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疲累是一種自我虐待

2021-03-05 家庭治療研究院

點上面藍色字【家庭治療研究院】關注我,微信號strken

作者/武文

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生活中總是有這樣一種人,口口聲聲地抱怨生活太累,要麼是幹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應酬,操不完的心;要麼就是伴侶不管家,孩子不聽話,什麼事都自己一個人擔著,心力交瘁,身心疲累……其實,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如果一個人過度消耗自己的體力或心力,其實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虐待而已。

說穿了,就是這種忙碌和疲累,其實並不是別人或環境所逼迫,而是自己潛意識所選擇的結果,因為潛意識中有一種自虐的需要。而自虐是因為內疚感和恐懼感。

誰都知道,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實際上是被累死,這麼一個成功的人竟然過勞死,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從現實的層面來看,賈伯斯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也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但是從一個人的內在生命來理解,他無法從這些外在所取得的成功和榮譽中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內心的安全和自由。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作為一個人最高層面的需要,如自我實現、被尊重、以及家庭帶給他的歸屬感,其實都已經實現了。但是作為一個人最基礎的安全感他無法找到,終其一生,他都無法接受親生父親對他的拋棄,直到去世前,他也沒有去見他的父親,這種被遺棄的恐懼和痛苦,才是賈伯斯真正的絕症。從外在的世界中去尋找安全感,註定是一場必輸的賭注,而賈伯斯就累死在了這場賭注的中途。

再來看內疚。例如一個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被期待是一個男孩,或者一個男孩子被期待成一個女孩子,或者一個孩子生下來只是因為父母需要他照顧那個身有殘疾的哥哥或者姐姐,這些生命有一個名字叫做「替代兒童」,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成為自己,只能成為別人或父母期待的替身。一旦他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生活時,他們就會感到內疚和罪惡感,這種內疚和罪惡感讓他們只能去做那些自己並不願意去做的工作,去維繫那些自己並不願意去維繫的關係。在這樣的狀態下的生活和工作,必然存在著一個內心巨大的空洞感和不存在感,為了抵禦這種內在的空虛和黑洞,一個人就只能忙個不停,瘋狂李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瘋狂的粉絲們不要真的認為這位導師有多麼熱愛英語,英語不過是抵禦內心巨大的空洞和恐懼的工具罷了。

然而,一個人只有成為他自己,擁有自由選擇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按照他自己真實的意願來工作和生活,並發自內心地享受他的工作和生活,他才可能不陷入這種盲目的,可能把一個人的心力消耗一空的狀態中,自然他也就不會抱怨自己忙碌,抱怨自己疲累,抱怨生活把自己給困住了。如果是發自內心喜歡的生活,所有的忙和累都是真實而自然的,忙碌和疲累之後應該是滿足和喜悅,而不是抱怨。

當你深陷一個不能承受的快要崩潰的工作時,那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你是完全自由的,並沒有任何人捆住你;當你深陷一個痛苦的關係時,那也同樣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你是完全自由的,並沒有任何人把你捆在這個痛苦中。而疲累,只不過是一種自我虐待的結果。如果你不想這麼對待自己,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並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這麼忙,這麼疲累,這麼無奈。

現代人的疲累,說穿了,也不過是一種自我虐待的結果。因為說到底,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事事拿第一,沒有任何人逼迫你說必須買大房子必須買名牌車,也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選擇離開舒適的家園要在北上廣這樣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中佔據一席之地……任何「不得不」付出的疲累的代價,就是對自我的無盡消耗和剝削,直到精疲力竭。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上一篇:《體面的生活,與錢無關

↓↓↓

相關焦點

  • 「禁閉挑戰」是一種自我虐待?
    對於此類極限挑戰,心理專家認為,禁閉30天挑戰屬於反常態的一種挑戰類型,普通人嘗試連續挑戰30天不具備現實可能性,甚至會對挑戰者的身心健康或日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所謂「禁閉」,一般是指把犯過錯誤的人關在屋子裡讓他反省,屬於一種懲罰措施。然而今天一些企業卻把禁閉變成了一種挑戰項目,拿出數萬元的獎金來吸引大家參與。
  • 被父母虐待:不必原諒不必和解,用五步療愈法走出創傷,重塑自我
    小敏是被酒鬼父親虐待過的女孩。說到「虐待」,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皮膚上遍布傷痕,青一片紫一片,皮鞭棍棒火鉗毆打;或者不給飯吃,餓得皮包骨頭,囚禁、強迫等。其實,這只是「虐待」的一種,屬於顯性虐待。每一個受創者內心都有一個悲傷的自我無論是顯性虐待還是隱性虐待,都可以引起嚴重的後果,會造成受虐待一方,心理、精神上產生原生家庭創傷,甚至造成一家幾代人代際創傷,形成不健康
  • 「抑鬱、自我貶低、厭世輕生」:遭受心理虐待的人,該如何自救?
    香農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撰寫了《治癒隱形虐待》一書,深入分析了施虐者的心理、詳細展示了受虐者如何康復。比起心理虐待,身體虐待更容易引起重視,心理虐待往往被忽視,就像受到內傷,傷人於無形之中。即使處於心理虐待的人也可能不清楚自己是否在遭受虐待。
  • 冷暴力,一種被忽略掉了的虐待——危害及預防
    他需要合邏輯的解釋,可是虐待行為自行發展出的過程是不合邏輯的。 4壓 力 強大無比的內在緊張,是屈從虐待行為必須付出的高昂代價:不許自己觸怒對方,對方煩躁時要安撫他,強迫自己不做出反應。如此緊繃必然會帶來壓力。
  • 一場可怕的謀殺遊戲—冷暴力背後的精神虐待
    起先可能是因為「懶得搭理」,「不願費勁解釋」之類自以為心胸寬廣式的自我暗示心理,可往往也存在一種「破壞性」的掌控式冷暴力!但這種畸形互動,已經不僅僅是「冷暴力」如此簡單,而是上升為一種更加令人恐懼的「精神虐待」!這是一種始於不尊重他人、說謊或單純的操控行為!沒錯,就是「操控行為」!它不再是純粹的「愛答不理」,而是一種「狩獵式」的權利關係!
  • 對精神虐待說「不」!自我價值感讓你贏得男人的愛和尊重
    所謂「精神虐待」,即「心理虐待」、「心靈施暴」、「情感虐待」。精神虐待不同於身體虐待,正如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的一樣——身體虐待的武器是拳頭,精神虐待的武器是言語。長期的語言虐待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喪失自信,抑鬱,甚至自殺。
  • 經受童年虐待的兒童,成年後依然痛苦,通過三個方法自我療愈
    傷害、怒火、害怕、悲傷和羞恥全部會進入痛苦而生動的記憶中,儘管如此,我那受過虐待的內心的小孩仍然喜歡玩這個遊戲,一次次地回到過去,一次次的體驗那種實實在在的痛苦感受。童年的虐待,分為了身體虐待與精神虐待兩種。任何形式的身體虐待都會留下情感的創傷,影響遠遠超過了傷口本身。既然身體傷害有長期的嚴重影響,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應對孩子進行體罰。
  • 最新扭蛋情報|《疲累的緣起物》展現吉祥物們耍廢的一面
    原來它是一隻勞累過度的招財貓呀。而勞累就是這套新扭蛋的主題,叫《疲累的緣起物》。 「緣起物」是指能帶來好運、招福祈福的代表物,和「吉祥物」的概念一樣,比如:招財貓、錦鯉、可以許願的不倒翁等等,甚至廣義上來說,只要被認為有吉祥、健康與長壽意味的,像是象徵長壽的烏龜、四片葉子幸運草、與吉祥諧音的桔子等,都可以算是緣起物的一種。
  • 冷暴力:你是不是他人精神虐待的獵物
    不管是討論連續殺人還是惡性虐待,重點都在於其行為的掠奪性:奪取他人性命。「惡性」一詞令人震驚而不安,它相當於一種價值判斷,但精神分析師拒絕做出這種判斷。然而,這是坐視虐待行為不管的充分理由嗎?不判定虐待行為只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因為受虐者等於被棄之不顧,對虐待攻擊將毫無招架之力。以我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執業經驗,我聽過許多病人受虐卻無力自衛的案例。
  • 不打小孩,需要全社會的「過度反應」
    不打小孩,需要全社會的「過度反應」 2020-04-30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心 | 為什麼會有人虐待寵物?
    有的人欺凌弱小使自我感覺良好。教育專家伊恩·裡弗斯關於欺凌的研究中發現,欺凌者往往自我形象低落,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過於敏感,因此通過對其眼中的「弱勢者」進行欺凌,使自我感覺良好。更直白地說,這類人是典型的「欺軟怕硬」,生活中沒有其他能夠建立自信的部分,只能以此來建立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當這種人遭受挫折,通過欺凌弱小者來發洩負面情緒,手無縛雞之力的幼兒、動物都可能是他們的欺凌對象。
  • 從虐待動物到虐待人,背後有著共同的心理基礎
    這並不是說有虐待心理之人總在某個階段有過虐殺動物的行為,而是說無論虐待動物還是虐待人,在很大程度上,它們都分享著十分相似的虐待心理。也正因此,人們才會在虐待動物的行為中對施虐者的心理感到不安,企圖去破解和把握。它在某種程度上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無論是家庭環境、親密關係,還是社會交往以及政治參與,甚至國際關係和衝突之間。
  • 你聽過多少次「 這都是為你好 」|關於精神虐待的迷思
    精神虐待是一種間接暴力,不同於冷暴力,它隱秘性高,但也很常見。* 精神虐待行為的本質,是施虐者使用的一種防禦機制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精神虐待中最常見的攻擊方式就是打擊別人的自信和激起他的罪惡感。否定他:不表現出任何的情緒波動,務必耐心地、客觀地、冷靜地否定他,直到他價值體系徹底分崩離析;1.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在他脆弱的時候,是建立起親密關係最好的時機。2.接著開始否定他的長相,一點點給出評價,最終得出看似真實的結論,他很醜。
  • 打破沉默:從虐待行為的施虐者手中奪走權力
    德萊尼一直覺得自己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秘密的、真實的自我,另一個是為了融入集體而偽裝出來的自我。「我想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因為它已經沉默了36年。」凱澤爾曼補充說,受害者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意識到自己其實正在被「虐待」。「經常虐待他們的人,往往是照顧他們的人。有些甚至不記得小時候被虐待,或者只記得一部分。而且,他們往往不會把自己小時候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插曲和虐待聯繫起來。」梅麗塔·貝特為受害者提供心理諮詢。她說,梳理過程的隱蔽性和複雜性是大多數人把性虐待憋在心裡的原因。
  • 《冷暴力》:心理學家總結的精神虐待伎倆,每個人都深受其害
    而受虐的人正好在或對或錯的時間出現,正面的自我形象發生翻轉,他們不是受虐狂,也沒有抑鬱症,但是施虐者能夠操縱他們潛在的憂鬱或被虐待傾向。精神虐待中的施虐者常常比較自戀,高估自己掌握關係的能力,並缺乏責任感,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總是歸咎於人,把所有的壞事向外投射,避免極大的痛苦。以下是常見的幾種家庭冷暴力現象。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為什麼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以後會讓他/她產生羞恥感呢? 所謂虐待,就是在精神和肉體上羞辱他人,蔑視和輕賤他人的人性人格。讓當事人在精神上為自己感到羞愧,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人間恥辱。
  • 過度努力反而成了一種災難?強迫「積極思考」,最易引發負能量
    只要你懂得如何調整思考方式、治癒自己的大腦,就有機會擺脫害身心「疲累不堪」的狀態。#你需要的不是「正向思考」一說到「內心是否會疲憊、崩壞,全都取決於自己」,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所謂的「正向思考」了吧!
  • 精神虐待,必須了解:以防自己或親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虐殺
    蜾蠃是一種寄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那麼螟蛉為什麼會乖乖地呆在蜾蠃的窩裡,被蜾蠃幼蟲當作食物呢?因為蜾蠃捕捉螟蛉時會注射一種毒素到它體內,麻痺它的神經。這種毒素很厲害,它只會讓螟蛉不能動彈,但不會死掉。這樣蜾蠃的卵孵出來後幼蟲就可以吃到鮮活的螟蛉,而不是死螟蛉。
  • 我不是疲累,而是厭倦了屈服
    但她說,我只是累了,但不是疲累,而是厭倦了屈服。她是羅莎·帕克斯。1913年2月4日羅莎出生在阿拉巴⻢州,她母親是教師,父親是木匠,她有一個弟弟叫⻄爾 維斯特,她的父母在她還小的時候就分居了,她和她的母親和哥哥搬到了附近派恩平鎮她祖 父母的農場,羅莎去了當地的一所非裔美國兒童學校。
  • 「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句假話,虐待孩子最多的竟是媽媽
    看到這個數據,相信很多人都會很詫異,尤其是媽媽會感到委屈,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操勞,把孩子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怎麼到最後變成虐待孩子的主要人群了呢?其實,說到虐待,並不是狹隘的指打孩子,兒童虐待一共可以分為四種:身體虐待、情感虐待、忽視虐待和性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