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缺貨告急背後!又漲價又外包,誰能拯救8英寸晶圓產能?| 智東西...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續向大尺寸發展。

尺寸演變節奏上,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2002 年英特爾與 IBM 首先建成 12 英寸生產線,到 2005年 12 英寸矽片的市場份額已佔 20%,2008 年升至 30%,2008 年以來 12 寸成為晶圓主要尺寸,2017 年繼續上升至 66.01%。據 SEMI 統計,2019 年,全球 12 英寸半導體矽片出貨面積佔全部半導體矽片出貨面積的 67.22%。

現在,8 英寸和12 英寸晶圓是主流配置。8 英寸主要用於成熟製程及特種製程,在應用端,對 8 英寸晶圓代工的強勁需求主要來源於功率器件、電源管理 IC、影像傳感器、指紋識別晶片和顯示驅動 IC 等;12 英寸主要適用於 28nm 以下的先進位程,主要成長動力來自於存儲和邏輯晶片。

8 英寸產線因折舊完畢具有成本優勢,同時在模擬電路、高功率等晶圓生產具有優勢。據 SEMI最新報告,2019 年底有 15 個新 Fab 廠開工建設,總投資金額達 380 億美元,其中約有一半用於 8 英寸晶圓尺寸。IC Insights 預計未來 2 年,8 寸晶圓產能預計維持 23%左右市佔率。

8 寸矽片目前主要用於指紋識別晶片、電源管理晶片、功率器件、微控制器等半導體產品的生產。2016 年以來,隨著存儲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新應用的興起帶動了 NOR Flash、指紋識別晶片、電源晶片等產品對8 寸晶圓的需求,汽車電子興起帶動功率器件需求,市場隨之出現供應緊張狀態。2017Q2起,8 寸矽片的需求開始超過產能,8 寸矽片的供給開始趨緊。

一、從過去十年看晶圓行業波動周期

矽晶圓製造業產業於整個半導體產業架構中材料供應角色,隨著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對矽晶圓材料之需求亦急速增加。半導體行業呈周期性波動和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半導體矽片行業的市場波動基本同步於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波動周期

▲2013-2019,全球 12」矽晶圓月出貨量從 4KK 提升到 6KK

2009-2019 年間,矽晶圓市場規模高增時段為 2010 年、2014 年、2016-2018 年;顯著下降期為 2011-2013 年。

▲全球半導體及矽片市場規模(億美元)

2009-2010 年,金融危機的半導體市場與矽片市場快速復甦。2008 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半導體矽片市場自 2008 年 9 月起大幅下滑,直到 2009Q1 觸底反彈,隨後緩慢復甦。2009-2010 年間,經濟刺激政策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半導體市場持續增長。

2011-2013 年,日元連續大幅貶值,矽片市場與半導體市場規模趨勢背離。2011-2013年間,受益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普及,半導體市場規模溫和上漲,但美元對日元匯率分別上漲 12.8%、21.4%、13.7%,且從整體供應廠商結構來看,日廠佔整體矽晶圓比重五成以上,致矽晶圓市場規模連續下滑。從下遊看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市場持續增長,個人電腦市場增長緩慢,其他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熄火。微處理器、功率半導體量下降,8 寸矽片需求迅速下降。

2013-2015H1,中低端智慧型手機普及,半導體市場規模再次成長。受惠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計算機等手持裝置需求提升,尤其是中低階手機下半年出貨量高於高階機種,半導體產業景氣自 2013 年起逐漸復甦。2014 年在行動智能裝置出貨量持續呈現成長態勢,特別是中低階市場的拉抬,且汽車電子需求也呈現穩定增長,以及對全球宏觀經濟情勢改善的預期之下,2014 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成長力道亦有所增強。

內存、處理器及通訊晶片等 IC零組件持續供不應求,讓各半導體廠的產能利用率居高不下,也間接使得半導體材料持續成長,尤其半導體 12 吋矽晶圓需求更為顯著;8 吋晶圓的需求中電源管理、指紋辨識、LCD驅動和車用電子等,目前沒有向上升級到 12 吋必要,也導致需求大增。在這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全球的大矽片依然顯得供不應求。

2013-2015Q2,矽片同比出貨量均維持了高景氣度,全球12 寸矽晶圓出貨量從2013Q1約 3.6KK/M,增至2015Q2出貨量5.2KK/M,增長約 40%。但矽晶圓廠 2013 年度開工率環比下降 1pct,且 DRAM、NAND 均大幅降價,因此 2013-2015H1 半導體市場規模及矽晶圓市場規模僅發生微小變化。

2015H2-2016H1,矽晶圓市場需求盤整期。NAND 價格於 2015 年觸底反彈,DRAM價格直到 2016 年 5 月才有起色。2016 年,由於功率組件(MOSFET、Schottky)等產品需求強勁,中小尺寸產品全年皆維持近乎滿產能生產,但全球智能型手機及 PC 並未見明顯成長,因此大尺寸(8″&12″)產品表現持平。

2016H2-2018 年,半導體與矽晶圓市場再度成長,矽晶圓大廠盈利均顯著改善。2016Q2 智慧型手機庫存調整結束,晶圓廠景氣復甦;自 2016Q4 起,8」及 12」矽晶圓庫存均快速下調,矽晶圓需求增長顯著。2018 年初,主要矽片廠商紛紛將價格上調了 10~20%,SUMCO 將 12 英寸矽片價格上調了 20%,相比 2016 年底增幅達 60%。2016-2018 年在此背景下,矽晶圓大廠營業利潤率連續攀升。

▲矽晶圓大廠營業利潤率歷史波動(%)

半導體市場在 2019 年受到內存市場需求不振與平均售價(ASP)下滑等因素影響,加上貿易戰爭及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全球總體經濟與半導體市場規模萎縮。從產品角度,2019 年邏輯器件需求已穩定,存儲仍在調庫存。2019Q4 季度,8」及 12」矽晶圓市場需求均見底,自 2020Q1 起 200mm/300mm 需求穩步回升。

▲全球主要科技硬體行業上市公司 2019Q4 以來平均存貨水平有所上升

▲科技硬體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平均存貨周轉天數 2019Q4 以來無明顯變化

從主要整機廠商平均存貨水平來看,從 2019Q4 到 2020Q3,平均存貨水平由 33.6 億美元上升至 38.4億美元,上升幅度為 14%。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在 2019Q4 到 2020Q3 僅由 54 天上升至 56 天,上升幅度僅為 4%。

▲整機廠商平均存貨周轉天數有一定幅度上升

從全球主要半導體廠商平均存貨水平來看,從 2019Q4 到 2020Q3,平均存貨水平由 7.7 億美元上升至 9.4 億美元,上升幅度為 22%。從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的角度來看,2019Q4 到 2020Q3 由 92 天下降至 88 天,說明雖然存貨在一定的擴張,但是存貨的擴張速度並不能滿足規模擴張的需求。

當前科技硬體產業整體的真實情況為:下遊需求增長帶動整機廠商規模擴張、備貨同比例增加;整機廠商對於半導體的需求快速增長帶動半導體廠商規模擴張、備貨增加,但備貨增加速度已不能滿足規模擴張需要。在 5G、IoT、汽車電子、雲計算的大趨勢下,半導體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以及疫情後全球經濟的復甦,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料將持續。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WSTS 在 12 月 1 日更新了半導體市場預測,2020 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同比上升 5.1%,2021 年相對 2020 年將同比上升 8.4%,呈現加速上行態勢

▲WSTS 預計 20-21 年半導體市場將呈現加速增長態勢

二、8英寸晶圓需求持續旺盛

8 寸晶圓主要用於生產 PMIC、CIS、指紋識別晶片、射頻晶片、顯示驅動晶片等產品,這些半導體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PC、電動汽車等領域。

下遊各種終端需求逐步回暖。不同於過去幾年半導體需求主要靠智慧型手機拉動,未來幾年的需求來源將更為多樣。智慧型手機方面,5G 手機單機半導體用量更大,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整體市場出貨量有所下滑,但全球 5G 手機快速滲透,根據 Counterpoint 的統計數據,全球 5G 手機出貨量從19Q4 的 400 萬部左右快速增長至 20Q3 的約 5400 萬部。平板電腦在疫情下需求旺盛,電視、PC出貨量也分別在 20Q2、Q3 紛紛恢復同比增長態勢。汽車電動化的趨勢下 PHEV(插電式混動車)在 20Q3 更是創下了單季同比 66%的高增速。

▲5G 手機出貨量快速提升

▲主要下遊全球出貨量回暖(同比增速,%)

終端出貨量的回暖拉動了射頻晶片、CIS、PMIC、驅動 IC 等晶片需求,8 寸晶圓製造產能供不應求。聯電、世界先進等廠商開工率保持在接近甚至超過 100%的較高水平,8 寸晶圓也迎來漲價趨勢,20Q3 已可見華虹半導體(8 寸片)和世界先進 ASP 分別由 20Q2 的 403、433 美元上升至434、448 美元,上漲幅度分別為 8%和 4%。

▲全球主要 8 寸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

▲全球主要 8 寸晶圓代工廠晶圓 ASP(美元)

我們正處於 5G 技術周期、電動汽車浪潮的起步階段,技術升級將持續拉動相關晶片需求,供不應求態勢有望持續:

5G 來臨,射頻晶片用量和單機價值顯著提升。射頻前端晶片包括射頻開關、低噪聲放大器、功率放大前、雙工器、射頻濾波器等晶片。手機每增加一個頻段,需要對應增加濾波器、功率放大器、低噪聲放大器、開關和雙工器的用量,4G 手機支持頻段已接近 40 個,5G 應用支持的頻段數量將新增 50 個以上,全球 2G/3G/4G/5G 網絡合計支持的頻段將超過 91 個,故移動智能終端需要顯著增加射頻晶片用量。

根據 Skyworks 的數據,4G 手機到 5G 手機的升級,濾波器、射頻開關的用量將分別從 40、10 個增長至 70、30 個,射頻前端單機價值量從 18 美元提升至 25 美元。

▲手機射頻前端組成

▲5G 推動手機射頻晶片單機用量顯著提升

多攝顯著提升單臺手機 CIS 搭載量。根據群智諮詢,2019 年後置多攝滲透率約 76%。單臺設備的CIS 搭載量有望從 2018 年的 2.5 顆提升到 2023 年的 4 顆。根據 IDC 估計,到 2023 年,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有望達到 14.7 億部,CIS 出貨量有望達到 59 億顆,2018-2023 年 CIS 出貨量 CAGR為 10.9%。

▲2017-2023 多攝滲透率及預測

▲單臺手機 CIS 搭載量

電動時代到來,汽車功率半導體用量大幅提升 。傳統內燃機汽車中,電氣系統電源通常來源 12V蓄電池,功率管理、轉換需求在 10kW 以下,低價值量的低壓低功率器件即可滿足需求,單車功率半導體總成本約在 71 美元左右。而混合動力/電動車集成了高壓動力電池(通常 144V 或 336V),電機驅動功率為 20-150kW。更高的電壓、功率需求拉動帶動 IGBT 模塊、SiC 以及 SJ MOSFET,單車功率半導體價值量也因此提升,根據英飛凌的數據,BEV-純電動車中新增功率半導體成本達350 美元,是傳統燃油汽車的近 5 倍。

▲汽車電動化推動功率半導體用量提升

5G 建設 、雲計算動大幅拉動 PMIC 和 和 MOSFET 需求。主要來源於四個部分:1)5G 基站相比 4G更為密集,功率更大,帶來更多的電源供應需求,MOSFET、PMIC 需求大幅提升;2)Missive MIMO技術的採用使得基站射頻端需要 4 倍於原來的功率半導體;3)5G 時代數據量大幅增加,雲計算中心擴容帶動功率半導體用量提升;4)霧計算中心的出現帶來全新增量市場。

▲5G 建設拉動功率半導體需求

PMIC 亦於 受益於 5G 手機的 普及與應用拓展 ,市場規模快速增長。PMIC 顯著受益於 5G 手機的普及:一方面,5G 換機潮推動智慧型手機市場恢復增長;另一方面,5G 手機在 PMIC 用量上也較 4G手機提升顯著,4G 手機用量僅 1 個,5G 手機單機用量可達到 3 個。同時其應用領域仍在不斷拓寬:工業機器人和物聯網等市場迎來歷史發展機遇,都將對電源管理晶片產生巨大的需求。根據TMR 的預測,全球 PMIC 市場規模將由 2018 年的 250 億美元增長至 2026 年的 565 億美元,CAGR 達到近 11%。

▲5G 加速滲透

▲全球 PMIC 市場規模有望保持快速增長

顯示動 驅動 IC 需求旺盛,MiniLED 升級進一步拉動需求增長 。

1)疫情催化下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生態逐漸走向成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市場需求空間進一步打開;

2)新基建中高速鐵路、城際交通建設有力帶動景觀照明和戶外 LED 顯示屏需求,對應驅動 IC 需求提升;

3)MiniLED 升級帶動驅動晶片用量提升:由於局部調光特性,MiniLED 背光用到的驅動 IC 顯著提升,以大尺寸電視為例,傳統 LCD 大尺寸電視驅動用量在 12-14 顆左右,而升級到 MiniLED 背光之後用量可達16 顆,較現在提升 10%-30%。在上述驅動因素的作用下,顯示與照明驅動 IC 出貨量有望持續提升,根據沙利文的預測,全球顯示與照明驅動 IC 出貨量 2020-2023 年 CAGR 將達到 7%。

▲MiniLED 快速增長拉動驅動 IC 用量提升

▲顯示驅動 IC 市場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受益於智慧型手機市場回暖及應用 領域 拓展,指紋識別晶片需求 提升 。一方面,5G 換機需求帶動智慧型手機市場恢復增長;另一方面,指紋識別在汽車電子、筆電、智能門鎖等領域的應用持續拓展,帶動指紋識別晶片需求持續旺盛。

未來,除了下遊需求的快速增長外,還有諸多因素會加劇 8 寸製造產能的緊張態勢:

8 寸晶圓支持的製程 進一步 延伸 ,應用範圍拓展 。隨著近年來工藝技術發展水平的進步,8 英寸晶圓能夠支持的製程,已經可達到 70nm,甚至 65nm,如 2018 年初三星宣布的 8 英寸晶圓代工技術服務中,包括了 65nm 的 eFlash 以及 70nm 的顯示器驅動 IC 的解決方案。

6 寸 晶圓廠 關閉 和 轉型 ,產能向 需求向 8 寸片轉移。根據 IC insights 的統計,2009-2018 年有 76 家6 寸及以下晶圓廠關閉;同時德州儀器、瑞薩、ADI 等廠商目前計劃在未來 1-3 年內關閉旗下的全部或部分 6 寸晶圓廠。此外,化合物半導體對 6 寸晶圓需求旺盛,5G 時代化合物半導體的放量會使得越來越多的 6 寸晶圓廠由基於矽的 MOS 技術向化合物半導體轉型。6 寸晶圓產線的關停和轉型會使得需求向 8 寸晶圓轉移,增加 8 寸晶圓整體需求。

▲2009-2018 年晶圓製造產線關閉數量統計

▲國外部分廠商計劃關閉旗下 6 寸晶圓廠

IDM 大廠存在提升晶圓製造外包比例訴求 。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下遊需求和提升生產製造的靈活性,越來越多的國際 IDM 大廠選擇提升晶圓製造的外包比例,比如恩智浦在 2017-2019 年報中多次表示將提升晶圓製造外包比例;英飛凌在 2018 年也表示在 2023 年之前會將前端製造外包比例從 22%增加到 30%,進一步提升了 8 寸晶圓代工的需求;意法半導體 2017 年到 2019 年矽晶圓製造外包比例從 10%提升到了 18%。

▲意法半導體矽晶圓外包製造比例逐年提升

智東西認為,隨著5G時代來臨,以往主要由手機市場拉動的半導體行業即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最近8英寸晶圓持續的產能緊張也是有理可循。5G基站更為密集的建設、電動汽車的持續走強、藍牙指紋識別等模塊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預計未來8英寸晶圓以及相應的晶片仍會處於長時間的供不應求階段。

相關焦點

  • 晶片缺貨告急背後!又漲價又外包,誰能拯救8英寸晶圓產能:智東西內參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續向大尺寸發展。8 英寸主要用於成熟製程及特種製程,在應用端,對 8 英寸晶圓代工的強勁需求主要來源於功率器件、電源管理 IC、影像傳感器、指紋識別晶片和顯示驅動 IC 等;12 英寸主要適用於 28nm 以下的先進位程,主要成長動力來自於存儲和邏輯晶片。8 英寸產線因折舊完畢具有成本優勢,同時在模擬電路、高功率等晶圓生產具有優勢。
  • 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導近日,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受到關注,MOSFET、驅動IC、電源管理IC紛紛傳來漲價消息。《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半導體產能緊缺從晶圓代工開始,傳導至封測,缺貨促使漲價,還蔓延到了包括晶片設計、模組供應商、下遊終端廠商等。
  • 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蔓延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導近日,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受到關注,由晶圓緊缺引發的連鎖反應也開始逐步蔓延。8英寸晶圓產能緊缺,MOSFET、驅動IC、電源管理IC紛紛傳來漲價消息。《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半導體產能緊缺從晶圓代工開始,傳導至封測,缺貨促使漲價,也促使了半導體產業鏈板塊個股表現出色,還蔓延到了包括晶片設計、模組供應商、下遊終端廠商等。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喬安對本報記者表示,若晶圓製造需求強勁,將帶動上遊矽晶圓出貨暢旺;而產能緊張則使得下遊終端產品因零組件缺貨導致生產周期延長。
  • 快充晶片缺貨、全球汽車晶片斷供……8英寸晶圓到底怎麼了
    全球第一條8英寸晶圓生產線是IBM聯合西門子在1990年聯合建立的,到了90年代末,8英寸晶圓的產能開始提升,逐漸成為行業先進標準;到了1995年,全球8英寸晶圓廠產線已經到了70條,2007年更飆升到199條,產能也達到560萬片/月的歷史高點。
  • 8英寸晶圓的產能為什麼這麼緊張?
    近期的半導體市場,尤其是8英寸晶圓的產能為什麼這麼緊張?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續向大尺寸發展。
  • 車用晶片罕見缺貨 產能全線吃緊 受波及的不只車廠
    這一輪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至今的缺貨潮並不局限於汽車,也不僅在中國。多位晶片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從晶片的工藝節點來看,當前最緊俏的是8英寸晶圓,全球工廠的8英寸晶圓產能普遍處於吃緊狀態。缺貨較為嚴重的車用晶片主要來自此類。另外,消費電子,物聯網,智能硬體也用到此類晶片。
  • ICCAD 2020:晶片缺貨的原因,當真只是晶圓產能不足嗎?
    最近的半導體行業,沒有什麼話題比缺貨更能引起共鳴。受8英寸晶圓產能持續緊張影響,MOSFET、驅動IC、電源管理IC等元器件紛紛傳來漲價消息。而自從iPhone 12上市後,晶片缺貨風波更是在消費類電源領域大肆擴散,蔓延到了TWS藍牙耳機領域,市場對於TWS耳機的強勁需求也加劇了主控晶片和相關觸控晶片缺貨的情況。
  • 「芯調查」「產能緊缺專題」之二 MOSFET缺貨/漲價 全是8英寸產能...
    【編者按】 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和漲價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向全行業傳導:設計廠商等不到產能或面臨客戶流失風險,該如何自救?上遊的產能緊缺和漲價對下遊的代理、模組、終端廠商影響幾何?為此,集微網特推出晶圓代工的「多米諾骨牌」系列專題報導,邀請業界知名專家、分析師和企業代表,對此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與報導。
  • 晶圓產能缺到2022年,ST決定自2021年全線漲價!
    當時ST還將部分晶圓訂單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htoesmc受到上述改變的影響 ,ST的MCU開始出現小幅漲價。htoesmc「儘管3月份ST宣布減產之前,已經將部分晶片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代工,不過,現在全球晶圓代工產能都很缺,而且還有越來越缺的趨勢。
  • 晶圓廠產能告急 晶片交期部分拉長至10個月
    晶片產能缺口擴大汽車晶片的缺口引發了外界對晶片產能問題的關注,但晶片缺貨潮從去年開始就初現端倪,其中又以8英寸製造工藝的晶片為主。「8英寸晶圓產能緊缺始於2019年,多攝像頭手機帶動CMOS圖像傳感器需求提升。
  • 8英寸晶圓:持續十年緊缺 還將持續十年?
    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很快反映到下遊廠商,乃至部分晶片種類漲價,而晶片一時缺貨,甚至導致眼下部分汽車企業面臨停產風險。從終端產品上來看,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喬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目前最為緊缺的是電源管理IC及面板驅動IC。」
  • 8英寸晶圓產能緊張的連鎖反應
    8英寸晶圓產能緊張的連鎖反應 周玲 崔珠珠 發表於 2020-12-09 18:00:03 近日,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而傳導的晶片漲價波及面越來越大,
  • 「競標風」吹向晶圓代工!8吋擴到12吋,晶圓代工短缺成啥樣?
    近期晶圓代工產能(特別是8吋產能)緊缺問題已經引發了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普遍關注,因為其已經引發了下遊眾多的相關晶片的缺貨、漲價問題,比如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圖像傳感器、部分功率器件及MCU缺貨和漲價問題都非常嚴重,甚至部分車廠因缺「芯」而遭遇了停產危機,足見事態之嚴重。
  • 晶圓代工產能奇缺!臺積電(TSM.US)也已到極限?下遊晶片持續缺貨漲價
    今年的8吋晶圓缺貨問題尤為嚴重。除了受下半年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市場需求強勢反彈影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8吋晶圓廠產能本身就有限,且上遊晶圓廠投資少。此外華為大量囤貨、日本旭化成(Asahi Kasei)一座半導體工廠發生火災、東南亞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封城、意法半導體(STM.US)爆發罷工等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成熟的8寸晶圓供應緊張,先進的12寸晶片,卻又沒那麼緊張?
    最近到處都是8寸晶圓缺貨的消息,臺媒甚至報導稱為了賣個好價格,某老牌晶圓廠,甚至把8寸晶圓按片賣,漲價幅度最高達50%,還很多IC廠搶著下單。事實上我們知道28nm以下的晶片製造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了,只有成熟工藝的晶片,比如28nm以上的晶片,才使用8寸晶圓。按2019年的數據,全球的晶圓出貨中,12寸以上的晶圓佔比高達67%,而8寸的晶圓大約在2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6寸的、4寸的晶圓也有少量銷售。
  • 材料、代工、封測、晶片全線漲價!漲價潮對國內影響幾何?
    近期,有消息傳出臺積電將取消12英寸接單價取消往年的折讓,等同於變相漲價。還有消息稱聯電明年也將採取同樣措施,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吃緊情況加重。 無獨有偶,各大IC設計廠、IDM大廠、世界先進位程廠都陸續宣布將在2021年漲價,8英寸、12英寸晶圓產能被擠爆。 這將直接影響到臺積電的所有製程,明年晶圓代工不只8英寸供不應求,連12英寸也相當吃緊。
  • 聯電8寸晶圓廠跳電,險些失火!8吋產能雪上加霜,有漲價理由了?
    1月9日下午,產能僅次於臺積電的晶圓代工「二哥」$聯電(UMC.US)$位於我國臺灣竹科市廠區傳出爆炸響聲。下午1點多聯電竹科廠區傳出疑似失火,有民眾目睹聯電8C廠出現濃濃白煙,而緊急報案,消防員獲報後到場,發現是虛驚一場、沒有人員傷亡,疑似因為設備跳電,導致現場煙霧瀰漫。
  • 致晶片矽晶圓供應緊張:晶片售價漲幅或高達50%
    【12月22日訊】導語,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全球性「缺芯」也波及到了很多行業,甚至就連傳統汽車廠商也未能夠避免「缺芯」尷尬局面,就在近日,又有臺媒報導,由於8寸矽晶圓產品缺貨,遭到了很多IC廠商的瘋狂搶購,而某知名老牌矽晶圓廠商不僅僅將8寸矽晶圓按片銷售,同時還掀起了一股漲價潮
  • 晶片代工廠臺積電也要漲價 汽車晶片越來越貴
    12月17日,外媒報導,晶圓代工商臺積電將取消原有折扣價,相當於變相漲價。臺積電此前在為大客戶代工12英寸晶圓時,提供了約3%的折扣,但在2021年,他們將取消這一折扣,價格折扣取消之後就意味著大客戶的代工成本,將因此而上升。
  • MCU市場亂象:缺貨漲價與價格戰齊飛
    然而,上遊晶圓廠、封測廠產能緊張持續已久,國內MCU廠商受困於此,能否搶佔原屬於國際大廠的市場份額,或是向上調價享受市場紅利均是未知數。國際大廠缺貨漲價,交期拉長近期,瑞薩、NXP等廠商接連發出漲價通知,MCU市場缺貨開始受到大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