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故鄉,水的風韻、槳聲燈影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2020-12-21 第六大道

我的故鄉位於平疇沃野的江漢平原,北有漢水,南有長江,境內多湖,河渠縱橫,諸水匯歸,枕水之地,據說是全湖北省地勢最為低洼的水鄉澤國。解放前,這裡水災頻繁,為湖北水患之首,故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謠。

通順河是故鄉一條年代已久的河,成河於清康熙年間,為地域最長的一條內河。我家就在通順河岸邊住,堤壩邊有三處深潭,為河堤潰口衝擊而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故鄉的環境優美,河水清清。春日裡,通順河流水潺潺,一泓碧水,兩岸翠綠;夏日裡,潭中的荷花三窩兩塊,清香四溢;秋日裡,河水滋潤的廣闊田野,呈現出五顏六色,高粱紅了,棉花白了,稻穀黃了;冬天裡,河邊密密匝匝的蘆葦中的野鳥七嘴八舌,飛來飛去,棲息之所九變十化。夜晚,月光照在波紋細碎河面上,像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亮的碎銀,小船靜靜地停靠在河岸邊,此情此景是那麼的溫柔,那麼的寧靜。

走出村去,來到故鄉的排湖岸邊,這裡是一片水的世界。碧藍的湖水與天空渾然一體,讓人似乎感覺不出哪是天,哪是湖。靜靜的排湖,既通長江又通漢水,湖連湖,水連水。它波平如鏡,輕柔嬌媚。野鴨在湖面上追逐玩耍,魚兒在湖水裡暢遊生長;青翠欲滴的荷葉,碧水茫茫,層層綠浪;亭亭玉立的荷花,清香陣陣,沁人心脾。站在湖邊向遠處望去,朝霞霧靄中的湖面,熠熠生輝,使人感到一種煙雨江南般的感受。故鄉的排湖固然和西湖、東湖無法相比,但那時的故鄉水確實很美,格外的清,這也許是我對家鄉的情有獨鍾吧。   

故鄉的水是家鄉人賴以生存的源泉。新中國成立以後,故鄉人圍湖造田,把一片片荒湖變成了綠洲,實現了人在橋上走,水在河中流的夙願。我的村子靠近漢江邊,多是蘆草林開墾出的旱地,種植雜糧。上世紀七十年代,故鄉人把旱田改造成了水田,依靠通順河水灌溉,吃上了白改水長出來的大米。通順河裡有魚蝦,潭裡有蓮藕,菜園裡有瓜蔬,雞鴨魚肉無殘毒,無汙染。喝水覺得水甜,故鄉人享受著綠色環保的口福。   

那時,蝦肥螺密,孩子們在河水裡嬉戲,能捉到肥大的螃蟹,在湖區的蘆葦林裡摘粽葉,能撿到野鴨蛋。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乾淨透徹。水牛躺在河裡,把整個身子埋在了水中,只露出一個頭在水面上透氣;燕子飛來飛去,還不時地用翅膀拍打著水,唧唧地叫個不停;捕魚的鸕鷀鑽出水面,喉嚨裡塞滿了魚。一切美不勝收,讓人仿佛走進畫卷之中。  

故鄉梅雨季節的雨水是泛濫的,而且泛濫成災。趕上大澇之年,內澇外患,由於地勢低洼,故鄉的土地,簡直就成了汪洋一片。漢江水陡漲,洶湧而來,故鄉也成了分蓄洪區。莊稼被淹,房屋倒塌,大水把村子圍成了孤島,大疫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故鄉人在治水中也有了水的性格,他們照顧大家,舍小家,與水抗爭,不屈不饒,可歌可泣。碰上澇年,往往是靠糠菜紅薯充飢,螺螄河蚌果腹。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故鄉人開展大規模的除水害、興水利的治水活動。五十餘年的治水歷程,故鄉基本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三大水利工程體系,修成了密如蛛網的排水渠道,故鄉從此免除了水患之災,成為鄂中地區有名的魚米之鄉。   

童年的故鄉,水的風韻、槳聲燈影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由於近些年生態環境的惡化,故鄉的通順河流遭汙染嚴重,河水開始變得渾濁,魚蝦也漸漸不見蹤影,就連夏夜的蛙聲也難以聽到了。   

我只好在夢幻中去感受故鄉水的詩情畫意,在回憶中去暢想故鄉水的未來模樣。現在提倡生態水務、人文水務、和諧水務,我想,這應該是家鄉做好水文章的努力目標。美不美,故鄉水,我相信,我的故鄉會越來越美的。

相關焦點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實際上有多髒?
    讀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心情一下鬆了下來。柔美寧謐,仿佛能聽到船呀吱呀吱的聲響。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寫於1923年。不過,這一面實在與槳聲燈影裡的景致相差太遠,可能會聞到別樣風「味兒」。列位盡知,南京在1927年4月,被國民政府正式定為首都。作為首善之區,國民政府對它清理整治,這要緊的第一件事,就是衛生。
  • 秦淮,跨越600年的槳聲燈影|南京文旅攻略
    作者:最笨旅行家石頭故事伊始:綻放的金陵之花與破碎的槳聲燈影南京你知道嗎?夫子廟的燈影,已經在秦淮河上搖曳了600年之久。閱江樓簷角下的鈴鐺沒有人想到,那個槳聲燈影裡夜夜笙歌的金陵,也會見證歷史最無奈的輓歌。一曲《秦淮景》,唱盡六朝興衰。轉眼間,東吳傾覆,東晉湮滅。登上鳳凰臺的李白遙望長安,長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夜讀】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秦淮河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麼?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為沈沈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 童年故鄉與蜆
    讀崗,東江北岸一個環水面江的小村就是我的故鄉,一個以產蜆聞名的地方。東江的撈蜆船(曾偉添攝)    童年時的家鄉,佔盡秀美東江的自然優勢,觸目一切無一不與蜆相關。撈蜆的蜆船、蜆耙、蜆浮,洗蜆的蜆籮、蜆箝、蜆篩,煮蜆用的蜆寮、蜆灶、蜆簍……所有生產工具,都帶上一個蜆字。河邊湧灘,隨便捧上一把泥,在水中一蕩便是一把金燦燦黃澄澄的肥蜆。
  • 詩經《竹竿》: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明
    《衛風·竹竿》是一首思鄉詩,詩人望著湯湯流淌的異國淇水,不由回想起在家鄉淇水釣魚的樂事。想起和夥伴們一起到淇水釣魚遊玩,那是多麼愜意的事啊。美好的過往,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可惜眼下身在異鄉,再也不能回故國淇水去釣魚了,這又怎能不讓人思念呢?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年了,而且已經幾年都沒有回過養我的那片土地。近鄉情更怯,讀到閻海軍主編《崖邊:吾鄉吾民》時就有這種感覺。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這確是我父母的家,也是我的家,有著證明我在這個世界上最根本的戶籍所在地。之後上學就離開了,真的離開了,偶爾回去也只是住幾天,家成了永遠不關門的客棧。唯一可以留下回憶的也就是我的婚禮還是在這裡舉行,我的孩子還是在這裡出生,可這幾十年裡我在這居住的總時長不會超過兩個月,這還能算我的家嗎?也只能叫故鄉了。
  • 泰州:發揮水優勢做足水文章 秀出水城水鄉好風光
    今年以來,泰州市以打造「泰水韻」黨建服務品牌為抓手,緊緊圍繞「興水利民,共建美麗幸福河湖」這一內涵,聚能聚焦、同向發力,將黨建引領貫穿在城河文化帶、大江風光帶、水鄉風情帶美麗生態風光建設中,進一步突顯泰州水韻之魂。
  • 故鄉的月
    故鄉的彎月陪伴了我最為貪玩的童年時光,陪著我天真快樂,也陪著我調皮搗蛋。靜下來的小巷著實顯得陰森森的,這時再想一想先前聽到的鬼故事,就會禁不住地毛骨悚然,而且還會隨時遭到夥伴們鬼哭狼嚎一般的驚嚇.此時的我就喜歡瞅幾眼夜空的彎月,心想月姥姥還陪著我呢,怕啥哩,話雖這麼說,但還是免不了提心弔膽。那時的我們一瘋玩就瘋到小半夜,月姥姥經常含情脈脈地陪在我們左右,偶爾我還要摟著彎月一覺睡到天明呢!現在想想故鄉的彎月,真的挺神奇,難道真有非凡的魔力?
  • 我的故鄉 大莫古
    回家的路,總是那麼漫長,車外的一山一水,逆著我的童年,把那夢裡的故鄉,編織的是如此的真實。
  • 趙德忠:童年是一首老歌
    印象中的童年,天空是藍的,陽光灑滿大地,暖暖的,田野的空氣到處都瀰漫著淡淡的花香,鳥兒永遠唱著歡快的歌,夕陽西下時,天上紅霞朵朵,感到兒時的世界很美……那時的我由於家貧的原因,也很少與同學在一起玩,只是與同村的幾個小夥玩耍,在村子裡、小山坡上瘋跑,盡情感受一些童年的快樂。記憶,如同不可觸摸的網。
  • 還記得你的故鄉嗎?8幅鄉村油畫,濃濃故鄉情
    「曾經我覺得都市的繁華會讓我永遠迷戀,我曾以為都市的喧譁和夜夜點亮的華燈才是我的歸宿,我曾對故鄉沒有一絲回歸的念想,當我真的覺得自己已經適應城市的時候,那濃濃的故鄉情卻開始拉扯著我的思念……」他的童年就是坐在高高的門檻上,小黃狗和大公雞總是圍在他身邊,奶奶做的那碗醬油拌飯,在都市裡他再也沒有吃到過。
  • 故鄉是我永遠的守望
    故鄉是線,我是風箏,無論我飛得多麼高多麼遠,都離不開故鄉,故鄉是我永遠的守望。——題記(一)我的故鄉位於魯西北平原,她是一個極其普通人口又很少的一個小村子。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童年的記憶裡,一條彎曲的土路貫穿全村,從東頭望到西頭,從西頭望到東頭,整個村子的人家就這樣一覽無餘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村子前面有一個大灣,村子後面有一條小河。這就是我童年的故鄉!
  • 《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 我的童年瑣記趣事
    [原創]我的童年和許多人的童年一樣,既有絢麗美好的時光,又有稚氣未脫的童趣小事。但記憶好像是一個很不公平的裁判,它很不均勻地將自己滲入到我所經歷的每一件往事中,令我再度回首時也為之迷惑、無奈,我只有將自己深記的事情寫下來,但且不去管它是否有意義。我的童年時光,是在鄉村度過的。也不知是因為鄉村的新鮮空氣刺激了我,還是因為我深深地愛著我的故鄉的緣故,這段往事令我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 少數民族的部落文明輓歌: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
    原創 紀實影社 紀實影社【編者按】攝影師羅懷學的家鄉在雲南滇東北的金沙江邊,在江邊出生,江邊長大,機緣巧合,去了雲南省體工隊打籃球,一漂泊就是四十年。【作品參展】2007年《布朗山中》 參加山西第七屆平遙國際攝影展;2011年《似水流年》 參加第三屆大理國際影會展;2012年《似水流年》 參加第二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2012年《似水流年》 參加第十二屆平遙國際攝影展;2014年《金沙江上最後的推溜人》參加第三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2016-2020年《布朗山記憶》《布朗族少年的童年時光》《
  • 初入職場,給人留下好印象很重要,但留下壞印象該怎麼辦?
    她擔心給別人留下了壞印象,影響了未來在公司的職業發展,所以想來聽聽我的建議。初入職場,初次見面,給人留下好印象自然是重要的,但是留一個壞印象真的沒一點好處嗎?對此,我是這麼看的。舉個例子來說,我這些年經常作為企業的招聘官在選拔人才,有的求職者一進來面試,穿著打扮、形象氣質非常得體的,基本上就會給我們留下一個很好的初始印象,對後續的面試的確會有所加分。雖然初始印象很重要,但也不意味著永久無法改變。
  • 早春韻律之聲【第五十九期】懷念故鄉
    乙:果實纍纍的慄樹下留下了我的兒時腳印,清澈見底的坑水裡映下了我幼稚的臉龐。冬去春來的燕子記下了我對遠方的遐思,偶爾進莊的卡車引起過我對外界的嚮往。甲:畢業後,我留在城市,參加了工作,吃上了商品糧;但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閉塞貧窮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