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脫皮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出現這一表現的皮膚病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有手足癬、汗皰疹和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等,也有不少人擔心會是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在這裡一般指的是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理論上來說這確實可能引起皮膚的異常,包括手腳脫皮。例如維生素A缺乏症,可以出現皮膚乾燥和粗糙,手和腳容易出現雞皮膚樣的粗糙顆粒,角膜出現病變,晚上視力下降。
實際情況是——現在很不容易出現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情況。即便個別生活條件差的人出現營養不良,也會有手腳脫皮以外的異常表現,例如消瘦等。
在日常生活中,手腳脫皮更要關注的是手足癬這個疾病。
規範地說,手足癬指的就是手和腳的皮膚癬菌病,這是一類叫做皮膚癬菌的真菌引起的皮膚淺層病變。
手足癬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同時發生。平時聽到的「兩足一手」脫皮,則是手足癬更有特點的一個表現,意思就是同時有兩隻腳和一隻手出現病變。
當然,手足癬的特點不止於此,我們進一步來看看:
1. 共同點是容易反覆發生:手足癬容易長期存在、反覆發生,甚至會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當天氣轉暖時,溼熱環境會更容易復發。因此,我們比較容易發現手足癬「夏重冬輕」的特點。
2. 足癬特點:真菌侵犯皮膚後可以引起不同類型的改變,這些改變與腳的具體部位、真菌的類型、個體對真菌的反應強度等因素有關。
常見的幾種表現有:
趾間型足癬主要表現是腳趾縫(尤其是第3、4趾)糜爛、開裂、發白或脫皮,可能伴隨有瘙癢或疼痛。
角化過度型足癬主要是腳底大範圍的增厚、脫皮,有不同程度的發紅。病變範圍和穿的平底鞋類似,因此也叫做「平底鞋」型足癬。
水皰大皰型足癬是因為真菌引起的炎症比較明顯。特點是腳底(內側見得多)或大或小的水皰,下方有發紅,伴有瘙癢。
3. 手癬特點:大多數情況下先是只有一隻手出現病變,可能是接觸足癬後傳染而來。當兩隻手都受影響時,通常不太對稱。特別要注意的是,手心和手背的表現往往是不一樣的。如果單獨發生在手背,則叫做體癬。
手腳容易潮溼、不透氣,尤其是腳,出汗多、鞋襪太緊等都容易引起潮溼不透氣,更有利於真菌繁殖;區分其他手腳脫皮的重點是詳細了解患病歷史、仔細觀察脫皮及脫皮以外的皮膚表現、看是否有伴隨的瘙癢等症狀,必要的時候需要做相關檢查進行輔助。這裡總結了一份實用性強的鑑別表格,供初步判斷時參考。如果有任何拿不準的情況,都有必要諮詢專業醫師。
懷疑手足癬時,不是都需要做檢查,主要看皮膚病變的典型程度;如果不典型、無法排除是不是其它皮膚疾病,則有必要進行檢查。
常規的檢查就叫做真菌檢查,主要有兩個: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真菌鏡檢是刮取少許病變處的皮屑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沒有真菌;真菌培養則是取病變處的皮屑培養基養著,看有沒有真菌長出來。
手足癬的根本治療就是殺滅真菌,分局部治療和系統治療,也就是外用藥物和口服藥物。
外用和內服藥的用法用量和療程都有要求,建議由醫生指導使用。
因為手足癬比較容易反覆,並且可能傳染,得了之後有必要進行相關的護理,這是藥物治療的有力補充。
減少正常皮膚接觸病變皮膚的機會;
堅持用藥,不宜斷斷續續使用,不宜停藥太快;
用藥期間也要注意手腳乾燥和透氣,減少真菌的繁殖;
不和別人共用物品,例如鞋子、襪子、指甲剪;
注意保護指甲、趾甲,減少甲周圍的損傷,以免手足癬傳染給甲,出現灰指甲(甲真菌病);
角化增厚明顯時,可以加上水楊酸或者尿素軟膏,作用是軟化角質,增加抗真菌藥物的效果;
指縫 / 趾縫有糜爛、浸軟發白的時候,可以放置紗布或棉片;
使用乾燥性爽足粉或者鞋內使用抗真菌粉末也可能有助於減少復發。
對於沒有手足癬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必要做好預防工作,一些比較重要的注意事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