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很不開心,因為沒喝咖啡,前兩天喝的咖啡裡沒放糖,為了健康,最近在嘗試戒甜食。打開冰箱,腦袋裡跳出的都是荷爾蒙激素殺蟲劑。糟心,關上冰箱。
其實家裡的食物已是市面上品質很好的了。堂哥的老婆妮可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德國血統。她深知美國的食品安全糟心程度,所以儘量都買有機食品。10歲的安娜對堅果過敏。我之前在GE的頭兒對麵粉過敏,曲奇麵包麵條啥都不能吃。我每次給她零食時,她總問成份什麼,然後十有八九都說我不能吃。每次我都笑她(現在想想自己很過分)。我曾在學校餐廳打工,服務於大型活動用餐,看到賓客的食物要求清單五花八門,什麼gluten free,什麼vegan和vegetarian, 還有這過敏那過敏的,看得我頭大,心想美國人怎麼這麼作呢,怎麼會對花生、麵粉、堅果、雞蛋這些玩意兒過敏呢?後來妮可告訴我,都是美國的食物害的。你們中國人現在很健康沒我們這些毛病,有賴於你們的飲食習慣和食品安全,一旦美國食物和飲食習慣襲卷中國,你們的健康也會像我們一樣完蛋,我不希望看到這個。
妮可的話跟我在國內時的認知相反。那時我覺得美國是天堂,物價便宜食品安全。2012年第一次來美國的時候,我在舊金山的一個華人超市買了一磅新鮮的車釐子,回到車上就開心地吃起來,以為美國不用農藥的。現在回想只覺無知。
上個月妮可查出有Celiac disease, 就是身體對含穀物過敏症。對於一個德國裔來說很慘—她幾乎不能吃德國食物了。她很傷心,剛開始我不能體會,她說現在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吃中國菜了,你會怎樣。我瞬間閉嘴。前段時間在Netflix上看了個關於食物的系列紀錄片叫Cooked, 一名雀巢公司的食物科學家(姑且這麼叫吧)說,有一次在紐約Greenwich Village走的時候,看到一家冰淇淋店的招牌上寫著gluten free。他笑了,冰淇淋本來就不含穀物,自然都是gluten free的啊。一次課上,同學Andrew帶了他老婆烘培的曲奇給大家,一個女生立刻問是Gluten free嗎。可見,吃貼上標籤的食品成了一種跟風。這風也不是白跟的:在食品的包裝上每多一個認證,價格就節節上漲。
從左到右標誌分別是:有機認證、無轉基因、無穀物
我在美國從不喝酸奶,倒不是因為不喜歡,是因為買不到普通的,脫脂成分從10%,50%,98%,100%,應有盡有。即使去Whole Foods 和Trader Joe's(美國兩家我最喜歡的超市,都以賣有機食品出名。前者還以貴出名,後者小而精)也是如此。我覺得很噁心:廠家究竟做了什麼把牛奶裡脂肪控制如此精準,放了什麼化學成分,剩下的牛奶裡還能有什麼?
2014年剛來後的兩個月,臉上狂長痘,我一直歸咎於學業壓力大。前兩天跟Vika聊天(她是Vika's essential 純有機植物護膚品的創始人,已經快60了,還美得跟少女優雅得跟赫本似的。我正在使用她的產品,空瓶後仍覺好的話,我會介紹給大家),她說,這裡的食物才是罪魁禍首。你一定要非常注意你吃的東西。每個人都想追求好的生活,美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你必須非常聰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Vika是17年前來的美國)。尤其是食物。你看這裡的食物(當時我們就在whole foods market),不要以為你在whole foods買食物就安全了,你要留心標誌,看到底是不是有機食品。Whole foods 是大集團公司,他們最關心的會是客戶的健康嗎?
Vika本人。我要是快60歲像這樣也會樂得合不攏嘴
她讓我把接下來兩周放進自己嘴裡的食物都記下來。觀察自己吃了什麼。Vika又告訴我,千萬千萬不要吃任何精製含糖食品。我說,我不吃啊,我咖啡裡放的糖都是有機純甘蔗糖 (raw sugar)。美國的咖啡廳裡提供的糖一般不下五種,只有少數好咖啡廳會提供raw sugar。大部分人都喜歡用糖替代品substitute,沒有卡路裡的甜味劑。美國人想吃糖但又怕卡路裡,商家才製造出這種鬼東西。就像Diet Coke,不含卡路裡的可樂,鬼知道裡面是些什麼玩意兒呢。她說,raw sugar也不要吃,因為你的身體無法吸收。
聽她一說,我心裡一緊。我一直很重注健康飲食,儘量買有機食品,不吃垃圾油炸食品。但想想昨天我的咖啡裡加的糖,吃的巧克力,曲奇,冰淇淋,墨西哥玉米薯片(有機的!),牛肉乾(吃草長大的牛!),還是覺得身體裡面充滿了垃圾。
昨天是我去了家新圖書館還書。結果發現這個圖書館竟然有中文書!中文書!!!超級開心,立刻抱了幾本回家。其中一本是一個日本醫生寫的《咖啡排毒法》。2010年該書出版時,作者已74歲高齡,仍每天在醫學界工作,據說三分二在紐約,三分之一在日本。這本書介紹的是咖啡灌腸法,在此不做討論。大家都知道咖啡的諸多好處,比如提神,消除疲勞,促進排尿,增加肌肉收縮,活化運動機能等。作者說,如果因此就放心大膽飲用咖啡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林。用量的問題在此也不做討論,說安全問題。
在美國咖啡垂手可得,也是我喜歡美國的原因之一。除了星巴克、Dunkin Donuts(個人很不喜歡)全國連鎖店外,每個加油站、便利店都賣咖啡,99美分就能買到一大杯。辦公室大多提供免費咖啡。第一天在GE上班時,我特興奮去接免費咖啡,結果差點吐出來。但還是每天堅持,畢竟是免費的咖啡因嘛。後來發現樓下咖啡廳供應1美元的星巴克後,自然每天都買星巴克了。作者說,如果你買的是有機咖啡豆自己磨自己煮(美國超市裡都有免費研磨機,我很享受那把咖啡豆研磨成粉芳香四溢的時刻。),不放糖和奶(奶精和half and half就更不用說了),你也許能享受咖啡帶來的好處。但要知道,咖啡果是非常容易招害蟲的,農民為了節約成本,打了殺蟲劑也很自然。那麼,想想那些99美分和辦公室的免費咖啡的咖啡豆來源吧。忽然想到以前一個同事每天至少在辦公室喝6杯咖啡,我不忍再想下去。更不要提,在國內最流行的雀巢速溶咖啡了,作者說速溶咖啡用的是質量最差的咖啡豆,而且有各種添加劑和防腐劑。還有,咖啡和糖是很差的組合,前者讓身體脫水而後者讓鈣質流失。看完這本書,我決定以後只喝美式。當然在湖邊觀看金黃色樹葉時,可以獎賞自己一杯南瓜拿鐵。
2013年暑假和J先生一同來美國,去拜訪他佛羅裡達的奶奶時,已是中午。老人家一個人住,當時還有一個小男孩在,大概10歲的樣子。大中午的完全沒有開飯的跡象:老人家悠閒地坐在搖椅上和J先生聊天,小男孩在吃零食,都是薯片、小餅乾和糖果。過了一小時,想必沒人來招待我這位客人,就跟小男孩一起吃零食當午餐了。這樣的午餐對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了。美國學校給孩子們中午吃的不是披薩就是三明治,偶爾加個薯條。難怪歐巴馬老婆一早就要改革學生的午餐。但聽堂哥家10歲的小蘿莉天天抱怨午餐,就知道米歇爾沒有成功。
我接觸到的很多美國人不吃早飯,中午就隨便吃點披薩或沙拉,晚上回家來頓大餐,再伴個啤酒和紅酒來助興。這跟我們提倡的「早餐吃的像個皇帝,晚餐吃的像個乞丐」完全相反。去超市買東西,分量都是一大坨!只想吃一點點?對不起,你得買一大桶。美國人家裡有個地方叫pantry(食物儲存室),這個功能區域在中國家庭是不存在的。美國人一去超市就扛一堆東西,蘇打水啊薯片啊糖果啊都是最大罐的往家裡買,所以需要一個食品存儲室。有一天妮可真誠地問我,請你告訴我,你媽媽是怎麼做到每天都去市場買新鮮菜的。我無言以對,這不需要什麼竅門兒吧。中國人很自然每天做的事情,美國人不能理解,跟小時候耳濡目染有關。再就是美國人家的冰箱,他們的冰箱很高級,幾乎是國內普通冰箱的兩倍大。而且家裡絕對不止一個冰箱。一般地下室有個相對小的冰箱,有時再加個冰櫃!寫下這些文字時,我心裡很難受。可想可知,一個美國家庭裡存儲了多少垃圾食物。
在美國非常注重飲食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我的前任,義大利裔。 他從來不去麥當勞肯德基賽百味,總之絕不吃快餐。買魚和海鮮一定是wild caught(海裡打撈),不能是farm raised(農場養殖),買牛排要是grass fed(吃草長大的,而不是籠子裡過一輩子),絕不吃冷凍食品(冷凍食品可謂美國家家必備啊,從蔬菜水果到肉類披薩漢堡,全有速凍的!)。但他做飯真的是一流水平,他說,做一頓好飯從選用新鮮的食材開始。所以從不囤積食物,要做飯時才去現買食材。那時我覺得他實在是太作太麻煩太難搞了,每次因為他保持對食物的高要求而我餓的要死只想吃個垃圾食品時,我就想暴揍他一頓。現在想想這美國這麼水深火熱的食品環境中保持警醒不妥協也是有必要的。
那我為什麼要死氣白賴留在這裡呢?美國人大都laid back(中文翻譯是閒散的,單詞本意為向後躺,譯意你也許更能理解這個詞),一般中產階級人家都有前院和後院,種上花花草草情致備增,還有patio(中文翻譯是露臺,但不能完全達意),放上遮陽傘和休閒座椅,春夏秋的周日在家裡辦個小party,請朋友來喝個紅酒下個棋扯個淡還是很愜意的。後來這種聚會參加多了,我也愛上了cheese和olive(起司和橄欖,爬梯開胃菜必備)。再就是辦趴體的時候,女主人不用累死累活的,她們都提前把酒水小吃擺好,選好音樂等著客人來,客人會一人帶點東西,所以女主人也能跟大家胡侃和放鬆。想想在國內,如果家裡要招待10個人,我媽恨不得用一星期去準備,當天除了廚房外你是看不見她身影的。
Karen的前院。我喜歡坐在臺階上喝咖啡
表哥的前院。我喜歡在這裡吃早餐
教育、就業、醫療保險、種族、毒品、酒精、槍枝等等,都是美國棘手的問題。下次再為大家一一介紹。
今天給自己做的午餐。有機Kale(紫衣甘藍),有機茶,有機椰子汁。
❤️請掃二維碼打賞為我的有機食品做貢獻❤️我要養好身體養好心情繼續為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