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一幅《嬰戲圖》,戴面具的孩子讓人害怕,坐床上抹口紅

2020-12-13 釋墨軒文化小天地

嬰戲圖的主題就是要表達小孩子們玩耍,簡單一點來理解就是小孩子們一起玩樂的一張繪畫。這一種繪畫主題其實最重要的體現還是在宋朝時期,尤其是北宋到明初的這一時間段裡最多。

但聊到下面這一張《嬰戲圖》,可能與大家以往見過的宋畫不太一樣,我們把這一張作品放大畫觀看,發現一個戴面具的孩子讓人害怕,尤其是坐在床上抹口紅的那3個孩子,讓人猜測不出他們究竟是要做什麼!

這一張作品是北宋蘇漢臣的《嬰戲圖》,作品並不大但卻是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主題仍舊還是我們前面聊到的嬰戲,但我們接下來就是要重在看繪畫的細節,來了解一下當時那個朝代的孩子們究竟在做一些什麼事情。

像《嬰戲圖》這一種繪畫主題,關於繪畫的背後其實是體現了當時那個時候社會的一種安定和繁榮,通過孩子們在平時生活之中的一些記錄,很好地表達了北宋人民那種安定的生活。

同時站在繪畫的角度來講,宋朝算是整個文化時代的一個代表,尤其是宋畫,一張簡單的《嬰戲圖》也能夠窺視出當時國人對於文化的一種看重。

聊到繪畫的主題上面來,畫面之中有一個孩子背著另一個小孩子,有意思的就是大個的孩子頭髮是留了正中間的二束,而背後的那個小孩子,則是留了三束。

二個孩子的目光是看向不同的方向,但整個表情與神態都是走成熟路線,而且是大家喜歡的那種豐滿狀態。

另外一個穿著紅色上衣的孩子,戴著一個面具,整個神態似乎是在向右邊的孩子們在炫耀著什麼事情。

這個孩子戴著的面具比較特別,似乎是一個鬼怪的頭像,看著的確是夠嚇人的。而且戴面具的孩子算是手舞足蹈的,留著也是三束頭髮,心情似乎非常開心。

可能大家看到這裡就感覺到了宋人的一種生活情趣吧,但這還不算比較特殊的。最特殊的算是另外的三個孩子。

他們中間有一個似乎是女孩子,頭髮留得比較多,而另外二個的髮型就特別有意思,其中一個還在抹口紅呢!

三個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但中間那一個的動作是正在抹口紅,孩子們都是穿著肥大的褲子。還有就是特殊的長袖衫,這種真實的兒童玩耍場景,真的感覺特別有意思。

最後的二個孩子,則是呆在室外玩一種遊戲,神態也是萌萌的樣子,超級有肉感。這一種玩具在古代叫「撲撲登」,現代人應該是要稱它為鐵螺吧!

整個作品的繪畫主要還是以人物為主,而後面這一些景物都算是一個簡單的交代吧,不是重點。

但在作品之中,通過孩子們玩耍的場景,則間接地告訴了大家北宋那時候是一種國泰民安的幸福生活。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而且活動還挺豐富的,有戴面具玩的,也有抹口紅的,還有打遊戲的。

簡單的一張北宋時期《嬰戲圖》,不知道大家對他的感覺如何,你對此作品的感覺是什麼?有沒有覺得孩子們都畫得比較成熟呢?

相關焦點

  • 紅茶壺 ‖ 漫話嬰戲圖
    蘇漢臣將個人情感融入細緻傳神的描繪中,在表現宋人審美情趣的同時,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畫卷。評者論其嬰戲圖云:「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衝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由於畫中姊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根據這項線索,推測此作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在徽宗的宣和畫院時期。
  • 嬰戲圖上的「潮童髮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人嬰戲圖》,縱120.3釐米,橫77.2釐米。該畫創作年代與作者不詳,雖題為「宋人」,但圖中鑲雲石桌面與壺門式圓腿漆凳均屬明式,由此判斷很可能出自明人手筆。 《宋人嬰戲圖》繪男童四人,一人於帷幕中操持鍾馗傀儡為戲,一人擊鼓,一人打板,另一人作指點狀。
  • 百般模樣自純真,明代瓷器上各個時期的嬰戲圖特點!
    #古玩鑑定#明代的嬰戲紋既豐富又富有特色常見的嬰戲圖案有戲蓮圖、蹴鞠圖、放風箏圖、捉迷藏圖、鬥蛐蛐圖、玩花燈圖、習武圖、對弈圖等。明宣德以前為所謂「庭園嬰戲」,畫面描繪的是孩童們在庭院內的活動寫實,如捉迷藏、放鞭炮、騎木馬等,繪畫工整,畫風疏朗;宣德後,多表現為郊外嬰戲,人物畫得比較抽象,近乎簡筆畫風格,這一時期的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群嬰戲」,形象折射出了社會的安定。
  • 嬰戲圖,品茗杯上的稚趣童真!
    在陶瓷上繪畫嬰戲圖,據現存實物資料看,最早出現在唐代。嬰戲紋始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有釉下褐綠彩嬰戲蓮紋,八角形流下繪一胖娃,赤身系肚兜,肩荷一蓮杖,手挽飄帶。宋、金時期,耀州窯、定窯、介休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分別用刻畫、印花、繪畫等技法表現嬰戲紋。或童子戲花;或雙嬰蕩船;或騎竹馬;或抽陀螺。其中以磁州窯嬰戲畫面最為生動。元代嬰戲紋飾多用於青花瓷器,其他瓷器品種應用較少。這一時期,嬰戲圖的時代特徵明顯,重在表現多姿多彩的世俗生活,這也為明清嬰戲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經典茶器:「百子圖開翠屏底」——膾炙人口的嬰戲題材
    兒童在嬉戲中表現出的生動活潑的姿態,專注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只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古代,這種題材被稱為「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還有和生肖圖案、各種吉祥器物、兒童遊戲結合的。象徵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百多個幼童濟濟一堂的畫面,則寓意著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意味。
  • 從嬰戲到百子,穿越千年的童子秘語
    藝術家們將這份情感蘊含在設計構思和審美欣賞中,創作了一系列嬰戲圖案、百子圖案等,廣泛運用於繪畫、陶瓷、玉器、刺繡等諸多領域。以孩童形象為主體,以表現童真為目的,以形式之美啟真、引善,反映人類天性的純真和善良,表達人們對吉祥福瑞生活的祝願。嬰戲圖是最為常見表現孩童題材的藝術形式,宋代時期發展最為成熟,人物表現、代表畫家以及作品數量都達到相當的高度。
  • 美國已故藏家安思遠舊藏 — 北宋影青八嬰戲牡丹溫酒壺
    它出生在北宋初期的江西景德鎮窯,名副其實的至尊千歲。千百年來,它先在王公貴族或達官商胄府內嘗盡人間美酒、飽受公主貴夫人的愛撫親熱,然後得到無數藏家的讚美和欣賞,後來又飄洋過海擠進了洋人的藏品系列,最後認祖歸宗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其經歷,充滿著神奇色彩。它造型高貴典雅、 紋飾精美奇特、設計巧妙考究。溫碗和執壺腹部外壁各刻劃有纏枝牡丹和四個娃娃  ,娃娃嘻戲於牡丹叢中,俗稱八嬰戲牡丹。
  • 美術研究|娛樂、驅邪與佑子:宋金嬰戲圖中的傀儡圖像及含義探析
    宋代是嬰戲圖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傀儡戲發展的興盛時期,二者極其「巧合」地發生了緊密聯繫,存世的相關視覺圖像頗多。南宋都城臨安中的瓦舍眾伎中共有五種傀儡樣式,「……藥法傀儡……弄懸絲傀儡(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1]。
  • 美術史上開嬰戲題材先河之作:唐銀鎏金嬰戲圖小銀瓶
    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充滿歡樂與祥和的畫面,被大量使用在古代金銀器、瓷器、玉雕、木刻和刺繡上作裝飾圖案,謂之嬰戲紋或嬰戲圖。我國嬰戲圖萌芽於戰國,發展於魏晉,成熟於唐五代,盛行於兩宋,衰落於元明清,是風俗畫、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繪畫中佔有重要地位。
  • 《成化彩鑑賞-五彩篇》之十九​ 五彩嬰戲圖小鳳尾瓶
    《成化彩鑑賞-五彩篇》之十九 五彩嬰戲圖小鳳尾瓶明代憲宗成化朝是我國瓷器燒造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堪稱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這個嬰戲圖小鳳尾瓶,保留了所有成化五彩的特點。       從喇叭口外口沿兩道玄紋開始,一共十道玄紋,把繪圖分外四層。      第一層:玄紋下,紅彩,黃彩,奼紫彩沿玄紋排列,構成如意紋十個,疊加成二十個如意紋,中間空白,從瓶肩長徑起處,兩道玄紋,上起紅色蕉葉紋六個,疊壓綠色蕉葉紋六個,共十二個蕉葉紋葉尖對如意紋。
  • 潤畦再創《小庭嬰戲圖》,意在筆先,蘊含的童趣使人舍然大喜
    小庭嬰戲圖年代:宋代作者:無名氏(一說陳宗訓)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冊頁、絹本、設色,縱26釐米,橫25釐米*此圖繪四個活潑可愛的兒童在竹欄環繞的庭院中遊戲,院內右上方湖石點綴、翠竹叢生、小草如茵,畫面具有自然生動之趣。
  • 歷史上這三位戴面具的名將,長得太帥沒辦法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名將,其中不少人有一些特殊的習慣,比如有的人就喜歡戴著面具打仗,在我國歷史上就有一些這樣的名將,當然原因也是讓人無語。
  • 宋畫讀記|《骷髏幻戲圖》:生死一線牽,婆娑紅塵中的命運擺渡
    他的《骷髏幻戲圖》是一幅令人費解和困惑的畫,充滿著神秘主義的色彩,糅合了寫實主義的精妙和超現實主義的風骨,不經意間給人一種「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味。這幅作品為絹本淺設色扇面,縱27釐米,橫26.3釐米。這麼小的尺幅之中,描繪著一幅莫名詭異的景象。
  • 大明瓷器揚我國風 | 1500萬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碗領銜巔峰時代肇始之...
    器承國祚,載之於身,本專場匯大明佳器20件,上自宣德,下至萬曆,集青花、單色釉、五彩等制,匯聚一堂,頗為難得。專場佳器多承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地早年搜儲,本場首推玫茵堂舊藏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碗和明宣德外青花內模印鳳穿纏枝蓮紋碗,以及一件來源傳承極佳的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皆是明清瓷器巔峰時代肇始之佳制。
  • 講座|張朋川:從《韓熙載夜宴圖》解密宋人風尚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很多人是通過《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粉」上了張朋川這位橫跨繪畫、考古、美術史論多界的知名學者。12月11日晚,張朋川教授來到深圳,在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主講了《不散的筵席——〈韓熙載夜宴圖〉與宋代風尚》,與深圳讀者、藝術收藏愛好者近距離交流。
  • 編織家國理想的絲線:北宋《紡車圖》新探
    與《紡車圖》接近的圖像,更早的有敦煌莫高窟第6和第98窟《華嚴經變》壁畫中的兩架立式紡車,為五代時期的繪畫。同樣可以看到基座、車架、圓形的繩輪,以及車架頂端安放紡錠的錠盤。在捲軸畫中,南宋《女孝經圖》的兩個版本均畫有一段女性紡織場景。
  • 藏友寶物: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
    海林市收藏協會會長張金明先生告訴筆者:這是一件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件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底足直徑8公分。這件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上口直徑8公分。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身高30公分。筆者剛剛上網查了一下得知:磁州窯是中國宋代北方重要瓷窯之一。窯址在河北磁縣境內,以觀臺鎮、彭城鎮為中心。因磁縣宋屬磁州,故名磁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