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
摘要:11月11日優酷開始播出古裝劇《鶴唳華亭》,一時好評如潮。但是看過之後,劇情確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但明顯感覺是為了反轉而反轉,劇情設計連基本邏輯都說不通,還是不如《琅琊榜》。
11月11日優酷開始播出古裝劇《鶴唳華亭》,一時好評如潮。有朋友強力推薦,所以也去看了。但是看過之後,劇情確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但明顯感覺是為了反轉而反轉,劇情設計連基本邏輯都說不通,還是不如《琅琊榜》。
就從最早幾集的元服冠禮大典來說。
基本劇情是這樣的:皇太子蕭定權年滿二十,要舉辦元服冠禮大典。中國古代,男子二十及冠,也就是束髮戴帽,表示成年。元服冠禮就是成年禮,作為太子就意味著可以行使太子相對應的權利。所以一直覬覦皇位的皇長子齊王蕭定棠就設計破壞這個及冠大典,他讓宮女吳內人在大典時從鳳儀門上拋下攻訐太子的捲軸,但此事卻被女官張尚服發現,張尚服就密告給了太子,於是太子就在大典時將這事抖了出來,此時張尚服為阻止吳內人反被推下城樓。大典因此中斷,在隨後的調查中,還剩一口氣的張尚服卻並沒有指認齊王的陰謀,然後咬舌自盡。太子要求搜查行兇的宮女和捲軸,結果奉皇帝命令負責搜查的女官姜尚宮是齊王的人,所以庇護吳內人並毀去捲軸。面對沒有人證物證的情況,太子卻提出自己為了保全兄弟之情,所以臨時模仿齊王筆跡另寫了一個捲軸,被毀去的只是假捲軸,真捲軸被張尚服藏起來了。於是大家再去找真捲軸,還先被太子找到了,但皇帝趕來一看,卻是個空白捲軸。皇帝就讓太子第二天朝堂請罪。第二天朝堂上,太子先是自行脫去冠帽外衣,素衣請罪,然後卻突然大逆轉,拿出了人證物證——齊王派去殺吳內人滅口的殺手原來是太子的人,吳內人成了證人。真正的捲軸也在,交給皇帝的空白捲軸是臨時掉包的!齊王的陰謀就此被揭破,不過這中間還有反轉,齊王一見人證就不打自招了,實際上這認證已經受傷講不出話來了,而帶來的捲軸還是空白的。夠燒腦的吧,不過這樣的劇情安排遠遠沒有大偵探波洛那樣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根據推理分析絲絲入扣找出真相那麼精妙,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味道。最後,太子以大局為重,並沒有追究齊王,而是將所有罪責都推給了張尚服,是張尚服從中挑撥,引出事端,反正張尚服已經自盡,就讓死人背鍋,股權了皇家顏面。這倒合情合理,太子這麼處置才是最明智的。
呀呀呀,整個劇情已經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五折六折了,幾乎過十分鐘就有一次反轉,那真叫跌宕起伏峰迴路轉驚心動魄。
但是細細一想,整個劇情基本邏輯都說不通。
首先太子,元服冠禮這是多大的事啊,正因為如此重要,齊王才會想盡辦法來阻撓破壞。如果知道了齊王的陰謀,應該是設法阻止齊王陰謀,讓大典順利進行。怎麼會大典到了皇帝就要給自己戴冠的重要時刻,反而自己叫停,來揭露齊王的陰謀,反而讓大典取消?再有什麼天大的事也要先把儀式辦完,這才是正常邏輯,誰會這樣丟西瓜撿芝麻?再退一步說,太子就是想要通過這事打擊齊王,最關鍵的物證捲軸為什麼要交給張尚服保管?完全應該是自己保管,再不然給自己最親信的心腹嘉義伯顧逢恩保管,沒有任何道理給張尚服啊。
再說張尚服,原來是太子生母皇后身邊的宮女,太子還曾救過她。按理她是太子一邊的人,所以才會將齊王的陰謀報告太子,但是最後為了阻止吳內人被推下城樓,且不說這麼高的城樓上摔下來居然沒死,而且醒過來後卻矢口否認齊王有陰謀,又成了齊王的人,將太子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如果說她和齊王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關係,那麼根本沒必要去告訴太子,只做不知道這事就好,也不會送了自己性命。久居深宮的女官,連這點基本常識都不懂嗎?如果是幫助齊王給太子設局,那就更是畫蛇添足了,只要拋下攻訐太子的捲軸,太子的元服冠禮就黃了,作為齊王根本沒必要再橫生枝節多此一舉搞這種局中局的把戲。所以張尚服的行為邏輯上也是說不通的。別急,會有反轉,果然張尚服就是吳內人的聖母,為了庇護女兒,所以在朝堂上寧可自盡也不供出女兒。這下看起來,邏輯上說得通了。但是,在宮禁森嚴的皇宮,宮女能夠懷孕生子,孩子的父親是誰》難道是皇帝嗎?這個看似合理的情節就更說不過去了,估計編劇自己也編不下去,只好就此含混過去,反正張尚服已死,就不用深入下去了。
至於,齊王這樣機密的陰謀怎麼會讓張尚服知道?玩宮鬥的人,連這點保密戒心都沒有,布置事情門口居然沒有把風的?而且如此重要的捲軸,吳內人肯定是貼身收藏,怎麼可能讓張尚服調包了呢?更是匪夷所思了。
最後說說齊王,寫攻訐太子的捲軸怎麼還需要齊王自己動手?這不是留下罪證嗎?隨便找個人寫,萬一事情不成,還可以反咬太子派人寫的來構陷自己的,這樣淺顯的策略,玩政治的齊王會不明白?
至於攻訐太子的是三年前皇后病故當晚沒能守在床邊,以及顧逢恩謊報軍情叫開宮門,也不是什麼無人知道的隱秘,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來,更加名正言順,有什麼必要搞這種小動作?
所以這個一連用了四五集的元服冠禮大典風波,根本就站不住腳經不起推敲,完全是故弄玄虛,為了反轉而反轉,實在不夠嚴謹,比起《琅琊榜》還是有不小距離。
看到這段太子與齊王之爭,大眼馬上就想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朱翊鈞偏愛最寵信的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所以遲遲不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就順便說下中國傳統的繼承制度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這是大原則大底線。所謂「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很多人以為中國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錯了,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只有一位,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官宦人家的正妻就是太太,皇帝的妾就是除了皇后之外所有的嬪妃,官宦人家的妾就是俗稱的小老婆,正式稱呼是「姨娘」。正妻和妾之間的地位懸殊是非常大的,正妻是主人,妾只不過比奴婢稍高一些。就連妾生的孩子,名義上都是正妻的,就得管正妻叫「母親」。所以嫡子繼承是正統首選,都不用看排行,這就叫「立嫡不立長」。在《鶴唳華亭》中,太子是皇后所生的嫡子,是天經地義的繼承人。趙貴妃所生的庶子齊王,根本就沒有絲毫競爭的資格。看看《紅樓夢》裡嫡子賈寶玉對庶子賈環是怎樣的等級優勢就明白了。如果要廢嫡立庶,那在封建社會簡直和大逆不道一般無二了,會遭到大臣的群起反對,根本想都不要想。而且劇中的太子老師是天下聞名的大儒盧世瑜,舅舅又是軍中大佬武德侯顧思林,齊王哪有一點機會啊。
所以,《鶴唳華亭》這個太子上位的情節,如果在當年封建社會,根本就沒有任何疑問,也沒有任何人敢有覬覦之心的。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庶子才會「立長不立幼」,或者才有「立賢不立長」的可能。《琅琊榜》裡太子、譽王、靖王都不是嫡子,所以才有可能競爭皇位繼承人,這在古代倫理道德上才是合情合理的。同樣,朱常洵和朱常洛都不是嫡子,萬曆才有可能想讓三子朱常洵繼位,如果有個嫡子,那根本就不用多費心思了。即便都是庶子,眾多大臣維護「立長不立幼」的原則也是相當堅決,和萬曆皇帝整整鬥爭了十五年,最終還是萬曆落敗,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三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后,按照慣例,親王16歲就應該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了。但是,萬曆一拖再拖,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28歲才讓他去了洛陽封地。而且還給了福王大量的錢財和土地。但好景不長,二十多年後明末大起義,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的巨額家產都成了李自成的軍費。
可見,《鶴唳華亭》的編劇對中國傳統倫理知識還是弱了一點,細節上也差了一點,還是拿元服冠禮來說。作為成年禮,及冠最主要有三件事:束髮,戴帽,起表字。古人是不理髮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後來清兵入關,要漢人剃髮,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這才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說。漢人的拼死反抗,最後也迫使清朝讓步,「女留男不留」,女子保留漢人傳統的髮型和服飾。所以頭髮絕對是大事,成年禮上的束髮是要請貴人或者德高望重之人來做的,而劇中竟然是女官張尚服來替太子束髮,這就違反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禮數。平時宮女或僕人可以幫太子束髮,但在及冠禮這一天,是絕對不可以的。
再有起表字,在大典上是皇帝給太子起了表字。這也不對。古人的名字實際上是名和字分開,而且得很清楚,名是一出生就有了,通常是家裡長輩起的,三國到南北朝以單名居多,宋以後大都是雙名了。古人認為直呼其名是極不禮貌的,除了自己的長輩或者上級可以稱呼名字,一般相互交往時作為尊重就稱呼「字」。而字,是用來「以表其德」,所以又叫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再起的名字,通常是和本名涵義相關的。如諸葛亮字孔明,張飛字翼德,趙雲字子龍。亮和明,飛和翼,雲和龍,都是有關聯的。社會交往時。平輩或者小輩、部下,都是稱呼字,以示尊重。自稱當然是名,這是表示謙恭。
具體來說,劉備叫諸葛亮,可以直呼其名。關羽張飛,就只能稱「孔明先生」或「孔明兄」了。當然,劉備也可以稱「孔明先生」,那就表示特別尊重了。而關羽要是直接叫「諸葛亮」就是非常無禮了。至於諸葛亮自稱一定是「亮如何如何」,絕不說「孔明如何如何」。
而這個表字通常是老師或者有聲望的尊長來起的,所以為太子起表字的最佳人選一定是老師盧世瑜,而不會是皇帝來起。
由此可見,無論是大原則,還是小細節,《鶴唳華亭》還是有不少欠缺,比起《琅琊榜》確實還有不小距離。不過,畫面唯美,對白精煉,演員演技不俗,亮點還是不少,希望後續能夠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