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 07:2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趙靜 |通訊員 江文輝
王雲鵬(右一)與醫務人員商討如何使醫學觀察站工作更規範。
17年前,他作為一名瀋陽空軍軍醫,主動請纓支援駐地,抗擊非典,榮立二等功。
如今,疫情來勢洶洶,他已褪下戎裝,卻不改軍人與醫生的本色,再次走上抗擊病毒的前沿。
身為溫嶺市松門鎮黨委副書記,王雲鵬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溫嶺松門醫學觀察站「指揮官」的責任。「我有過抗擊非典的經歷,有經驗,由我來坐鎮,群眾和政府都比較放心。」他說。
觀察站裡居住著36名與確診病例及高度疑似病人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員。從大年三十開始,王雲鵬吃住都在站裡,他和工作人員住在3樓,隔離觀察者住在3、5、6、7樓,中間用一個木架子隔離開,木架子上開了一扇小門供進出。恰逢春節,木工師傅不好找,隔離木架還是王雲鵬和工作人員們一起動手做的。
由於醫學觀察站由一家商務賓館臨時改造設立,不具備相應設施,也未設立相關制度。在王雲鵬看來,凡事都得有個章程。如何使醫學觀察站更加科學、更加規範,自己有經驗。到崗的第一時間,王雲鵬便與站內工作人員一起制定觀察站制度,「站長負責什麼,醫生、護士、安保、保潔各自負責哪塊工作,都要明確下來,責任明晰了,流程清楚了,也就好辦了,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在溫嶺市下發觀察站管理要求後,王雲鵬更是在要求的基礎上制定更加詳細的規則。
站點裡設有臨時辦公室,王雲鵬每天6點起床後,就來這裡與醫護人員碰頭。每天頭一樁大事,就是測量隔離人員的體溫。「過了一晚上,群眾的身體情況有沒有發生變化,這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王雲鵬翻開桌上的一疊文件,這是為隔離人員建立的檔案,一人一檔,一天兩次量體溫,每次情況都詳細記載在內。
對待病毒需要雷厲風行,但對待群眾要和風細雨。工作人員除了關心隔離人員身體,也關心他們心理情況,「我們每天都會跟隔離人員溝通,詢問他們有什麼需求,合理的要求儘可能滿足他們,使他們在隔離期間過得舒心安心。每個房間有電話,也有的跟我們加了微信。有的喜歡泡茶,叫家人把茶具送過來,還有送衣服、送吃的很多,總體情況還好。」
觀察站每天需要消毒2-3次,開頭兩天,消毒人員沒有到位,王雲鵬便擼起袖子自己上陣了,「我們沒有防護服,這是冒風險的事情,讓誰來都不合適,那就我來。我是軍人,更是黨員。」
我是軍人,更是黨員。
一句話,擲地有聲。
27年黨齡,16年軍人生涯,有些責任和擔當是刻在骨子裡的。
王雲鵬的女兒小曼今年剛上大一,她也是一名醫學生,她說,「未來,我想走我爸爸曾經走過的路,成為一名醫生。」
1580254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