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有兩味重要的湯方,一味白虎湯,對應著秋天涼爽乾燥之氣。
組成:石膏(50g) 知母(18g) 炙甘草(6g) 粳米(9g)
其解熱作用迅速,一掃炎暑溼熱,讓秋季涼燥的氣息降臨大地,主治高熱發燒。以白虎命名,是因中醫認為「白虎」為西方金神,秋天在方位上屬於西方, 在五行屬於金。
另一味湯方,竹葉石膏湯,為白虎湯減去知母,加竹葉,半夏,麥門冬,人參而成。
對應著夏季暑溼之氣及傷寒、溫病,暑病之後,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連氣裡的熱都可清,以便益氣和胃生津。以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氣短神疲,虛煩不寐為表現,以舌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
組成: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
此方由白虎湯減去知母,是因這是治療餘熱未清,大熱已去,不再需用知母如此苦寒的藥物。
加竹葉、半夏、麥門冬,人參,是因:
竹葉體輕滲洩,清熱除煩,配清斂肺胃的石膏,可清肺胃煩熱。
半夏辛散溫燥,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溼,降逆氣。不僅和胃止嘔,降肺胃逆氣。更因生在夏至前後,為大自然陰陽交會之期,故可引陽入陰而使陰陽交會,改善煩躁不寐。
同時,石膏清斂肺胃是治標,半夏降胃氣是治本。成為方子裡不可缺少的力量。
麥門冬胃陰肺陰都能養,生津解渴,降燥除火,正對應此方的津液之傷。
還有氣之傷,自是用人參最妙。
人參大補元氣,元氣為陰陽未分之原始之氣,包括了元陰之氣(陰氣)和元陽之氣(陽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之內,通過經絡運轉到人體的全身,是人體生命的動力源泉。元氣不充足,就會萎靡不振,氣短神疲,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戰勝疾病。
炙過的甘草,性味甘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可驅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等。
再多講一下用量最大的石膏。
石膏是一種鹽類礦物,氣味俱薄,重量能沉水,卻氣輕能升,是陰中有陽的藥物。味甘辛,氣大寒。甘能將養脾胃,辛使脾胃清氣得升,生津止渴,寒能去除熱煩,瀉火之中長於清解。尤其對於胃火重來說,胃為燥土,得涼則安。
輪到粳米了。此方加以粳米,正是食補與藥補的結合。
在我國,用粳米煮粥以養生延年已有2000年的歷史,歷代名家皆有記載。
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鑑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
熱病後虛羸少氣,調理方法,首重於飲食,一般不主張服藥,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選用易消化、營養豐富食品,少量多餐,禁忌辛辣、厚味、肥膩等食物。若餘熱未盡,氣陰兩傷,則非服藥不可。否則時日遷延,更虛津液,形成其他病症。
由此,方以竹葉、石膏辛寒以散餘熱;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使熱祛煩除,氣復津生,胃氣調和,諸證自愈。
另,熱病後身熱,多呈低熱,體溫一般在37.5℃〜38℃,見於竹葉石膏湯證、小柴胡湯證及枳實梔子豉湯證。小柴胡湯證、枳實梔子豉湯證之發熱,屬邪熱有餘,多為熱退後復熱。本證之發熱,為內熱久烤,氣陰損傷,肺胃兩虛,熱勢僅較前為輕,而從未停止。
臨床常用於肺炎、麻疹或麻疹並發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糖尿病、小兒夏季熱、中暑等病後期餘熱不清,耗傷氣陰者。
此外,結核病,腫瘤病人放療、化療、手術後亦每見氣陰虧損,低熱不退,及時投用本方,症狀多能改善。
同時,若上半日咳,屬胃中有火,也可用竹葉石膏湯降洩。
一個問題:竹葉石膏湯如何製作與服用?
將前六味藥煎好後,去渣,納入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此為一日三次之量。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