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說老底子鞋子
趙基開
前幾天,我老伴買菜回來,說家附近有一家鞋店,因為租房到期,轉業大甩賣。她看上一雙讓我穿的髙幫翻毛牛皮鞋,標價360元,現售180元,式樣也可,想幫解決今年冬季穿鞋問題,我聽了嘴裡不說,心裡樂滋滋的,她的關懷,暖在心頭。下午一起去該店實地了解,經試穿鞋子,尺寸大小適中。我與店長討價還價,最後120元成交,又省下60元,帶來一天好心情。
回到家裡,腦海中一下子打開塵封已久往事,老底子鞋子的步履情景便歷歷在目。
時光推向70一80年前,家中男女老小的布鞋、棉鞋、拖鞋,都出自主婦之手。我祖母將碎布舊衣收集起來,糊硬襯,粘在門板上曬乾,作為鞋底,鞋襯的材料,鞋底是靠一針一線縫起來,當年許多婦女,坐在弄堂口,一邊孵太陽、嗄山湖,一邊納鞋底,是常見景象。
納鞋底,一厚疊。做鞋幫,剪鞋面,滾鞋邊,一雙鞋也得費上幾天功夫。供全家使用,任務不輕。做棉鞋是鞋幫中間塞棉衣,要厚薄均勻,工藝更複雜。做拖鞋比較簡單,有時還在鞋面上繡上花紋及鳥類圖案。
鞋子出自純手工製作,鞋子質量相差甚遠,主要看主婦心靈手巧。以後商店開始供應鞋面布、鞋底、半成品,這樣自家製鞋就簡單許多。多年後還發現鞋楦頭已沒有用了。
自製布鞋,不由想起在抗日、解放戰爭期間,老區人民支持人民子弟兵,將大批布鞋送上前線的動人事跡。
「龍生雲,虎生風「,形容勇猛善戰的虎將。小孩穿虎鞋,將帶來勇猛、吉祥、避邪和祝福。
我80年前誕生,全家都無比喜樂,吃滿月酒,阿娘專門定製一雙老虎鞋,一直珍藏多年,壓在箱底下。女兒出生,老伴翻箱底,拿出這雙鞋,穿在她腳上。到外孫女出生,我老伴退休了,有更多空閒時間專門用毛線,勾出老虎鞋,純手工編制,穿在小囡腳上時,心中無比舒暢,承載老一輩對寶寶無限珍愛。小孩逐漸長大,穿著各式各樣鞋子,但總覺得不如外婆手工勾制老虎鞋可愛、漂亮,有氣勢。可惜我女兒沒有能繼承下去,好得現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當然包括老虎鞋。
過去上海人穿起籃球鞋,就會想起民族品牌——回力籃球鞋。它具有百年歷史,當年許多學生想獲得一雙回力球鞋是夢寐以求的。
回力球鞋做功講究,穿著方便,持久耐用,貨真價實。我在讀中學時代,也想得到一雙,當時家庭經濟比較拮据,只能省吃儉用自己的零用錢,結果化了大半年累積起來,還差一口氣,阿娘暗中塞上一點鈔票,湊足鞋錢,穿著新買白球鞋,去上課,同學都用羨慕眼光看著。
同班同學阿長,身高1米9左右,為了一雙籃球鞋刻苦練球,想打進校隊。回家央求家長,買回球鞋有盼望了。不久他願望實現了,成為校隊中峰,家長也滿足他要求。
雨鞋,上海人又稱套鞋,解放前市政下水道不暢通,只要下大雨或長腳雨,馬路就積水,一般居民套鞋必備,特別是下暴雨穿元寶套鞋就不解決問題,要穿中統或高統。
套鞋顏色大多是黑色,也有商家標新立異,滿足女士需求,生產深綠、墨紅色等彩色套鞋。
時髦男人像老克勤平時穿縷孔皮鞋,小方頭,尖頭皮鞋,年輕小開穿黑白皮鞋,他們下雨天都穿鞋套。認為套鞋土氣。
由於穿套鞋,頻繁修補套鞋的生意應運而起。小皮匠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各條弄堂,生意不錯。有時套鞋雖然修補好了,鞋面上東一塊、西一塊象貼爛膏藥似的。
我從小到老買過無數雙鞋子,印象最深刻是買豬皮面、膜壓底皮鞋。那時在上世記70年代中後期,市場上流行著現在看起來十分普通的皮鞋,因為當時物資很匱乏,出現這類皮鞋覺得很新鮮,而價格為7元6角5分,社會上有句順口溜,叫765皮鞋。風靡一時,許多小夥子穿上這雙鞋引以自豪。
然而牛皮面要12元8角,因價格貴,很少有人問津。女式流行丁字形皮鞋,當時屬熱門產品,皮鞋店經常斷擋。有次發現北京西路石門二路轉彎處一家賣鞋小店(兼修鞋),聞訊到貨,我和愛人立即趕過去,擠到人群堆裡,拿到自己適合尺寸,興衝衝回家。這鞋也是一個時期象徵。
在中學我是學校體育明星,特別是田經賽100公尺校紀錄保持者,到區裡參加運動會也能名列前茅,在訓練和比賽中均穿學校提供的釘鞋,有時不太合腳,多少影響成績,希望有一雙滿意鞋子,由於當時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也沒有辦法。
高中畢業因傷未考大學,到學校當代課老師,當領到第一份工資,就毫不猶豫去體育用品商店購買自己稱心的釘鞋。其實釘鞋有各式各樣,足球鞋是圓釘,田徑項目分跑鞋、跳鞋,跑鞋前面有釘子,後跟沒有釘子,而跳鞋後面有釘子。
不久在區運動會上,穿著自已心愛釘鞋,跑出好成績,還獲得二級運功員。1958年代表新成區參加上海市運動會,與當時全國著名運動員同場競技。
小時候聽老人講,上海本地有一種釘鞋是牛皮製的,底也在銅釘,走起來很響,而且笨重。和油布傘配套。主要是防潮,用桐油擦鞋面。鞋子相當笨重,穿著走不快。很早就淘汰了。
江南是魚米之鄉,江河縱橫,各地農戶利用就地取材原則,製成各類鞋子,稻草經過他們勤勞雙手,編織稻草鞋是純手工製作,種類各式,鞋子防潮、輕便、透氣,穿著舒服。在農村是作為勞動用鞋。紅軍二萬五幹裡長徵,許多戰士都是穿著稻草鞋走到延安,投入抗日前線。
江南江湖,蘆葦清清,製成蘆花靴,外觀美又保暖,特別是冬季,許多老人喜歡穿上自已製成的蘆花靴,曬太陽。南方用椰子果皮編織,也有用藤蔓編鞋,方法大同小異。
上海郊區還有用蒲草編制稱潮鞋,這潮不是新潮,是粗劣的意思,本地人有句俗語,「吃麵著潮鞋,暗暗傷人家"。意思當時吃碗麵也很不容易,浦鞋雖然不值錢,但容易損壞,不耐穿,要經常調換,也會把人家弄窮。
老早裡弄盛行穿木拖板,特別夏天,鄰居張家姆媽大熱天一清早拖著木拖板的腳步聲已經響起,她的木拖板是從香港帶來的,生漆跛跟木拖,非常漂亮,印象深刻。
與牛奶瓶碰擊聲,馬桶拎出來的喊叫聲,形成清晨弄堂裡特殊交響曲。
解放後,曾流行解放鞋,就是解放軍穿的鞋子,隨著裝備不斷更新,解放鞋種類繁多,作為重要戰備物資。從50年初由布鞋轉為解放鞋,一穿幾十年,解放鞋在部隊作戰、訓練、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經過不斷科研攻關,製成各類新型作訓鞋,既實用,又舒適美觀。
當時許多百姓能夠搞到一雙普通解放鞋真是驚喜若狂。現在一般解放鞋變成勞動防護用品,因經久耐穿、耐磨,而且經濟實惠,受到工地上工人愛戴,農村農民也很受歡迎。
古代陋習,將少年婦女用布將雙腳纏足,畸形變小,稱三寸金蓮,穿的鞋子稱三寸金蓮鞋。
富家女子還喜歡不斷變換,有的有數拾雙甚至百雙小鞋,形式各式各樣,幹姿百態,博男客欣賞。這種習俗早在辛亥革命前後所拋棄。現在歷史博物館,尚可見到。
壽鞋,一種布鞋,一般鞋底有蓮花,一隻鞋一朵,稱腳登蓮花,修成正果。
鞋子林林眾眾,在各商場出售,老上海市場最著名的鞋帽店要算鶴鳴鞋帽商店,「立鶴長鳴,一鳴驚人"。是上世門紀40年代崛起的一家鞋帽店,因經營有道,令人刮目相看。
在解放前夕在電臺中大做廣告,真是家喻戶曉。經營各式新款的男女鞋帽,實行保證質量、保證價格合理和包退、包換、包修的「二保、三包」服務,顧客利益之上。故發展迅速,生意興隆。
解放前有一次父母帶我去金陵東路上的這家商店,買回一雙黑皮鞋,穿在腳上,開心得不得了,走在弄堂裡,把褲腳管撩起來,給小朋友看看新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