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色字【家庭治療研究院】關注我,微信號strken
作者/武文
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生活中總是有這樣一種人,口口聲聲地抱怨生活太累,要麼是幹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應酬,操不完的心;要麼就是伴侶不管家,孩子不聽話,什麼事都自己一個人擔著,心力交瘁,身心疲累……其實,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如果一個人過度消耗自己的體力或心力,其實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虐待而已。
說穿了,就是這種忙碌和疲累,其實並不是別人或環境所逼迫,而是自己潛意識所選擇的結果,因為潛意識中有一種自虐的需要。而自虐是因為內疚感和恐懼感。
誰都知道,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實際上是被累死,這麼一個成功的人竟然過勞死,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從現實的層面來看,賈伯斯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也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但是從一個人的內在生命來理解,他無法從這些外在所取得的成功和榮譽中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內心的安全和自由。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作為一個人最高層面的需要,如自我實現、被尊重、以及家庭帶給他的歸屬感,其實都已經實現了。但是作為一個人最基礎的安全感他無法找到,終其一生,他都無法接受親生父親對他的拋棄,直到去世前,他也沒有去見他的父親,這種被遺棄的恐懼和痛苦,才是賈伯斯真正的絕症。從外在的世界中去尋找安全感,註定是一場必輸的賭注,而賈伯斯就累死在了這場賭注的中途。
再來看內疚。例如一個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被期待是一個男孩,或者一個男孩子被期待成一個女孩子,或者一個孩子生下來只是因為父母需要他照顧那個身有殘疾的哥哥或者姐姐,這些生命有一個名字叫做「替代兒童」,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成為自己,只能成為別人或父母期待的替身。一旦他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生活時,他們就會感到內疚和罪惡感,這種內疚和罪惡感讓他們只能去做那些自己並不願意去做的工作,去維繫那些自己並不願意去維繫的關係。在這樣的狀態下的生活和工作,必然存在著一個內心巨大的空洞感和不存在感,為了抵禦這種內在的空虛和黑洞,一個人就只能忙個不停,瘋狂李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瘋狂的粉絲們不要真的認為這位導師有多麼熱愛英語,英語不過是抵禦內心巨大的空洞和恐懼的工具罷了。
然而,一個人只有成為他自己,擁有自由選擇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按照他自己真實的意願來工作和生活,並發自內心地享受他的工作和生活,他才可能不陷入這種盲目的,可能把一個人的心力消耗一空的狀態中,自然他也就不會抱怨自己忙碌,抱怨自己疲累,抱怨生活把自己給困住了。如果是發自內心喜歡的生活,所有的忙和累都是真實而自然的,忙碌和疲累之後應該是滿足和喜悅,而不是抱怨。
當你深陷一個不能承受的快要崩潰的工作時,那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你是完全自由的,並沒有任何人捆住你;當你深陷一個痛苦的關係時,那也同樣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你是完全自由的,並沒有任何人把你捆在這個痛苦中。而疲累,只不過是一種自我虐待的結果。如果你不想這麼對待自己,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並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這麼忙,這麼疲累,這麼無奈。
現代人的疲累,說穿了,也不過是一種自我虐待的結果。因為說到底,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事事拿第一,沒有任何人逼迫你說必須買大房子必須買名牌車,也沒有任何人逼迫你必須選擇離開舒適的家園要在北上廣這樣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中佔據一席之地……任何「不得不」付出的疲累的代價,就是對自我的無盡消耗和剝削,直到精疲力竭。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上一篇:《體面的生活,與錢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