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電商對接、兜底收購
梅州大埔縣大麻鎮小麻村,省定相對貧困村,也是典型的「一分水二分田七分山」山區鄉村。儘管柚果是這裡的土特產,但在沒有形成產業鏈之前,蜜柚算不上小麻村的特色,更沒法成為脫貧增收的手段。為了改變這種困境,幫扶單位廣東省港澳辦下了大力氣,請來專家指導授課、洽談電商平臺對接,還找到兜底收購的公司單位,從此小麻村的蜜柚不僅不再愁沒有銷路,還助這個相對貧困村達到了出列標準。
產業幫扶下 蜜柚成脫貧「幸福果」
在2015年,小麻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7200元,其中貧困戶的年收入在3000多元,全村可耕地面積不足700畝,山地5529畝。
梅州柚子盛名在外,柚子理應是小麻村從貧困中突圍的好辦法。省港澳辦駐梅州市小麻村第一書記楊裕表示,在2016年之前,村裡的農戶也有種植柚果,但零零散散沒有規劃,種出的果子良莠不齊,很難找到銷路。為此,省港澳辦請全國農業特級專家前來培訓,還逐一為農戶進行現場教學,教授他們務工技能,並把村中年輕勞動力帶到加工廠學習。楊裕說:「在蜜柚的問題上,我們是整村幫扶,除了在培育種植方面之外,還發動單位幫助銷售,如果柚子產量過剩,還有公司兜底收購,以此保證蜜柚的銷量。」
2016年,小麻村就與廣東順興種養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籤署了「省港澳辦對口幫扶小麻村精準脫貧產業項目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村企扶助協議。至2019年,該項目已為村集體帶來60萬元的收入,而根據計劃,至2030年將為村集體總計帶來超過170萬元的收入。順興公司負責人鄧展華說:「圍繞整個倉儲、包裝、物流以及深加工產品展示,我們可以帶動6000戶農戶,每年可新增5萬噸蜜柚的加工銷售能力。」現在的小麻村,家家戶戶都種植蜜柚,勞動力少的家庭有一二十棵樹,勞動力多的家庭有百餘棵樹。在產業幫扶下,柚子不再只是小麻村的土特產,而是成了擺脫貧困的「幸福果」。
收入翻三番 已達到預期目標
自2016年以來,在廣東省港澳辦駐村工作隊的定點幫扶下,小麻村有這樣一些貧困戶,通過教育脫貧、技術脫貧真正實現了「智志雙扶」,走出了貧困的陰影。根據核定,2020年小麻村貧困戶(30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8元,其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8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2元。楊裕表示,和幫扶之前相比,村民的年收入翻了三番,達到了預期目標。
「四年前家裡啥都沒有,連吃飯都發愁。」2016年被核定為貧困戶的許小梅向記者回憶道。那時候,貧窮和病痛如同兩條頑固的繩子纏繞著她,讓她喘不過氣來,丈夫早早過世,自己身患重病。兒子為照顧母親以及自己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只能在家裡打打散工。由於許小梅一家有養殖的經驗,在省港澳辦駐村工作隊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計劃下,開始了以養殖雞鴨為重心,輔以栽種當地特色水果蜜柚的脫貧之路,形成「柚林下養家禽」新型養殖模式。「這幾年,多虧了政府幫扶,從無償提供雞苗、鴨苗到提供技術支持,」許小梅說:「我們掌握了技術,及時給雞鴨打疫苗,給蜜柚施肥除蟲……」
現在,許小梅的健康狀況已經穩定,種植的蜜柚遠銷各地,雞鴨養殖也形成了產業鏈形式。許小梅說:「雖然還不算富裕,但日子已經越來越好了,很知足。」雖然今年的新冠疫情給雞鴨銷售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但省港澳辦駐村工作隊積極通過圖片、視頻宣傳、建立微信群等多維方式幫其銷售雞鴨,讓她一家渡過了難關。
在幫扶之下,小麻村的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高質量地完成了文體廣場工程、溪道修建工程、學校教育幫扶工程、衛生站建設工程……而省港澳辦也將繼續發揮行業部門優勢,計劃疫情過後繼續邀請港澳團體和學生來村參觀,楊裕介紹道:「小麻村港澳青少年鄉村振興體驗展館目前已經布置好,以前我們邀請港澳學生來村子裡體驗農村生活和勞作,但現在,我們更希望他們能感受到祖國脫貧攻堅的成果,感受到美麗鄉村的幸福感。」
■新快報記者 王敵 通訊員 孫賀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