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很多人把 纏足的原因歸結為畸形審美,這是典型的混淆了「核心原因」和「直接誘因」。
最初的纏足的確可能源於少數人的畸形審美,但畸形審美多了,中國上千個縣,幾百年時間,出上萬個變態小團體也很正常,為啥纏足能從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普遍現象,乃至上升為主流價值觀?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f6e46b9f32019adbbc5a6eefd63386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f6e46b9f32019adbbc5a6eefd633868_r.jpg">因為纏足符合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期許——女性是一臺生育機器,生育機器的最關鍵參數是專屬性。好機器只能接觸丈夫一個適齡男性,最好不要離開丈夫圈定的生育範圍,逛街交友一律放棄。而纏足恰恰限制了女性活動能力,是一種主動的「不出門」聲明。
士大夫作為男權思想的傳播者和執行者,遇到這種「聲明方式」後,迅速意識到這符合主流道德原則,應該成為家族管理條令的一部分,所以把纏足推崇為標準生活方式,進而引發全社會仿效和遵行。同期對女性類似的限制還有很多,纏足只是最廉價的落實方案,所以普及最廣。貴族家庭還會給女眷配上更「豪華」的男權限制:
孔府女孩
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孔子還說過「女子與小人」之類瞧不起女子的話,所以一進入孔府內宅,我就看得更仔細了。孔府內宅是外人不能隨便進入的地方,尤其是男子。那些不得隨意出去的內眷們怎麼取水呢?在內宅門旁的「石流」前,導遊小姐告訴我們,孔府有專門的送水人,他們把水倒進石流裡,裡面的人在裡面接水用,這樣誰也看不見誰。
溝通內外宅的取水口,比銀行和監獄的設計更誇張
導遊小姐還說,在這個詩禮傳家,好學重教,有著悠久儒家思想的封建大家族,女子們地位很低,一般是很難出去的。如果孔府內眷們想見娘家人,就會有人悄悄地把媳婦的娘家父母請來,安排在左廂房接見,就算是回娘家了。聽說,女眷們在內宅最好的娛樂只有看戲,還有看書。在這不愁吃穿的大戶人家,也許不會有很多女子想看書或是想出去,因為那時女子也許是裹腳的,據說「三寸金蓮」五代或宋初就有,而現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築。
http://www.tobacco.gov.cn/html/18/1804/4403720_n.html
不過,男權道德觀已經延續幾千年了,從先秦時代起就是男尊女卑,為什麼到了最近1000年,宋朝開始流行纏足呢?難道之前幾千年沒有喜歡纏足的變態小團體「啟發」統治集團嗎?
我猜,還是不要低估變態團體的創意,之前幾千年,小腳愛好者應該也是有的,主流男權文化也是有的,但要問為啥兩者沒有融合,還得進一步分析文化變化規律。
追根溯源,為什麼農業社會是男尊女卑?
因為農業取代了之前的打獵-採集,成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之前男性用肌肉去打獵,提供高熱量高蛋白的肉類食品,但偶然性較大;女性用耐心去採集水果堅果,每天都有但熱量不高——質量和穩定之間達成平衡,男女經濟地位是比較平等的。到了農業社會,糧食(和糧食餵養的牲畜)供應兼顧了高熱量和穩定供應兩個優點,誰能主導種植業,誰的社會地位就高。所以,掌握大量土地的人是貴族,提供耕作所需肌肉的男性是主導性別,女性成為相對的附屬品。
那麼,宋朝農業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以至於男權進一步加強?
從漢朝到唐朝,中原王朝幾經興衰,人口峰值始終是五六千萬,北宋的疆域縮小,人口反而爆炸,一般估算超過一億。之後中國人口雖然也有起伏,疆域也多次增減,但人口越來越多,人均耕地越來越少是大趨勢。宋朝不到6億畝耕地一億人口,人均5畝多;到了1949年,14-15億畝耕地5.4億人口,人均只有2畝多了。
人均兩畝地,一戶五口也不到十畝,十幾個籃球場大而已。在土地中央扔塊石頭,不怎麼用力也能扔到邊界外面。這麼小的面積,沒有拖拉機也很容易翻一遍,1-2個男性壯勞力足以對付,即便女性不參與耕作,莊稼也基本能達到精耕細作的極限。換句話說,人均土地下降已經基本否定了女性參加農業生產的意義。女人裹小腳,留在院子裡從事輔助工作,也基本不會影響人均糧食產量。
到這時候,士大夫們炫耀女眷的小腳,就不會被視為有錢人的奢侈文化。即便裹腳導致女性下肢肌肉畸形,窮人也「浪費」得起這個代價——越是窮人,人均土地越少,反而更能接受裹腳。所以,或是族長提倡,或是窮人仿效,裹腳文化迅速從地主士大夫向下層社會蔓延。
各階層相互促進,即便出現階層變動也不影響生活方式。這就是最近1000年裹腳文化泛濫的原因。民國雖然提倡放腳,但沒有解決女性農業勞動力相對土地「過剩」的問題,所以農村繼續纏足。我的奶奶和姥姥都是小腳。直到人民公社搞農田水利(新墾出5億畝土地),同時工業化吸引大量紡織女工進城,成年女性才穿上正常的鞋。
還有人用歐洲的束腰文化來比擬裹腳。這兩者的確有一定相似性。裹腳是女性在「能力」上聲明自己不接觸男性;束腰則是在「結果」上聲明自己未接觸男性——能束腰意味著未懷孕。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97669dd6099607ca10e8ae208150b9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62"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但不同的是,歐洲近代束腰時,人均土地多於中國,殖民和工業化也增加了女性勞動的意義,所以歐洲束腰沒有普遍化,只在上層社會略微流行了一陣子,中國的纏足卻是士大夫和平民家庭都奉行。這恰恰證明了纏足是男權文化和耕作方式互動的結果。
謝謝各位閱讀本文,馬前卒工作室將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