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色,戒》:易先生與王佳芝,究竟是誰在真愛著誰。
或許是大名鼎鼎的李安導演將《色,戒》搬上大屏幕,又或許這部電影是問鼎無數國際獎項,也許是影帝梁朝偉的精湛演技,或是湯唯的螢屏首秀如此讓人驚豔,又或者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市井傳聞,才使得這部張愛玲晚期寫成的短篇小說,格外引人注目。
有人說小說名字中的色與戒要分開來看,色代表著感性,戒代表著理性。而感性大部分該是來源於王佳芝,易先生這樣的特務頭子則是理性的代表。不然王佳芝也不會在一個籌備了兩年、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的計劃將要成功之時,心軟放走易先生;反之易先生也不會將自己這位紅顏知己狠心槍斃,立即逮捕所有嫌犯,絕不留後患。
小說中一共出現了兩次「真愛」,一次是王佳芝視角,另一次是易先生視角,所以,易先生與王佳芝,究竟是誰在真愛著誰?
「這個人是真愛著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多有所思。」
這是在易先生陪著王佳芝買戒指時,等待店主寫單據時,王佳芝望著易先生時的心理活動,她此時望著易先生,在她看來他的臉頰上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那易先生是愛著王佳芝的嗎?文中有句: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已經是老手了。易先生的身份如此,身邊少不了情婦,就連與馬夫人、廖夫人又何嘗不曾逢場作戲過,送鑽戒於易先生而言,不過就是走個過程,哪管是粉鑽還是白鑽,哪管是五克拉還是六克拉,都像例行公事一般。
其實這一段心理描寫,更像是王佳芝的自我催眠。她清楚地知道,這次的暗殺行動成功後,跟同學、漢奸睡過的她永遠無法被過去的同學接受,就好像兩年前暗殺行動失敗後,她被孤立一樣,她犧牲自己去暗殺漢奸的最後結果卻是被拋棄,而她也的確一直是被拋棄的,不僅是同學還有父母親人,所以她看到老易給她送那麼名貴的粉鑽時,突然覺得這個人是真愛她的。
她願意相信老易愛著她,就像她最後花掉所有勇氣說那句「快走」,她不甘心清醒看到自己是徹徹底底被拋棄的那個人。
就連最後易先生槍斃王佳芝一行人後的心理活動都是,死去的王佳芝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著他、安慰他,而且從馬太太的視角中易先生臉上是帶著喜氣的,這正是易先生的得意啊,他認為這個女子真愛自己,並非為王佳芝的死而難過。
不論電影中的易先生是否對王佳芝有些確切真實的憐惜與愛,小說中的易先生對於王佳芝的愛,其實更多來源於王佳芝的想像與希望,還有易先生自身的得意,畢竟不是所有人中年之後都能有這般奇遇,得一知己的。
「她還是真愛著他的,是他生平的第一個紅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番遇合。」
這是在易先生下令封鎖,槍斃了所有涉事學生,回到易公館後的心理活動,所以為了易先生使得籌備兩年的計劃化為烏有、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生命的王佳芝,是真愛易先生的嗎?
文中有句: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衝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被人孤立,之前所做的犧牲看起來像是一場鬧劇,王佳芝兩年來與所有同學疏遠,她對著自己說:「我傻。反正就是我傻。」所以她心中是期盼著的,期盼著自己所做的犧牲並非是無用的,她想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所以當老易上鉤後,她才會如釋重負。
所以王佳芝是愛易先生的嗎,還是只是為了讓自身看起來不至於像個笑話,被一顆不知道被易先生送過多少個的鑽戒而打動,哪怕是從十五六歲就開始拒絕各種男生的王佳芝內心也是缺愛的,她的愛更像是自我感動於催眠。
而我們也無法定義什麼是愛,愛這個詞太廣泛了,我相信他們之間是存在愛的,只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心中的愛不可能做到純粹,總是要帶著一絲雜質、一點瑕疵,畢竟在戰亂年代,談愛太奢侈了,可是不純粹的愛反而更真實,更帶著時代的特殊氣息,讓他們的故事更加傳奇。
你覺得易先生與王佳芝之間存在真愛嗎,或者你認為是誰真愛著誰?歡迎留言評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要忘記關注我哦⊙⊙!
歡迎在下方留下你喜歡的書籍,我會不定期推書哦,如果你喜歡張愛玲,歡迎查看往期精彩,而且千萬不要錯過我哦!
感謝閱讀。
歡迎關注!歡迎留言!歡迎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