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治肺胃兩虛的好方

2021-02-12 當歸與地黃

《傷寒論》有兩味重要的湯方,一味白虎湯,對應著秋天涼爽乾燥之氣。

組成:石膏(50g)  知母(18g)  炙甘草(6g)  粳米(9g)

其解熱作用迅速,一掃炎暑溼熱,讓秋季涼燥的氣息降臨大地,主治高熱發燒。以白虎命名,是因中醫認為「白虎」為西方金神,秋天在方位上屬於西方, 在五行屬於金。

另一味湯方,竹葉石膏湯,為白虎湯減去知母,加竹葉,半夏,麥門冬,人參而成。

對應著夏季暑溼之氣及傷寒、溫病,暑病之後,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連氣裡的熱都可清,以便益氣和胃生津。以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氣短神疲,虛煩不寐為表現,以舌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

組成: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

此方由白虎湯減去知母,是因這是治療餘熱未清,大熱已去,不再需用知母如此苦寒的藥物。

加竹葉、半夏、麥門冬,人參,是因:

竹葉體輕滲洩,清熱除煩,配清斂肺胃的石膏,可清肺胃煩熱。

半夏辛散溫燥,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溼,降逆氣。不僅和胃止嘔,降肺胃逆氣。更因生在夏至前後,為大自然陰陽交會之期,故可引陽入陰而使陰陽交會,改善煩躁不寐。

同時,石膏清斂肺胃是治標,半夏降胃氣是治本。成為方子裡不可缺少的力量。

麥門冬胃陰肺陰都能養,生津解渴,降燥除火,正對應此方的津液之傷。

還有氣之傷,自是用人參最妙。

人參大補元氣,元氣為陰陽未分之原始之氣,包括了元陰之氣(陰氣)和元陽之氣(陽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之內,通過經絡運轉到人體的全身,是人體生命的動力源泉。元氣不充足,就會萎靡不振,氣短神疲,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戰勝疾病。

炙過的甘草,性味甘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可驅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等。

再多講一下用量最大的石膏。

石膏是一種鹽類礦物,氣味俱薄,重量能沉水,卻氣輕能升,是陰中有陽的藥物。味甘辛,氣大寒。甘能將養脾胃,辛使脾胃清氣得升,生津止渴,寒能去除熱煩,瀉火之中長於清解。尤其對於胃火重來說,胃為燥土,得涼則安。

輪到粳米了。此方加以粳米,正是食補與藥補的結合。

在我國,用粳米煮粥以養生延年已有2000年的歷史,歷代名家皆有記載。

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鑑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

熱病後虛羸少氣,調理方法,首重於飲食,一般不主張服藥,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選用易消化、營養豐富食品,少量多餐,禁忌辛辣、厚味、肥膩等食物。若餘熱未盡,氣陰兩傷,則非服藥不可。否則時日遷延,更虛津液,形成其他病症。

由此,方以竹葉、石膏辛寒以散餘熱;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使熱祛煩除,氣復津生,胃氣調和,諸證自愈。

另,熱病後身熱,多呈低熱,體溫一般在37.5℃〜38℃,見於竹葉石膏湯證、小柴胡湯證及枳實梔子豉湯證。小柴胡湯證、枳實梔子豉湯證之發熱,屬邪熱有餘,多為熱退後復熱。本證之發熱,為內熱久烤,氣陰損傷,肺胃兩虛,熱勢僅較前為輕,而從未停止。

臨床常用於肺炎、麻疹或麻疹並發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糖尿病、小兒夏季熱、中暑等病後期餘熱不清,耗傷氣陰者。

此外,結核病,腫瘤病人放療、化療、手術後亦每見氣陰虧損,低熱不退,及時投用本方,症狀多能改善。

同時,若上半日咳,屬胃中有火,也可用竹葉石膏湯降洩。

一個問題:竹葉石膏湯如何製作與服用?

將前六味藥煎好後,去渣,納入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此為一日三次之量。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這個清養肺胃的好方,治病有奇效
    若說胃是大地母親,肺便是陽光雨露,喜潤惡燥,喜歡在上至天空,下至大地的空間自在呼吸。而秋空氣乾燥,若人體不能為其提供足夠的潤澤,一呼一吸間便易以咳咳表示不滿。胃這個大地母親和肺一樣,喜歡潤澤,要不然就會大地乾涸,顆粒難收。所以秋天之燥易傷肺胃之潤(溼),而溼為陰邪,因此秋燥易傷肺胃之陰。
  • 一個治咳喘的好方
    由上,能看出咳喘「聚於胃,關於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養周身,如食肥甘厚味,生冷等,令脾不堪重負,運化失職,水谷之氣停留,反聚成痰,脾土於是成生痰之源。肺金作為脾的兒子,變成貯痰之器,導致肺的肅降功能失調,痰濁上逆,升降不利,而為喘促咳嗽。
  • 一個治心脾兩虛的代表方
    形成「心脾兩虛。」心作為兒子主血,脾作為媽媽當後勤,統血。食物經過脾胃運化,再經過心火的作用,一部分化為紅色血液。心之氣推動血液運行,輸送到身體各處。在輸送血的過程中需要一個管理員,防止有些血走著走著迷了路,逸出脈外。脾統血,起到的正是維持血液秩序的作用。神思一體,心作為兒子需抖擻精神上進,主神。脾作為媽媽要考慮一天的柴米油鹽,主思考。
  • 一個治遍身疼痛的好方
    有人說,我遍身疼痛,兩肩,胸前、後背肋骨都疼,大腿內外側至膝關節,臀部,髖關節,腹股溝,哪兒哪兒都痛,一會兒不痛了,一會痛又起,不可忍。老公看我可憐,家務全包了,他怎不幫我把痛除了呢?想除痛,先得治病尋因。清朝名醫陳士鐸所著《辨證錄》記錄了遍身痛的來龍去脈。
  • 一個治瘙癢的好方
    南宋醫家楊倓所著《楊氏家藏方》三物浴湯,無論身體何處的瘡疥瘙癢都可治。組成:山牡丹(枯葉)1千克 鹿梨根1千克 生薑500克山牡丹為石竹科植物女婁菜的全草。性味辛苦平,活躍於肝脾經。在肝能活血調經,下乳。
  • 一個好方,治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幹、頭暈耳鳴,奇效
    清代名醫陳士鐸所著《石室秘錄》卷三:補陰湯,正是治瘦人火有餘,水不足的對症之方。組成:熟地3兩,元參8兩,生地4兩,麥冬3兩,白芍5兩,丹皮3兩,沙參3兩,地骨皮5兩,天門冬3兩,陳皮5錢。(方中一兩約30克,一錢為3克)此方既名補陰湯,當然是補陰虛。
  • 腰膝酸軟身體虛,服用它可大補元陽,壯筋健骨有活力
    組成:人參2兩,鹿茸5錢,天冬4兩,麥冬4兩,生地4兩,熟地4兩。製法:上為末,蜜為丸。 這個方子,與前段時間介紹的同為療諸虛百損的參桂百補丸(請點:人到底要虛成什麼樣,才需要百補?參桂百補丸了解一下)有區別。
  • 治肺八法
    導讀:今天說說治肺的八種方法。直接治肺之法,常用的有宣肺、肅肺、清肺、瀉肺、溫肺、潤肺、補肺、斂肺八法,凡是醫生,人人會用。其中宣肺、肅肺二法最為常用,但其概念卻有被誤解之處。宣 肺宣者通也,肺主氣,氣宜通暢。
  • 一個養護牙齒的好方
    細辛辛溫,屬心肺腎經。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痰飲。牙痛,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鼻淵,風溼痺痛,痰飲喘咳均可用。《聖惠方》載,治口臭及匿齒腫痛:細辛煮取濃汁,熱含冷吐。旱蓮草是有名的固齒黑髮佳藥,性味甘酸寒。腎經肝經都是它的工作場所,能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 清燥救肺湯
    方藥分析:    清燥救肺湯,中醫治燥名劑,出自《醫門法律》,由清代醫家喻嘉言所創。具有清燥潤肺,養陰益氣之功效,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臨床常見症狀身熱頭痛,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    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之重證。
  • 六氣六經方治
    土主甲己,(甲乙溼行虛則溼侵脾)金主乙庚,(乙庚燥行虛則燥侵肺)水主丙辛,(丙辛寒行虛寒則侵腎)木主丁壬,(丁壬風行虛則風侵肝)火主戊癸。(戊癸暑行虛則暑侵心)子午之上,少陰主之;(心腎主子午虛相寒侵)醜未之上,太陰主之,(脾肺主醜未虛溼燥侵)寅申之上,少陽主之;(膽焦主寅申虛相火侵)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胃大主卯酉虛熱燥侵)辰戌之上,太陽主之;(胱小主辰戌虛寒水侵)已亥之上,厥陰主之。
  • 一個固齒護牙的好方
    吃東西,尤其是吃骨頭,稍不留神一個小骨頭便嘎嘣硬刺大牙,引來牙神經一個哆嗦,極為不適。似乎大牙的堅硬成了傳說。直到遇到這款配方取自清代名醫陳修園《固齒神方》的牙膏:旱蓮固齒護齦牙膏能祛風解表,固齒護齦止痛。
  • 一個治耳鳴健忘的好方
    休息境界不高的人,剛覺得睡著了,又一個驚悸醒轉,汗水也常涔涔下。還有人在睡夢中一粒不少地為被子打工(遺精)。晚上沒有睡好,白天便可能精神恍惚,或是耳朵嗡嗡聽不見,甚至記了這樣忘那樣,健忘得就像猴子掰包穀。這樣的人,他的心神一定也是個瞌睡蟲,懶懶的樣子,不能盡職盡責完成藏血和主神志的任務。
  • 對於體質虛的人,感冒治錯了,會產生13種虛證
    冒是由於微邪怫鬱在表,已虛的陽氣,與之抗拒,邪正相持,正不勝邪,所以病人自覺頭目昏冒,這種現象也就是戰汗的輕型。若得陽復而正勝邪卻,則汗出而愈。 「裡未和,然後復下之」,是說本證雖然已經用過下法,若下之未盡,可於汗出表和後,復與下法,以和其裡,但病系已下未盡,故再下時,只能用調胃承氣湯。
  • 氣陰兩虛的朋友,了解一下生脈飲吧!
    咳嗽日久傷肺,氣陰不足者,亦可見上述徵象,治宜益氣養陰生津。我們給大家介紹一個能夠幫我們擺脫氣陰兩虛的中成藥,那就是生脈飲。就是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其中麥冬的清涼,克制了人參的熱性,所以藥性平和,有的時候,就去掉五味子,剩下人參和麥冬兩味藥,這叫參麥散。 這個生脈散的作 用,是益氣生津,斂陰止汗,治療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幹口渴,舌幹紅少苦,脈虛數;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等氣陰兩虛之症。
  • 皮膚病治不好?試試從「肺」論治!
    導讀:皮膚病多種多樣,治療頗為棘手,跟著傅魁選先生學習從「肺」論治試試,或許有不一樣的體會哦!
  • 氣陰兩虛的朋友,了解一下生脈飲吧
    天氣越來越熱了,動不動就一身汗。
  • 脾胃論治--脾以守、胃以通也
    經言胃為水谷之海,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納,脾主運,胃喜涼,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葉氏醫案,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 【皮膚病】皮膚病治不好?試試從「肺」論治!
    導讀:皮膚病多種多樣,治療頗為棘手,跟著傅魁選先生學習從「肺」論治試試,或許有不一樣的體會哦!作為人體中最大器官的皮膚,其病種之多,病機之複雜,一向為中醫外科所注重。中醫學認為肺主皮毛,通過許多臨床資料證實,從肺辨治皮膚病,其臨床效果是顯著的。
  • 一個良方,既治肺燥,又治筋燥,還治腸燥
    若燥邪橫行,首先衝撞的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肺,令肺生熱生火。由於肺主皮毛,喜潤惡燥,故肺燥可致皮膚不平整起皺甚至長溼疹牛皮癬等。燥邪橫行的時間長了,還可熬煉精血津液,導致其枯涸,以至肝血暗耗不能榮筋,故筋急爪裂。胃腸津液乾涸,故而便秘等等。燥需要潤濡,故治宜散風潤燥,滋養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