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有個大姐最近為孩子咬指甲的事情發愁,說這孩子每次考試前都要咬指甲,那指甲,簡直慘不忍睹。啥辦法都用過,有一次我生氣地在他指甲上塗了辣椒油,結果還是效果甚微。我都打算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了。
我跟大姐說,這孩子小時候愛咬手,把東西往嘴裡送吧。她說,別提了,那就是見啥咬啥吃啥,我見一次打一次。結果呢,大了開始咬指甲。
我說這就對了,你這沒讓人家合理的度過口欲期,長大以後就會用各種方式來滿足小時候所缺失的。
這也是弗洛伊德最經典的五個內驅力之一的口欲期。
口欲期一般是在0-1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是用嘴巴來感知世界的,他們咬東西,就像吮吸母親的乳房一樣,可以獲得快樂。假如沒有度過口欲期呢,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咬指甲是最常見的,在成人身上也不會少見,你會發現有些人的指甲是禿的,甚至可以咬出血,而且在越焦慮的時候,咬得越厲害。還有抽菸,也是口欲期沒很好度過的一種形式。這個男性比較常見。而女性呢,一般是選擇用嘮叨,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口欲期遭受嚴重的控制與不滿足的,有的會得神經性厭食症和貪食症。他們都是通過咬,或者用嘴發洩的一種方式退化到口欲期,希望能獲得最安全的時刻。
就排除這些心理上的問題,光從健康上來說,咬指甲,多髒呀,細菌也多。時間久了,能不生病麼。
那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去做呢,尤其是那些已經長大的孩子。
1,觀察孩子咬指甲的時間段和一段時間咬指甲的頻率。
了解每次發生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是考試前呢,還是考不好呢,或者是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中遇到問題了。這也有利於與孩子進行一個交流。
家長不要過於焦慮與苛責。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咬指甲,第一反應就是放下,別咬,你髒不髒呀,還會帶一點嫌棄的樣子,這會加重孩子咬指甲的行為。有的則直接打過去。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可以在孩子咬指甲的時候,跟孩子溝通,溝通的時候給孩子一點小零食,最好是他喜歡的,然後與他聊天,每次都如此,練習個幾次,就好了。
2,多帶孩子去戶外,呼吸新鮮的空氣,參與一些親子活動,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處於一種完全放鬆的階段。他也會在這種很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忘記咬指甲。
就像那些經常打遊戲的孩子一樣,不是遊戲是他們的全部,而是他們的生活只有遊戲,如果父母多花點時間,可能就不一樣了。
年輕的家長,如果看到這個帖子,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每拿到一個新玩具就去啃的時候,千萬別去說髒,就讓他啃,他什麼時候啃開心了,就說明這個玩具熟悉了。等到一歲之後,孩子就開始另外一項活動了,所以家長別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