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由泰古康養、金洲社區主辦,文藝通和印象黛然工作室協辦的「植物染非遺手作活動第五期——端午節·手工蛋袋」在金洲社區順利開啟。
說起端午節,我們就會想到划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等,有趣的編蛋袋卻鮮為人知。今天,小編就帶你們走進金洲社區,體驗手工編蛋袋的樂趣。
「把蛋袋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寓意逢兇化吉,吉祥安康,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避邪除災的願望。」活動開始,老師首先給大家分享了關於蛋袋的習俗由來,特別有趣。
這些五彩的蛋袋深受大家的喜愛,老師還沒講解步驟之前,他們就按耐不住,偷偷撥弄起放在桌上的彩色羊毛繩。
看到大家迫不及待的樣子,老師也立馬進入步驟講解。「大家提起毛線的中間,留出大概50cm左右的長度,一側打結,開始編三股辮......」
這次,為了更好照顧老年人和小朋友,老師把步驟分解寫得更加清楚、詳細,幫助大家更好上手操作。
桌上已經放好了6根裁剪好的彩色羊毛繩,隨著老師的話音一落,她們就迅速開動。
兩兩合作,絕對是又快又好編織出蛋袋的訣竅。
有些小朋友幫媽媽拉著繩子,媽媽一邊講解,一邊細心地編蛋袋,編到一半後就會給孩子,輪流編織,讓孩子把理論知識轉為實踐,手腦結合。
這些手上功夫,還是老年人最為擅長。彩繩在她們手中靈活翻轉,不一會功夫一個個色彩繽紛的蛋袋就誕生了。
有些人是單打獨鬥,但是速度卻不落下乘,她們巧用帶來的水杯或者柱子,進行編繩的步驟,而且在編織蛋網的時候,用水杯還能更加高效,大家見了,也紛紛模仿。
這邊的編織熱火朝天,我們另外一邊的鴨蛋也出鍋了。老師精心準備了艾葉和五味草用來煮鴨蛋,不僅是它們可以驅邪、清熱降火,還可以讓潔白的鴨蛋染上漂亮的顏色。
用艾葉和五味草煮的鴨蛋
大家把鴨蛋裝進五彩蛋袋中,有的掛在身上,有的掛在隨身包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編織蛋袋的過程不僅是動手操作的過程,更是親子相伴的過程,也是展現老年人風採的過程。
大家不僅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收穫了一份獨特的端午節禮物,把滿滿的祝福帶回家。
蛋袋展示
本周的活動就此告一段落,但是還有更多精彩的體驗還在繼續。讓植物染手藝作為一個持續性發展的「銀髮樂活」的項目,豐富更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下一期的「拼布·拼布茶席」,我們不見不散。
文 | 陳蘭
攝影 | 高向凱
攝像 | 林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