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鎮的湖酋村,有一個豆腐皮加工廠,這個加工廠生產出來的豆腐皮,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外婆的豆腐衣,而創作這個品牌的是一個90後的年輕人。他說他們家的豆腐皮,可以讓你吃出小時候的味道,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施哲浩是一位90後的年輕人,畢業於中國美院建築系,在杭州、蘇州等地工作了幾年,今年初,辭職回家,創立了璞素生活這個品牌,主要著力於把中高端的豆腐皮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出去。
施哲浩說:「我回老家做到豆腐皮,並不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因為從我太婆,我外婆,我媽媽,到我這已經是第四代了,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它,讓身邊的人,更好地去享受這個豆腐皮,從目前來看的話,豆腐皮都是發往全國各地的,在外面生活工作的天台人也很多,他們吃到以後給我的反饋就是說,好像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所以讓我更加有心去繼續把它做好。
原來,豆腐皮對於施哲浩來說,是一個家族的記憶和傳承,小時候就在外婆身邊,吃著外婆做的豆漿、豆腐皮長大。現在他把豆腐皮取名為外婆的豆腐衣,他希望,顧客吃了他的豆腐皮,是原汁原味的,是小時候外婆的味道。
施哲浩外婆施皮球說:「我今年73歲了,小時候跟我媽做豆腐,後來嫁人了也一直做豆腐皮,現在侄女做豆腐皮,我幫忙做,只要我還能幹得動,我儘量都幫忙,盡最大的能力去做。」
一位在大城市有良好發展的年輕人,辭職回家搞起農業,剛開始,施哲浩的父母還是難以接受的。但是施哲浩先斬後奏,直接辭職回家了,父母也沒辦法,爭吵過後,也慢慢接受、理解並支持他。
施哲浩媽媽施東燕說:「當時說心裡話,我很糾結,內心是極力反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他畢竟是中國美院建築系畢業。但是他這麼執著,也說服了我,那作為他媽媽,我只能無條件支持了。」
在父母的支持下,現在施哲浩跟姨父合作,姨父負責生產,外婆負責質量把關,施哲浩負責銷售,為了確保網上銷售豆腐皮的品質,施浩哲只把第一批製作的豆腐皮進行真空包裝,然後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到全國各地。
他們這裡製作豆腐皮也用柴火文火燒制,用蒸汽持續加熱,據說這樣比煤炭燒制的味道更「正宗」。
施哲浩姨父葉良周說:「我們做的豆腐皮是良心豆腐皮,第一個說衛生,第二個是品質。」
豆腐皮的製作,撈皮是至關重要的一大環節。在保持蒸汽持續加熱環境下,鍋內的豆漿慢慢凝結出油膜,這便是豆腐皮。當乳汁似的鍋漿初皺時,意味著豆腐皮已經成形。只見外婆一手拿小鏟子,沿鍋口旋上一圈,掛壁的油膜與鍋體分離,一手持細木棒,小心穿過這層薄如蟬翼的油膜,輕輕地往上一挑,並往上方支架一插,一張完整豆腐皮即出鍋。
施哲浩說:「我們都是真空包裝,延長了保質期的同時,讓它的口感,能夠保持原來的味道,新鮮的味道,我們採用前三張的豆腐皮,真正做到了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的東西。」
施哲浩說,外婆的豆腐衣只是他創業的第一步,他希望大家能夠沉澱心情,回歸生活,就像他的品牌名字一樣璞素生活,能夠返璞歸真,找回兒時那種原汁原味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