平靜的一面」。他在書中寫道:「在這樣一個亂鬨鬨的社會,法制、言論自由、反種族主義、世俗化、醫療及教育免費等共和國原則堅如磐石;如黃背心與罷工,這在我們眼中的社會衝突在法國人看來正是其法制精神的體現,而非國家政治生活的無序化。」

由此,徐波還在文中提出考察國家發展程度的另一種量度:如果用GDP這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一個多元社會,法國確實存在很大問題;而如果用一些人文指標衡量,法國也有很多亮點。比如,法國人均GDP是中國的4.4倍,工薪人員享有5個星期的帶薪假期,國民享有免費醫療和教育,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世界排名第四,菲爾茲數學獎獲獎人數世界第一,經濟效率在經合組織中排名榜首,吸引外資在歐洲超過德國,全球吸引遊客最多的旅遊目的地是法國,法國在文化遺產、環境、國家影響力等方面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內閣部長中女性數量超過男性,妻子生產時丈夫(配偶)享受28天帶薪產假等。

徐波認為,看法國要立體地看。法國衰落,中國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法國衰落的背後依然還有保證其「強盛」的各種綜合軟實力。如果從法國人口不到世界人口1%,其各種重大的國際影響力和佔世界4%的經濟產出的角度看,法國就是一個大國。戴高樂曾說過,「不偉大就不是法蘭西」。法國前國民議長巴爾託洛曾對徐波說過,法蘭西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人類的一個方案、一個願景和一種人類實踐。與法國人接觸40年,徐波覺得法國人天生開放,喜歡表達觀點,喜歡辯論、懷疑和讀書,「這種文化讓法國人喜歡探索究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世界的責任感。」徐波認為,「有了思考,有了批評,法國就不會衰落」。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右五)出席「吳建民獎學金」優勝者訪華送行會(圖片由徐波提供)

正是這種重思考的人文傳統,使法國社會在轉型期的陰霾下依然閃現著希望的光亮。徐波認為,「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廣泛參與是法國在轉型期間的一個重要特點」。戴高樂總統創建的第五共和國規定總統由全國人民直接選舉,這在西方大國中獨有。為解決黃背心運動提出的各種社會問題,馬克龍曾親自到全法各地與老百姓面對面對話,聽取意見。最近,馬克龍又倡導了一個「公民氣候公約」,由一些隨機挑選的公民代表向法國人民發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建議,然後再由法國全民公決後寫入憲法。在徐波看來,「在國家治理問題上,特別是在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前,如果不把公眾調動起來是找不到解決方案的。因為解決方案既來自於政府,也來自於公民社會的廣泛參與。」

徐波表示,全法國有三分之一的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各種社團生活,其中大量是持貧助困的公益組織,它們因而成為轉型期間構建法國和諧社會的「定海神針」。「無數法國老百姓,通過社團組織獻出時間和愛心,給那些轉型期間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溫暖和救助,從而填補或發揮了政府與市場沒能起到的作用。」

在書中,徐波還提到在轉型期間中法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性。為此,他還提出中法關係中人民「情感交流」的2.0版。作為「吳建民之友」協會主席,他近年來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動中法民間交流,如他與拉法蘭總理等法國友人發起旨在鼓勵中法青年創新創業交流的「吳建民獎學金」,在「一戰」華工來法100周年之際在巴黎裡昂火車站矗立華工紀念雕像等。徐波說,一戰華工的故事非常感人,雕像矗立的瞬間就有許多南來北往的行人問起雕像背後的故事,並感慨華工拯救了法國人的命運,卻又如此謙卑。徐波說,「我們現在要回到人性的本源,要講小人物的故事,因為法國人對大人物故事和宏大敘事不感興趣,但他們對100年前的華工和今天李子柒的故事就有興趣。」

「一戰」華工紀念雕像揭幕儀式(圖片由徐波提供)

徐波在書中還提到中法2.0版情感交流的基礎:在中法交往史上,是法蘭西文化孕育了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大量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同樣,是法國傳道士譚衛道(Armand David)第一個在中國發現了大熊貓,是法國傳教士饒家駒(Robert Jacaquinot de Besange)在日軍侵略上海時保護了30萬-50萬中國難民的生命。然而,隨著近年來兩國國力的此消彼長,兩國人民對彼此的看法也在悄然變化。「上海世博會時,我看到法國的媒體與民意對我們非常正面,全世界都到上海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喝彩。但現在法國民意中負面的東西卻有所上升,這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更需要我們把情感交流的2.0版儘快提上議事日程。」

徐波認為,加強轉型期間兩國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兩國人民要多回顧和交流共同的歷史,並從這種「心靈碰撞的火花」中找到雙方新的「共同的感動」。拉法蘭總理告訴徐波,法中關係非常特殊,原因是兩國人民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徐波認為,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要理解法國人的這種「敏感性」,客觀地看待法國轉型期間的一切。徐波認為,中國在與世界的對話中,同樣也要講述中國社會轉型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將轉型視做人類的普世問題,並表達對轉型期間人類所遭遇的共同問題的關注和轉型期間人民所受磨難的同情與理解。中國在繁榮崛起的同時,應該讓法國人和西方人看到中國人的同情心、善良、樂善好施等,這些也是當年華工給法國人帶來的那種中國和世界皆有的價值理念。」

徐波認為,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法兩國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同拉法蘭總理指出的那樣,中法在維護多極世界、全球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著共同利益。徐波說,儘管法國社會轉型有陣痛,但法國的大國地位並沒有變化,當年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曾經一度成為有別於美蘇的世界第三種政治力量,戴高樂甚至衝破美國的阻撓在西方世界帶頭承認新中國,這種戴高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今天的法國同樣存在,這使中法兩國超越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進行合作成為可能。不過,徐波補充說,「法國要成為當前中國可以藉助的一個外交力量,中法兩國人民間的對話和了解必不可少。要知道,沒有人民間的情感交流,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做不了。」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法國 | 奶酪帶你「飛」遍法蘭西!
    然而,想感受精緻浪漫的法蘭西風情,有時候不必非要身臨其境,只要找到「萬花筒」的開關,在家裡也可以盡情體驗塞納河與薰衣草田的非凡魅力。 今天不妨就從來自法國不同大區的特色奶酪開始,激活味蕾,探索迥異的地理人文,與奶酪一起暢遊法蘭西!
  • 傳說中的花妖,法蘭西玫瑰
    作為曾有「花妖」之稱的法蘭西玫瑰,確實也真的美麗無比。但實際上市面上現有的所謂的法蘭西玫瑰,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是法國進口而來的法蘭西玫瑰呢?這一點恐怕很難說得清楚。目前國內引種法國粉玫瑰的較少,還無法形成規模,比較成熟的是新疆的大面積種植,不過由於氣候的不同,玫瑰已與法國原產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其實市面上所謂的進口法蘭西玫瑰,大部分就是新疆種植出來的「法蘭西玫瑰」。或者是大馬士革的玫瑰。
  • 【聚焦●法國零距離手繪法蘭西插畫展開幕式圓滿結束】走近手繪法蘭西,插畫裡的夢遊仙境!
    雖然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許有比她更好的插畫藝術家,但符合我們的要求、理念與風格,卻情有獨鍾地喜歡她的色彩、感覺、性格且多面性的創作,她就是劉妍--法國零距離首個籤約中國籍插畫家。《法國零距離手繪法蘭西》因為夢想而誕生,這是我的一個夢,也是藝術家的一個夢,這裡還有很多人的夢,在劉妍的插畫裡以另一種藝術形式得以呈現。
  • 浪漫法蘭西—法國國慶日,格蘭蘇葡萄酒之旅
    有人說,法國是被上天唯一眷顧的國度,造物主幾乎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通通塞進了這個歐洲西部的浪漫之都。最美味的法餐、最好喝的葡萄酒、最精緻的甜點與蛋糕、令所有人魂牽夢繞的巴黎,還有藝術、音樂、哲學·····也真是夠偏心了!而說到葡萄酒,遐邇所聞的也毫無疑問是法國!
  • 《法蘭西特派》一封獻給記者的情書
    影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法國一個叫「無聊至極」的小鎮,這裡的記者站要發行一份美國雜誌的最後一期,全片由多個小故事交織構成:一切始於一個假期,雜誌編輯阿瑟·霍維茨將旅行系列專欄轉型為《法蘭西特派報導》,每周報導國際政治時事、通俗藝術,以及各種人們感興趣的故事。
  • 【法蘭西瑰寶系列】錢幣上的奢侈品世界~
    ,還是因為法蘭西瑰寶這個錢幣系列,說句打趣的話,法蘭西瑰寶系列大概是我能買到最便宜的這些品牌的奢侈品了,以前我是不怎麼關注法國錢幣的,因為覺得幣面奢華,不適合我這種喜歡簡約風格的玩家,但是後面覺得奢華也有奢華的好處,畢竟很符合大眾的口味,於是從法蘭西瑰寶這個系列試著去了解一下法國錢幣,還是很有趣的,畢竟錢幣後面是有趣的歷史,買不起奢侈品,也買不起錢幣,但是至少還可以讀讀故事,因為是這些故事讓每一個錢幣顯得更有魅力
  • 法國神秘「鐵面人」:遭秘密囚禁34年,死後所有痕跡都被銷毀
    法國作為西歐最大的國家,在中世紀就開始成為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法蘭西共和國。法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個國家也有很多神秘的事情。法國有一位神秘的鐵面人,他遭秘密囚禁34年,死後所有痕跡都被銷毀,這使人們對鐵面人的真實身份更加好奇。
  • 第十七屆法國電影展映啟動,黃曉明獲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2月3日,由法國電影聯盟主辦、法國駐華大使館協辦的第十七屆法國電影展映在京啟動。該活動旨在把更多更好的法國電影帶給中國影迷,同時也向法國影人介紹中國文化的一場電影盛事。據悉,從活動正式開幕到2021年1月初,第十七屆法國電影展映將在北京、上海、西安、昆明、三亞等多個城市巡迴,為中國觀眾精選《真相》《眼淚之鹽》《一出大戲》《南法撩妹記》《我失去了身體》《祝你生日快樂》《西比勒》和《好夢一日遊》共八部法國新片。
  • 帝國搏殺的歐洲大陸,法蘭西的「浪漫」是如何形成的?
    至於要將法蘭西建成一個具有統一文化認同感的國家這一工程,早期的法國王室對此根本不屑一顧,所以在這一方面的進展一直十分拖沓。 直到16世紀後期法國國內的宗教戰爭趨於結束的時候,這一進程方才起步。
  • 淺談法蘭西學院藝術
    法蘭西學院藝術專指那些在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中,受法蘭西藝術院訂立的標準所影響的畫家和藝術品,以及跟隨著這兩種運動並試圖融合兩者作為風格的藝術。法蘭西藝術院法蘭西藝術院是法蘭西學會5個院之一,是法國藝術界的權威機構。
  • 浪漫和憂鬱——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在法國政治、職場和文學描述中,常常可以看到浪漫和憂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同時出現。一直以來,法蘭西民族既擁有著某種驕傲的孤獨,又嚮往著喧囂熱鬧的交際。在法國電影中,我們常常看到溫情的家庭關愛和冷漠的都市人際關系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究竟如何理解法國文化中這隨處可見的矛盾一面呢?本文將以四部描述法國南部生活的電影為著手點,走近法國民族文化,看看這份憂鬱與浪漫來自何方,又如何共處。
  • 為了信仰;三百萬座墳墓的背後是一個瘋狂的法蘭西
    今天,所談到的法國宗教戰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而像這種「整個國家的瘋狂」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多見,但在近代史中也並不罕見,讓人覺得尤為諷刺。法西斯、納粹、神風突擊隊;古拉格、美國反戰遊行、盧安達大屠殺。公元1517年,馬丁路德寫下的《九十五條論綱》的時候,他肯定不會料到,一場由宗教狂熱引發的戰爭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至少一千多萬歐洲人死於這場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戰爭。法國宗教戰爭只是其中的一場頗具聲勢前奏而已。公元1520年,新教在歐洲大陸已成燎原之勢,法蘭西亦然。
  • 明日方舟:維多利亞的時代——淺談泰拉世界的法蘭西元素
    其中所缺少的國家現在是很多人口中的一個梗:法蘭西。目前,在遊戲中沒有任何直接的說明指向以法蘭西為原型的國家,那麼是yj沒有設計以法國為原型的國家?還是海貓哥哥是個特別喜歡乳法的人呢?我認為都不是。當我看到愛麗榭大道時,我的腦子裡蹦出了兩個詞,香榭麗舍大道與愛麗舍宮,前者是法國巴黎著名大道後者則是現在法國總統官邸,而愛麗榭本就是法國的一個著名品牌,原意為輕柔和煦優美的微風,是一個標標準準的法語詞,而從她的檔案之中,我們可以得知,她出生於「維多利亞倫蒂尼姆市一個富裕且不缺乏子女的家庭中」。
  • 從羅伯斯庇爾到法蘭西殖民帝國
    事實上,忠於法國波旁王室的保王黨人,直到普法戰爭結束、第三共和建立之後才漸漸地從法國的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而在大革命最劇烈的時期,這些被革命政權視作舊時代象徵的人,在中下層農民的支持下,割據著經濟相對落後的外省,與巴黎的革命政權相抗。
  • 118件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亮相中國美術館
    展覽從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63件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中精選118件,涵蓋油畫、中國畫、版畫、攝影、綜合材料等多種媒介。成立於1816年的法蘭西藝術院是法國最高藝術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藝術積澱滋養了諸如安格爾、莫羅、德拉羅什、德拉克羅瓦等蜚聲世界的大師,是全球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院之一。2000年,吳冠中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
  • 中國美術館舉行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陽光下的牛...
    雕塑揭幕出席儀式的嘉賓有原文化部部長蔡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法國駐華大使羅梁,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迪埃·貝奈姆以及來自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國美術館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和嘉賓。
  • 中國美術館展出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
    來源:海外網莎士比亞故裡(油畫)吳冠中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賴睿)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不朽的傳承——中國美術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選展」日前舉行。本次展覽從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63件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中精選作品118件,涵蓋油畫、中國畫、版畫、攝影、綜合材料等多種媒介。
  • 「中國美術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選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12月11日,「不朽的傳承——中國美術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選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本次的從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63件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佳作中精選18位院士(包括2位中國籍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吳冠中和吳為山)的118件佳作,包含油畫、中國畫、版畫、攝影、綜合材料等多種媒介,是中國美術館近些年國際美術收藏、中法文化交流重要成果的集中呈現,也是典藏活化系列展的重要項目之一。
  • 歷史上的KOL|維克多·雨果之夜:那些法蘭西愛恨中的藍白紅
    維克多  雨果:法國民眾,最熱愛的作家,他是法國的莎士比亞;羅曼羅蘭稱:在世界文學界和藝術界的為人中,他是唯一永遠活在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存在。對2020的影響力:法國將2002年定為「雨果年」,專門成立了「雨果全國紀念委員會」,法國的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將攜手合作,全年不間斷地在全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法國作家阿波爾評論:雨果是一位跨越國境的天才。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笑面人》、《悲慘世界》、《九三年》。
  • 阿金庫爾戰役,英格蘭紅胸鴝VS法蘭西雄雞,騎士的悲歌
    說到英法百年戰爭,人們耳熟能詳的除了聖女貞德,那就是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了,該戰中英軍擊潰了大批法蘭西騎士,為之後的一系列勝利奠定基礎。這場戰役也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那麼這場戰役中的法蘭西騎士老爺們在搞什麼名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