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懷念外婆,也想寫點東西紀念她老人家,人之天性好吃是其一,作為愛折騰的吃貨,我的很多食物做法來自記憶中的味道,而外婆的味道就是這甜酒雞蛋,愈久彌香。
最近在家,買好的糯米放到快長蟲子了,趕緊趁天氣好做甜酒。說幹就幹,兩天後甜酒成功出爐,配上弟弟給我的土雞蛋,那美味簡直勝過任何佳餚。喝著自己釀製的甜酒,想起兒時在外婆家的甜酒衝蛋的味道了。
說起外婆家的故事,其實可以寫篇小說的,可惜才疏學淺無法成文,那就簡單樸實的說說我與外婆的故事吧。
外婆是民國初年出生(民國6年)在湖南農村知識分子家庭,舅公是私塾先生,外婆雖然不識字,但她通情達理,寬厚仁慈,待人溫和善良。因為出生不錯,找的夫家也是門當戶對,至少經濟上是不錯的。可惜外公在解放前的兩年離家後再未回去,外婆不到30歲就孤身一人拉扯三個孩子,那時候媽媽才一歲。因為外公出逃,外婆寬厚仁慈,土改及階級鬥爭時外婆並未受委屈,鄉裡鄉親對她任然尊敬。可是舅舅們卻因為家道中落父親出逃的影響而一蹶不振,大舅甚至抑鬱成疾而亡。媽媽是在沒有父愛的環境中長大,還背負著地主階級身份,雖樣貌出眾也只能遠嫁貧農家庭,父親長母親7歲,家無片瓦,對於年輕的媽媽,當年的艱辛我們無法想像。由於我的爺爺奶奶早亡,我與弟弟出生後就留在外婆家撫養,父母有空就過去接我們,早年的記憶已淡去很多,唯有每天早上外婆留在桌子上的一碗甜酒衝蛋記憶猶新。
外婆每天早上還是要去自留地鋤地擇菜,她在出門之前,都會準備一碗加糖的甜酒衝蛋放在床邊的桌子上,我醒來不見外婆也不會著急去找,先喝完甜酒衝蛋再繼續睡,往往是喝一口又躺下睡會,等外婆回家,甜酒衝蛋也喝得差不多見底了。那個年代,能吃飽飯就是幸福,我卻每天有放糖的甜酒衝蛋吃,那是多大的福氣,後來才知道,那些雞蛋都是外婆捨不得吃留的,白糖是城裡姑婆婆送給外婆的,哎,我算是幸福小人,平安健康長大,多虧外婆的愛呀。長大後,每當我吃甜酒衝蛋,都會憶起兒時外婆的模樣與那獨一無二的甜酒衝蛋香。
長大上學後就不常住外婆家,但每個寒暑假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還是會有甜酒衝蛋,但已開始幫外婆鋤地插秧了,父母親幫外婆種地十幾年,在那艱難的歲月,也只能做到這樣的孝順了。直到外婆九二年去世,父母一直照顧外婆周全,鄰居們也非常好,我們不在外婆身邊時,重如挑井水的活總有人幫忙,當然外婆也會盡力還別人人情,我們回家讀書後,外婆幫助鄰居舅舅們帶孩子,愛護他們亦如自己的孩子,所以外婆的獨居生活並不悽苦,大家對外婆關愛有加,應了那句話,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非常遺憾的是,慈祥的外婆沒有留下一張照片供我們緬懷。每年清明節,只要有空我與弟弟也會給外婆上墳,前年,我們給外婆樹立了墓碑,生前雖未享我們的福,但她老人家的恩德我們一直銘記在心,也會告訴後生小輩,我們的祖輩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慈悲老人,她會一直福佑後代。
外婆唯一在世的兒子家駒舅舅,他漂泊一身,老了雖無一兒半女,但他的生活過得非常愜意滋潤,勝過很多有兒有女的老人。父母在世時,舅舅會經常來深圳跟我們過年,住上一個月才回去,現在他很舒服的住在我弟建好的祖屋裡,享受我父母未曾享受的福,村裡人說他最舒服,住洋房,燒煤氣,吃的東西冰箱裡從未斷過,從來不缺錢花,生病了又隨時去醫院住院,還有人陪護,弟弟弟妹對他的照顧關愛有加,他在享外婆留下的福蔭。
或許尋根問祖在當下的中國亦然興起,但最好的家風就是不忘祖上蔭德,世代相傳,亦如這甜酒衝蛋的味道,永久飄香。
附,分享自製甜酒的流程:
1.準備糯米與安琪甜酒麴
2.糯米浸泡2小時,發了就隔水蒸飯
3.糯米飯變溫後,甜酒麴用溫水調好,與糯米飯均勻拌好
4.裝入容器後密封好,裹上厚衣服,兩天後打開,甜酒就好了
本人熱愛歷史,喜歡閱讀,關注育兒與自我成長,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