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來訪者他告訴我,他走在大街上,看見現在的孩子生活那麼好,他除了羨慕,也有嫉妒,當然也有內心的自卑。因為回想當初的自己,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內心是有恨意的。
像我這個來訪者一樣的心理,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通常來說,這樣的人是不好相處的,比如以下三種人:
1、 跟父母關係不好的人
我在我的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中反覆講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就是與父母的關係,會是我們與整個世界關係的雛形,所以與父母關係不好的人,他們很難和別人相處,這一點,很大概率上是成立的。
我的一個來訪者李梅(化名),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她沒有出生的時候,家裡人,特別是家裡的長輩們都盼望著能是一個男孩,可是她是一個女孩,所以她沒有得到家裡人無微不至的關愛。
從小她就沒有安全感,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太好,小時候她羨慕一起的同伴,她們有新衣服穿,有新書包背,當然還有可愛的玩具和好吃的零食,可是這些自己都沒有,所以她很羨慕,當然除了羨慕,她還有嫉妒。
她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自己沒有別人有的東西,她學習好,長得漂亮,但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沒有漂亮的衣服,沒有可愛的玩具。
2、太自戀的人
自卑就是認為自己不好,自己不行,自戀就是認為自己很好,自己很行。其實任何心理特質,只要太過的時候,都容易走向它的反面,自戀和自卑,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其實是一回事。
太自戀的人不好相處,太自卑的人也是,因為他們太關注自己的感受,會放大自己,而忽略關係中的別人。
那為什麼太自戀的人,容易嫉妒別人呢?這主要是因為自戀的人,他們會天然地認為自己才配擁有好東西,而別人不配。
很多心理特質,看似是個體的問題,其實本質上是關係的問題,太自戀的人往往是在生命早期,在和父母的關係裡,沒有體驗到愛與關注,因此他們不願意再相信別人,他們也不會去依戀別人。
3、太容易反駁別人的人
太容易反駁別人的人,他會把自己的觀點等同於自己,同樣的,他也會把別人的觀點等同於別人本身,他會極力維護自己的觀點,也會極力反駁別人的觀點。
對於這樣的人而言,反駁的不是一個看法或觀點,而是自我的高低和強弱,他們嫉妒那些處在關係中高位的人,他們也嫉妒那些在關係中強大的人,而如果能把他們反駁倒,自己就替代了他們。
而實際的情況是,觀點就是一個觀點,代表不了整個人,之所以需要極力維護一個觀點,是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深度的關係,他們沒有體驗過對別人的依戀。
這樣的心理和行為也可以追溯到他們的原生家庭,在最初和父母的關係裡,他們沒有被接納和理解,因此就不相信關係了,也就不敢向另一個人低頭了。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吳青(化名),她告訴我,她很喜歡反駁別人,很喜歡堅持自己的觀點,幾乎從來不向別人低頭,這認為這是她的優點,但是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她的人際關係很不好,別人很難和她相處。
因為深度的關係是沒有高低的,是平等的,是一個人可以向另一個人低頭的,而我這個來訪者吳青是違背這一點的。
最後總結一下,這三種人容易感到自卑,以及嫉妒心比較強:
1、 跟父母關係不好的人,他們沒有體驗到愛與關注,沒有習得相處的經驗;2、太自戀的人,他們太過於關注自己;3、太容易反駁別人的人,他們把觀點等同為了人本身。
嫉妒的基礎是缺乏愛與關注,所以他們有恨意,有對愛的渴望,他們不相信別人,不肯向別人低頭,也因此,他們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度的關係。
而要改變這一切就需要去建立深度的關係,在關係中放下自戀,去信任他人,唯有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我才會變好。
當然這也提醒了為人父母的人,要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注,這樣他們長大後,就不會自卑和嫉妒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