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跨越600年的槳聲燈影|南京文旅攻略

2020-12-22 去哪兒攻略

作者:最笨旅行家石頭

故事伊始:綻放的金陵之花與破碎的槳聲燈影

南京

你知道嗎?夫子廟的燈影,已經在秦淮河上搖曳了600年之久。

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盞,並將元宵節增至十夜,初八上燈,十八落燈。史書記載,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幛,十裡珠簾。秦淮元宵燈火就這樣成為南京夫子廟民俗,流傳至今。

那一年,秦淮兩岸燈火通明,烏衣巷口人聲鼎沸。那一年,這裡被稱作建康城,中華門內外商賈雲集、秦淮沿岸百裡貿易興盛。那一年,夫子廟110米的照壁與秦淮110米水道相映而立,大報恩寺琉璃塔可與日月同輝。那一年,顧愷之在門東的巷子裡,用一卷《洛神賦圖》畫盡金陵繁華,人間雲錦在曹雪芹父親曹寅的推動下欣欣向榮,並且在之後的日子裡被從小耳濡目染的曹雪芹提筆寫進了紅樓一夢的哀歌中。

閱江樓簷角下的鈴鐺

沒有人想到,那個槳聲燈影裡夜夜笙歌的金陵,也會見證歷史最無奈的輓歌。一曲《秦淮景》,唱盡六朝興衰。

轉眼間,東吳傾覆,東晉湮滅。登上鳳凰臺的李白遙望長安,長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發出無奈嘆惋的不止李白,夜泊秦淮的杜牧悲鳴「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而劉禹錫也發出了「烏衣巷口夕陽斜」的無奈。朱雀橋邊,生了野草花。那是在城市廢墟上生長出的金陵詩詞之花。那些花浸透了烏衣巷口的夕陽,根莖柔弱,卻風骨猶存。

金陵,就在這樣的陣痛中不斷成長著。晚清,那座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在太平天空的炮火中轟然倒塌。那是一段奇蹟的終結,剩下的只有悽楚和傷痛。那種傷痛深入骨髓,直到現在仍然無法癒合。後來,大報恩寺塔重建後變成了輕質玻璃塔,而那個最初千燈長明的琉璃塔,只剩下一段拱門和殘垣斷壁在南京博物院中殘喘。

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的寺廟豈止四百有餘?而他們經歷的也絕非僅有煙雨。

閱江樓簷角上的角獸

不過,在發掘琉璃塔下的阿育王塔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早其400年的北宋長幹寺地宮,在其中發現了極其珍貴的佛祖頂骨舍利,可說是這場災難唯一可安慰世人的地方。如今,這枚極其珍貴的舍利供奉在南京西南的牛首山上。而那些殘垣碎瓦,隨著秦淮河水流向更遠的地方。

好在,故事並不總是遺憾。有些故事,就像秦淮河中倒映的燈火,悽婉、飄渺,卻動人心魄。

每逢過年,年夜飯齊整地擺在桌上,總能想到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那個專情無二的女人,心甘情願地用餘生去溫暖融化夫君的心,一如當年船上那驚鴻一瞥。董小宛的賣藝是無奈的,那是生活寫在臉上的身不由己,卻給了那美好的、不顧一切的愛情更加雋永的註解。那絕不賣身,卻敢愛敢恨的金陵八豔,是中國人在生活的夾縫裡尋求幸福的氣節,每層過年,在董小宛的故鄉如皋,人們會習慣性地買幾盒酥軟的董糖,憶起董小宛的名字。那是小宛為夫君做的糖。那糖包得樸素,甜得發膩,酥得易碎。

秦淮河夜夜笙歌,在這歌裡,仿佛又聽見那首《秦淮景》,在那散射的霓虹中,眼見金陵十三釵款款走來。商女亦知亡國恨,此恨綿綿無絕期。她(他)們是秦淮河上那首永恆的讚歌。

那個背影,承載了朱自清和浦口幾代人的回憶

浦口火車站

1918年,朱自清從下關碼頭坐輪渡過長江,在江北的浦口火車站與父親作別,北上北平讀書,後來寫下那篇如今還時常被津津樂道的《背影》。在那個年代,家庭的兩端不過是一張四四方方的車票或是船票,用一份纖細而柔韌的思念和親情系在一起。

老浦口站和浦口電廠

那一年,浦口鐵路線剛剛全線開通不過短短六年。1912年,浦口鐵路線全線通車,開始了對長江通行線路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1928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下關碼頭登陸南京,為緬懷先生,靈柩所到之處皆以先生之名命名,下關碼頭正式更名為如今的中山碼頭,隨之更名的還有中山門、中山路、中山橋等等。

老浦口站上蹣跚的歲月痕跡

然而,漫長的歲月之後,這裡上演了一場決定中山碼頭和浦口火車站命運的「宮鬥大戲」。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浦口火車站隨即停運,中山碼頭的輪渡流量也大大降低。1984年,浦口火車站恢復部分業務,但是在2004年徹底停止客運。隨著浦口站的停運,中山碼頭也陷入了長久的沉寂。如今的浦口火車站雜草叢生,大門緊閉,只有一段廢棄的鐵軌和禁錮在黑暗中的月臺隱約談論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朱自清排隊等待的地方

值得慶幸的是,浦口火車站保存相當完好。從輪渡下船走出渡口,便可直接走進當年浦口火車站的拱形雨廊,仿佛一切都還是百年前的某個午後,輕輕地、匆匆地踏上直通月臺的單柱傘形長廊,走進那棟英格蘭式建築風格的米黃色大樓,在穿梭不覺地旅客和汽笛聲中送別那個可能今生再也見不到的親人。那時候,浦口火車站周邊,煤港、輪渡、駁運、汽車、郵局、醫院、學校、飯店等,一應俱全。南北的乾果、鮮貨、瓷器、玉器、藥材、茶葉,五光十色,都喧囂著向浦口火車站圍攏。

如今,荒涼的浦口車站已不見賣橘子的小販的蹤影,但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家國情懷,依然伴隨著時光的列車,在歲月的鐵軌上駛向遠方。

老浦口站朱自清等待的候車室

從浦口到鐘山,兩位歷史「冤家」的命運交織

中山陵景區

葬了孫中山,住了蔣介石,這座山奇蹟般地包容了這兩位歷史「冤家」。

1929年,孫中山的靈柩從浦口火車站渡過長江,來到下關碼頭,一路經過南京城來到鐘山,葬在早已完工的中山陵。在此後的歲月裡,下關碼頭改名中山碼頭,靈柩經過的城門改名中山門,同時更名的還有中山北路、中山東路等道路。鐘山這座歷史名山,也從此和孫中山先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門把手上的小獸,是龍之九子之一

中山陵西南不遠處,靜靜坐落著美齡宮這座「遠東第一別墅」,俯視如一串珍珠項鍊嵌在綠樹環繞的山嶺中,熠熠生輝。蔣介石和宋美齡在這裡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解放前夕被迫離開。美齡宮的門前停著車牌號「00385」的紅旗轎車,鍋臺灶爐、衣帽陳設依然縈繞著煙火氣,恍惚間,那個時常身著旗袍的宋美齡端坐在畫板前,水墨鋪開,金陵山水就呈現在眼前。

孫忠山、蔣介石、宋慶齡、宋美齡,歷史的長街在這裡合攏又分岔,然後漸行漸遠。這一對姐妹,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特殊期間,為避諱名稱,曾將美齡宮附近公交站改名「梅嶺宮」。直至80年代初期,才又恢復「美齡宮」的名稱。

美齡宮和中山陵

門東與門西:老秦淮的味道與傷痛

老門東歷史街區

一塊土地就是一本歷史,無論多麼精彩,它總要翻過這一頁,而沒有人知道下一頁的內容會是什麼。

門西

千年以前,站在老門西的最東端極目遠眺,可以望見中華門外一座並不太高大的尖塔,它不引人注目,不仔細看甚至難以分辨。

那是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前身,阿育王塔。

1418年,大明王朝。大報恩寺琉璃塔矗立在了建初寺的舊址上,成為丈量世界建造水平的高度。那時候,中華門是金陵的絕對中心,門東和門西接納了無數受到扶持的商鋪和商賈,長街數裡,店鋪千家,貿易往來絡繹不絕,吆喝叫賣熙熙攘攘。當地人紛紛將樓房改成上宅下鋪的制式,加入這繁榮商業的滾滾洪流。很快,糖廠,紗廠等等也紛紛矗立在這塊土地上,沒有人懷疑這景象會一直持續百年、千年。

門東不遠處的大報恩寺塔已經不存在了

「門東」與「門西」的名字,與中國現存最大的甕城門 - 中華門息息相關。歷史上,中華門曾長期是南京的中心,而中華門東側稱」門東「,西側稱」門西「,共同構成了秦淮河沿線的核心地帶。門東曾被建設為金陵的商業中心,商賈雲集,吆聲數裡,人流如織。如今,老門東裡還有很多上宅下鋪的老建築存在。

繁華的商業也伴隨著無數的故事。東晉畫家顧愷之曾長期居住於顧樓街,並在南京創作出了《洛神賦圖》這樣的巨作。」秦淮八豔「之一的顧眉也曾居住於此,譜寫了秦淮河畔的又一個動人故事。

門西內的老人和居民

然而再美的葉也會落,落進秦淮河的槳聲燈影裡,被河水裹挾著奔向時間的遠方。

清末,老門東和老門西的商業特性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功能。所謂「達官之悠居、 文人之雅居、百姓之樂居」,精準地描繪了這一時期老門西內斂的姿態。

後來,大報恩寺琉璃塔在戰火中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感十足的九層玻璃塔。中華門的城門關閉在歲月的記憶裡,越來越少人願意站在六角井巷的邊緣,將視線擲過中華門緊閉的城門。偶爾的匆匆一瞥,目光所及之處,寫滿了秦淮的傷痕。

再後來,門東和門西又成為民居聚集區,逐漸喪失了商業性質。不過那些繁華的痕跡仍在,不僅有周處臺、梁光宅寺、沈萬三故居,蔣百萬故居等勝跡,也有飲馬巷、釣魚臺、箍桶巷、殷高巷等歷史老街。一個個烙印著老城南歷史印跡的名字像凝固了的時光,讓歲月變得沉寂。

如今,曾經那熱鬧非凡的景象早已消逝,但那些叫賣聲仍在,匆匆的腳步仍在,它們在瓦片和青磚上留下痕跡,刻在老門西寧靜的歲月裡,用粗糙的手輕撫著這城市角落的一磚一瓦。

老門東

江南四大園林之首,一部完整的太平天國史

瞻園

宏大、簡約、幽靜、喧囂、凝重......也許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彙來形容瞻園 - 這座包含了一整部太平天國史的博物館,以及南京現存最古老的明代園林。

【大明浮沉】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嘉獎功臣徐達,將這座宅子贈予他作為私宅。徐達不受,朱元璋特命能工巧匠為他建設宅院,後幾經擴建,逐步成為名震一時的深宅大院。那些年,大明的輝煌落在徐家十八代宗族之上,光耀無可復加。那些雕花的窗欞,幽深的院落和倚靠在灰牆紅瓦上的參天大樹,仿佛被一根絲線緊緊地捆綁在朝代的興衰之上。

【重生與消亡】

大明衰落後,徐府一度衰落。後來,大清的肥沃土壤重新滋養了這一方土地。乾隆帝五下江南,兩次來此題匾賜書。乾隆登臨園中亭榭樓閣,滿眼都是歐陽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壯闊,遂題詞賜「瞻園」之名。

然而大清也很快經歷了風雲變幻。19世紀30年代,內憂外患的中國催生了太平天國這個傳奇的名字,瞻園似乎重複了它最初的命運,被洪秀全當作賞賜送給了東王楊秀清,成為東王府。然而這一次,歷史的車輪沒能穩穩地載著這座命途多舛的宅院行走很遠。太平天國很快陷落,瞻園也損毀於熊熊戰火之中。

瞻園

【反思總結】

關於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歷史上始終眾說紛紜,甚至連其功過得失的輕重都無法概論。然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太平天國是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的產物,它的初衷定是好的,也確實推動了洋務運動等多重救國運動的興起。

太平天國希望建立的是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太平天國自身最大的制約,便是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的不足。這一點,從包括洪秀全在內的多個重要人物多次科舉不第即可見端倪。太平天國沒有選擇用科學、技術、文化去武裝自己,因為他們原本就是迷信的「拜上帝教」的成員。

從將南京更名天京,洪秀全稱天王等即可看出,太平天國將權力歸因於上天的賜予,而非取之於人民。東王楊秀清自稱天父化身,西王蕭朝貴自稱天兄下凡。這是典型的借宗教斂權威的行為。如今天朝的說法,便來源於太平天國。

追根溯源,太平天國內這種近乎妖魔化的宗教崇拜,多半起源於早期來自於英國等殖民國家的基督教傳教士。1832年,第一位華人傳教士梁發將基督教翻譯成通俗的中文,廣為散發,名《勸世良言》,這也是洪秀全了解基督教的早期材料。可以說,在19世紀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即使是發自於廣大農民內部的人民起義,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也完全沒有擺脫英國等殖民國家的桎梏。

【一縷炊煙】

如今,當初太平天國的織營所在地 - 甘熙宅第還默默坐落在中山南路上。園內綠樹掩映,櫻紅柳綠,已難以想見兩百年前的繁榮和屈辱。而瞻園這座跨越了幾百年歷史的園林,在經過多重修繕和擴建之後,以新面目重見天日。雖然這裡已不復當日的雲波詭譎,卻依稀能夠感受到曾經奔流在每一根精緻的瓦當、柱礎、門當和戶對上的歷史的洪流。

南京這條小路,承載著半部民國史

頤和路公館區

頤和路,一條不長的小路,隱藏在市井之中顯得默默無聞。偶爾有穿著民國服飾的美女對著鏡頭頷首扶額,眼中透出水一樣的溫柔和沉穩,連匆匆跑過的貓咪也沒有發覺。遠處,老人邁著蹣跚而穩重的步伐,消失在小巷子的另一頭,仿佛消逝在梧桐樹後面的雕花窗欞後的那些歲月的秘密。

七八十年以前,頤和路的夏天一如現在的寧靜,空氣中卻多了一絲曖昧的較勁。各方勢力之間暗流湧動所掀起的塵土,落在頤和路9265棟花園洋房和25幢宮殿式建築的屋頂,久久不願散去。20世紀30年代,頤和路是民國政府提供給政府官員和達官顯貴的高級住宅區,蔣緯國、馬歇爾、陳誠、顧祝同、湯恩伯、閻錫山、馬鴻逵、汪精衛、杭立武、鄒魯、薛嶽、胡璉、周至柔、鈕永建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也因此吸引了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印度、菲律賓等國在此建立使館區。這些建築或豪華,或簡約,或精細,或粗獷。

平和安寧的頤和路,上個世紀曾經是雲波詭譎之地

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如今這裡居住的大多是普通百姓,舊時王謝堂前的燕子,已然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那些曾經的磚、瓦、門、樓,悄悄記錄著歷史的變遷。

頤和路使領館區以寧海路環島為中心,放射寧海路、頤和路、牯嶺路、莫幹路、江蘇路、北京西路、琅琊路等。在這些縱橫交錯的小路上,形形色色的花園洋房和民居建築穿越半個多世紀的風塵,在這裡默默矗立著,不動聲色地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頤和路8號這座黃色的兩層小樓,白色的廊柱,翹腳的屋簷,精巧而別致。這裡曾是李宗仁送給山西王閻錫山的短暫住所,如今已經成為南京軍區老幹部活動中心。院子裡一株雪松冠蓋如傘,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移步近旁,頤和路6號這棟樸實無華的建築是蔣介石首席秘書陳布雷的舊居。他生活簡樸,反對鋪張,因而這棟建築也顯得簡單樸素,不顯山不露水,仿佛是對頤和路38號這棟鋼筋混凝土的前衛建築的諷刺。它的主人,是著名漢奸褚民誼,抗戰後被判處死刑。1940年,褚民誼將這棟公館送給了當時的汪偽主席,大受喜愛。然而缺乏光彩的光鮮,換來的終究是南柯一夢。

午後的陽光灑下來,落在江蘇路33號這棟不對稱的折衷主義風格建築上,卻也顯得熠熠生輝,它是抗戰勝利後的重慶市市長張篤倫先生的舊居。這位自幼入塾,經歷了辛亥革命、抗清和抗戰洗禮的傳奇人物,為這棟灰瓦黃磚的兩層建築賦予了獨特的內涵。

寧海路5號,是美國特使馬歇爾的公館。日軍佔領南京後,這裡是南京安全區國際總部,以拉貝(《拉貝日記》作者)為代表的國際友人曾經給予很多中國難民以庇護。在這裡,歷史的滄桑手掌溫柔地撫過歲月的額頭,仿佛午後和煦的陽光,給人以長久的溫暖。

而如今,昔日的繁華久已煙消雲散。頤和路的建築僅有225棟留存。然而僅是這225棟民國建築,已經足以讓頤和路成為全國最大的民國建築聚集地,超過天津的五大道和青島的八大關。不同於其他民國建築群的是,頤和路的建築沒有過度的西式風格,很多都具有中西結合的建築特色,甚至顯的較為樸素。繁華散盡,一切歸於塵土,只有高聳的洋槐和榆樹將斑駁的陽光灑在青磚黃瓦上,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在那段看不見起點和盡頭的歷史上,中國的命運仿佛被一根細線牽引著,而線的一頭就系在頤和路上。

一陣風吹過,吹散了沉積在頤和路上的梧桐絮。歷史的煙雲歸於平靜,剩下的只有歲月的溫柔和繾綣。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踏上這段小路,聆聽歲月沉穩的聲音和厚重的故事。

南京總統府:一部中國建築和命運的沉浮史

南京總統府

1935年,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正在建造的國民政府辦公大樓前手植兩株雪松,與他姓名中的林字不謀而合,而這種中央凸起的五層建築,外觀上又像極了森字。林森先生不爭名,不奪利,這使他成為了在任世界最長的國民政府主席。不過,也有人將這份「好運氣」歸因於這兩棵樹和它們面前的這棟建築的美好寓意的護佑。

建築是沒有生命的,它們的興衰榮辱往往與它所牽絆的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瞻園在明清兩代的起起落落。然而,總會有人把個人或群體的命運和期許寄托在建築上,仿佛那紅磚綠瓦是能夠賦予天命的遺存。

明初,太祖朱元璋為了冰釋仇恨,將這所園子賜給了敵人的兒子。然而冰凍三尺,豈能隨意消融?猜疑始終存在,最終這所園子的主人未能居住太久,便被發配至高麗(今朝鮮半島)。之後,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受贈此宅,這裡更名為漢王府。然而它的主人再次叛變,這裡也成為了明代君王的忌諱之地。

然而,回望歷史,這個時候的德侯府和漢王府,竟是這所宅院輝煌的履歷中最為黯淡的一頁。

大明衰落後,原本的忌諱也隨著大清的滾滾潮水逐漸消逝。這裡先後成為了兩江總督府、江南織造署府等。隨著大清的衰落,第一次全面的抗清運動 - 太平天國走進了歷史的舞臺。「天王」洪秀全也看中了這塊風水,準備將其建造為冠絕古今的「天王府」,並且不惜盡用人力,甚至從外省抽調勞工參與建造。在天王府中,立著一塊匾額,上書「天朝上國」,不過天字上面的一橫更長,暗示普天之下,天王最大。國中缺少一點,象徵王在國在。最終,沒能等到這所古今第一王府建成,洪秀全就已被清軍團團包圍。在最後的時刻,洪秀全拒絕了出逃南京,仿佛這個具有魔力的深宅大院能夠給予他特殊的庇護。然而現實總是由人來書寫的。缺少了一點的國,似乎解釋為王困國中更為合理。

大清滅亡後,這裡又成為了民國總統府,孫中山、袁世凱、汪精衛和蔣介石等相繼在此辦公。20世紀初那一段雲波詭譎的歷史畫卷在這裡鋪開,無數波瀾壯闊的故事在這裡上演。總統府靜默無言,只是默默注視著這一切,等待時間在自己身上刻下無聲的痕跡。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佔總統府,南京解放。當時正值凌晨,攻佔總統府的第二野戰軍匆忙投入下一個戰疫。隨後,第三野戰軍到達總統府,圍繞在這裡的媒體記者提議,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能沒有圖片記錄。於是第三野戰軍登上門樓,插上五星紅旗,於是便有了留存於課本上的那張著名的照片。這一刻,歷史竟奇異地再次上演,建築再一次成為了人類情感和精神的寄託。

2000年開始,總統府國民政府辦公樓前的左側雪松出現枯萎,經多方緊急搶救無效後,於2005年確認枯死,現已伐除,僅剩樹樁站立在草地上。諾大的草坪,突然顯得有些空闊,仿佛一個什麼巨大的舞臺上突然落下帷幕,散了燈光。曾經,這裡人流熙熙攘攘,來來去去,無數人在它面前歡欣、哭泣、鼓舞、沉淪。如今,這裡成為了中國近代史博物館,千塵散盡,浮華洗淨,一切似乎沉靜下來,只剩隱約可聞的風聲從頭頂掠過。

這座明太祖朱元璋題記的樓,始建於2001

閱江樓

沒做過功課的遊客,可能很難與這座有著朱元璋、宋濂題記的「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閱江樓與「2001年建成」聯繫在一起。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建閱江樓的初衷,始於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萬伏兵,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14年後,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最終,大學士宋濂的版本入選,成為流傳至今的三篇樓記之一。

朱元璋在寫了樓記、打了地基後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並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託夢給他,告誡他不要急於建閱江樓;二是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集中財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牆,後來連中都鳳陽的城牆也因耗費巨大而停建了。

江南四大名樓:

江西南昌 滕王閣

湖南岳陽 嶽陽樓

湖北武漢 黃鶴樓

江蘇南京 閱江樓

閱江樓風景區創下五個全國之最

1、石獅子———這是中國最大的一對雄獅,高4。8米,重約30噸,用蘇州金山石整塊雕刻而成,風格為明太祖時期,並按照盱眙縣明祖陵的守門獅子刻制。兩隻雄獅,氣勢雄渾,具有皇家氣概。

2、漢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寫的《閱江樓記》,由當代書法家抄寫,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寫的《閱江樓記》,被選入《古文觀止》。漢白玉從北京房山開採出來,高律3。1米,寬4。8米,重15噸,是全國最大的漢白玉碑刻。

3、閱江樓鼎———是全國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噸,鼎上刻篆字:「獅夢覺兮鬣張,子孫驕以炎黃,山為挺其脊梁,閱萬古之長江,江赴海而浩湯,樓排雲而慨慷,鼎永鑄茲堂堂。」這七句話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念,就是「獅子山閱江樓鼎。」

4、鄭和下西洋瓷畫———這是中國最大的瓷畫,高12.8米,寬8米。壁畫背後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5、青銅浮雕——是全國最大的青銅浮雕,高2米,寬8米,由雕塑大師吳為山作。閱江樓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朝天宮,朝拜的是「天子」還是「蒼天」?

朝天宮

石頭城東南,並不巍峨的冶山山麓上,灰瓦紅牆的朝天宮靜靜矗立著,毫不起眼。這裡是如今南京市博物館的所在地,」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的楹聯昭示著它文廟屬性的身份。

但實際上,這裡直到宋朝才出現了學術的雛形 - 宣王廟,不久改名天慶觀。蘇軾來此遊後揮毫留下一首七律:「春風吹動北風微,歸雁亭邊送雁歸。蜀客南遊家最遠,吳山寒盡雪先稀。扁舟去後花絮亂,五馬歸來賓從非。惟有道人應不忘,抱琴無語立斜暉。」王安石、陸遊等人也都曾遊歷此處。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戰敗被俘,在押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曾夜宿於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詩句。

在那之前,這裡曾是東晉的冶煉廠。著名的丞相王導(即王羲之伯父)將冶山改為自己的私人別墅,後重病,因風水先生所言冶煉的」金「與之相剋,故將冶煉坊搬遷至清涼山、石頭城一帶,使得如今的冶山意外成為了環境優美的風景勝地。青山有幸埋忠骨,戰死的東晉名將卞壺父子便長眠於此,為朝天宮增添了一筆傳奇色彩。

東晉衰落後,朝天宮在南北朝時期成為了中國南方最早的科研機構總明觀的所在地,分設文、史、儒、道、陰陽五門學科。後來分設文、史、儒、陰陽逐漸失傳,只剩道教在冶山繁盛起來。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重建並命名朝天宮。功能上,朝天宮是覲見朝廷,拜見天子前練習禮儀的學習場所。由此可見,朝天宮的「天」,官方解釋更偏向於天子。可見當時天子擁有怎樣的絕對權威。

可惜繁華總會落幕。明朝末年,朝天宮部分建築毀於戰火。朝天宮陷入了短暫的沉寂。

清朝時期,朝天宮成為了道觀。康熙帝南巡時,曾在此寫下」欣然有得「的匾額。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登臨遊覽朝天宮。如今,朝天宮內還有一座同時記錄了五首乾隆帝題詩的石碑,極其珍貴。

和大報恩寺琉璃塔一樣,朝天宮也一度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不過,朝天宮頑強地存活了下來。1978年,南京博物館在此掛牌,朝天宮的歷史經歷了厚重的變遷和積澱,凝聚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展品上,等待著來到此處的你去發現。

日落殘陽,它不是故事的結局

玄武湖

雞鳴寺以北,背靠明城牆,端坐著一汪碧水,與秦淮和長江遙遙相望。這便是被譽為「金陵明珠」的玄武湖公園,古名桑泊、後湖,是國家4A級景區,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之一。

玄武湖的東部湖面上睡滿了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每逢落日降臨,城市的喧囂漸歸於沉寂,落日的餘暉穿行在荷葉上,荷葉間,以及荷葉上棲息的圓滾滾的露水中,漫射出五彩斑斕的、無法用言語讚美的色彩。此時,三三兩兩的攝影師早已等候在湖邊,架起長槍短炮,等待那一抹黃色轉為赤紅;帶著萌娃的老小孩靜立在湖邊,眼神落在孩子那充滿活力的,肉嘟嘟的胳膊和臉蛋上,充滿溫柔和歲月的繾綣;穿著寬鬆的袍子的僧侶沿著河堤向前,腳步輕盈而充滿悲憫和堅毅,偶爾抬起頭,眼神穿過諾那塔尖上停歇的金光,那光仿佛蘊含著人生的無窮哲理。

傍晚,漫步在玄武湖公園內,你還可能看見另一幅有趣的場景:掛滿了五色彩紙的繩子系滿了環抱著的幾棵樹,像極了藏區佛教中飄揚的經幡。那是給孩子或孫子孫女徵婚的長輩。那爬滿了文字和圖片的彩紙上下飛舞,仿佛在急促地訴說著長輩們的期望之殷切,和愛之厚重。如今,相親這種擇偶的形式在年輕人中逐漸散去,慢慢蛻變成一個傳統文化的符號。

除了步行環繞玄武湖,或沿湖心島穿行在觴觴湖水之間,你還可以登上明城牆,用俯視的視角注視這座六朝古都,抑或登上古閱武臺,想像東晉水兵操練時的壯觀場景。玄武湖在六朝時又叫練湖,便是緣自於古代被用於檢閱水兵操練的用途之意。

在玄武湖正南方的城牆上,有一座頗為別致的樓梯,仰頭遠觀,上面隱隱現出一個小小的空間。在這裡,除了能夠登上城牆外,還可以免費參觀一個小巧精緻的博物館,陳列了一些金陵出土的舊物。在如此地方參觀博物館,頗有恍如隔世之感。

舊土新景:南京新地標

南京眼步行橋

鉛華褪盡,南京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新的花朵。

橫跨南京長江夾江的南京眼,是長江上首座觀光步行橋。羽翼般斜拉的鋼索振翅向上,就像豎琴的琴弦,行人穿行其間猶如琴弦上跳躍的音符,一經落成便成為南京的新地標。夕陽下的南京眼更是美的一塌糊塗。由藍變黃,轉而成淡淡的粉色,然後紅的發紫,每一幀都是視覺的享受。

南京眼以及附近的雙子塔、保利大劇院都是為了南京青奧會臨時建造的。最初投標的時候採用的是單拱設計,後來因為建造難度和投入太大,改成了雙拱結構。

整個步行橋為全天免費開放。作為長江上的首個觀光步行橋,車輛是不能過橋的,整個橋上只有散步閒談的遊人。因為附近沒有地鐵,公交不太方便,打車是最好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南京眼步行橋的亮燈時間是6點到10點,太晚了就熄燈了。而且旁邊可以看話劇,雖然是個人造的景點,但是當晚上來到這裡的時候,真的有被這裡的燈光驚豔到。

南京眼不但設計很新穎,起名也很有心意。在晴天的黃昏來到橋下,日落的霞輝映射在橋架中央,仿佛真的有兩隻眼睛在炯炯注視著金陵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候,南京河西青奧雙塔、南京眼步行橋華燈璀璨,精彩的燈光秀美侖美奐,成為市民和遊客觀光遊覽的新美景。

如今,南京眼儼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南京眼號稱南京的外灘,是一個適合發呆,閒坐,放空自己的地方。那些煙雲、那些傷痛,在溫柔如水的燈光中逐漸平息下來。

南京博物院:故事的結局,在這裡你都能找到

南京博物院

金陵的故事,在這裡你都能找到對應的痕跡。

金陵六朝古都的豐厚歷史孕育了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文物。南京博物院也因此成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簡稱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現為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32768件(套),珍貴文物371032件(套),珍貴文物數量居中國第二,僅次於故宮博物院。

大報恩寺塔的殘件

注視著,注視著,那跨越600年的槳聲燈影仍在,那些繁華與喧囂仍在,而這故事裹挾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永不停息。

相關焦點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實際上有多髒?
    讀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心情一下鬆了下來。柔美寧謐,仿佛能聽到船呀吱呀吱的聲響。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寫於1923年。不過,這一面實在與槳聲燈影裡的景致相差太遠,可能會聞到別樣風「味兒」。列位盡知,南京在1927年4月,被國民政府正式定為首都。作為首善之區,國民政府對它清理整治,這要緊的第一件事,就是衛生。
  • 南京鼓樓開啟「閱讀之夜」活動 引領書香新消費潮流
    南京城市螢火蟲換書大會引來眾多遊人圍觀馬曉波攝人民網南京6月6日電 (馬曉波)樂購文創集市、欣賞音樂詩會、聆聽名家講壇……6日晚,南京市鼓樓區「書香新消費·創新在鼓樓」——「槳聲燈影閱讀之夜」主題客廳專場活動在「水木秦淮」街區拉開大幕。
  • 南京夫子廟步行街獲評首批全國示範步行街
    當日下午,秦淮區舉行「風雅秦淮水岸行」活動,賓客盈門、高朋滿座。來自商務部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200位代表,實地感受夫子廟步行街的獨特魅力。「一步千年 廟市景」「秦淮小食 煙火味」「槳聲燈影 文都行」3個篇章讓人流連忘返。夫子廟步行街以「挖掘故事線,設計旅遊線,打造產品線,推出消費線」為核心路徑,從供給側發力,推動消費升級。
  • 早年是孫權兵營,王羲之在此成為東床快婿,秦淮八豔李香君的故居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立馬成為南京城最受追捧的景點,沒有之一; 秦淮河上,往來交織的燈影槳聲,誘惑著各色人等在此拍照留念; 十裡秦淮的豔名遠播,逗引遊人前往秦淮河南岸,探究當年風景;
  • 夫子廟最貴的「秦淮小吃」,本地人去的不多,卻深受外地人喜愛?
    大家好我是吹夢,說起南京,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夫子廟,畢竟夫子廟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有一種不去夫子廟,就好像沒有到過南京一樣。但是,夫子廟真的可以說是秦淮風光帶的精華。1985年,南京市市政府斥資修復夫子廟,完善夫子廟古建築群,並將許多商店、餐館、小吃店門面等都改造成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可以說夫子廟重現了明清時期的百姓生活,今天我們不提夫子廟的風景,只談夫子廟的「秦淮小吃」,畢竟無論去哪裡旅遊,只有先吃飽,才有力氣去壓馬路!
  • 這裡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也是眾多遊客來南京的必玩之處!
    唐朝杜牧寫的《泊秦淮》相信大家都學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真的到了秦淮河才能感受到那種氣氛,秦淮河的中心地帶就在夫子廟的對面,那也是一條商業街,秦淮河風光帶來南京必打卡之地。水中遊船穿梭,岸邊店鋪林立。
  • ...咖薈秦淮」名人尋蹤|唐寅:從秦淮河畔「唐解元」走向「桃花仙人」
    揚子晚報訊(實習生 陳星宇 記者 張可)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讓南京有條件打造出全國「唯一」城市標識,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給了南京城無限的文學可能。「槳聲燈影裡的大咖故事薈」第二季活動,來自各界的大咖嘉賓將共同走讀秦淮河畔的文脈典故,與歷代知名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南京|我在秦淮河夫子廟等你
    秦淮河分為內河和外河,內河流經南京城區,是南京城內的第一大河,也是十裡秦淮最繁華之地,更因孕育了古金陵多姿多彩的燦爛文化,被稱為「南京母親河」。秦淮河自古便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的旅遊勝地。六朝金粉,槳聲燈影,勾起了多少陳年舊夢。
  • 秦淮河賦予了南京無盡的「煙水氣」
    入冬後,南京顏值達到巔峰歷經十朝都會、六朝文化的母親河:秦淮河則賦予了南京無盡的"煙水氣"何為煙水氣?泛指:淡泊、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對把口頭禪:"多大si~"掛在嘴邊的「藍鯨人」來說是樸實無華、卻活色生香的一日三餐是金陵王氣,幻化槳聲燈影的秦淮夜色
  • 「藝術後花園」變身市民夜遊園:創新模式激活南京夜市經濟
    袁冶 攝中新網南京6月7日電(記者 申冉)秦淮河上畫船裡,南京白局藝人演繹著傳統曲藝的歌聲繚繚;秦淮河畔書攤、花攤、古玩攤邊,吆喝聲吸引著民眾駐足細品……伴隨著夜市在城中「復活」,創新模式的「賦能」讓南京夜經濟有了別樣風景。各類網紅商品亮麗現身,吸引了市民駐足嘗試。
  • 童年的故鄉,水的風韻、槳聲燈影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趕上大澇之年,內澇外患,由於地勢低洼,故鄉的土地,簡直就成了汪洋一片。漢江水陡漲,洶湧而來,故鄉也成了分蓄洪區。莊稼被淹,房屋倒塌,大水把村子圍成了孤島,大疫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故鄉人在治水中也有了水的性格,他們照顧大家,舍小家,與水抗爭,不屈不饒,可歌可泣。碰上澇年,往往是靠糠菜紅薯充飢,螺螄河蚌果腹。
  • 園博村·桃李春風南京華採天地城市展廳正式開放
    槳聲燈影秦淮月,虎踞龍蟠金陵城。6月20日上午,南京河西華採天地熱鬧非凡,園博村·桃李春風南京華採天地城市展廳正式開放。江蘇萬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健出席活動。68平方公裡的大美湖山,集聚「三山、五湖、兩泉、一河」,華東最大的丘陵地帶等自然資源,以及2021年4月世界園藝博覽會即將開園,總投資300億元,打造長三角版「長隆」的萬有國家旅遊度假區、還有國家體育總局首批試點的中國版「皇后鎮」——銅山體育特色小鎮正在建設中。與世園會融為一體的園博村·桃李春風,由萬博集團、中核華興和藍城東方強強聯合,傾力打造的中式度假文旅康養小鎮項目。
  • 南京是個讓我嚮往的地方
    南京是個讓我嚮往的地方,南京的歷史很悠久,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十個朝代在此建都,註定了南京相比其他地方不一樣。朝代更替,世事滄桑,不僅是留下了文字的記載,在南京,處處都能感受到歷史的脈搏和氣息。
  • 【夜讀】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於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裡,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橋外,本來還有一座復成橋,是船夫口中的我們的遊蹤盡處,或也是秦淮河繁華的盡處了。我的腳曾踏過復成橋的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秦淮夜畫」再現《南都繁會圖》畫卷
    為持續開發秦淮河旅遊線路,挖掘西五華裡文化內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同時加大夜經濟運營模式探索和拉動經濟增長,提升南京城市形象,南京旅遊集團所屬南紡股份去年成功收購秦淮風光公司控股權以來,與秦淮區文旅集團共同在營銷創新、市場開拓、品牌輸出方面尋求突破,與國內一流光科技企業、中國夜景旅遊行業轉型先導者良業科技集團聯手打造了本次秦淮河西五華裡水上遊船觀光遊項目。
  • 在濟南,人均60可一次性吃遍南京幾十種美食,盤點萬象城火爆餐廳
    (蘭州拉麵不算),對南京這座城,很多人都懷有特殊的美好情感,中意軒也不例外。「槳聲燈影,憶東吳淮水,六朝金粉」「南京」,對中意軒而言是有個情感溫度的名詞。許多年前,一個好友去南京打拼,後來我跑去看他,到南京的那夜下著小雨,我們坐在秦淮河畔喝著咖啡,聽著雨落在秦淮河裡的聲音,看著河上來來往往熱鬧精彩的花船,訴說著各自的心事。
  • 尋找歷史的積澱,浸潤六朝的煙水氣,帶你探尋不一樣的南京
    南京城牆又稱為南京明城牆,當時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郭四重。現在通稱的「南京城牆」一般特指其中的內城城牆。內城城牆東傍鐘山,西據石頭、南憑秦淮,北控後湖,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代城牆,其規模在當時全國城池中首屈一指。明都城由宮城、皇城、都城(京城)、外廓城四層牆垣由內而外迭套組成。
  • YANG設計|歷時7年,最值得期待的凱賓斯基酒店終於開業
    ▲南京凱賓斯基酒店-大堂以代表著宮城建築及國家禮儀最高規格的皇宮正殿為設計靈感,大堂空間用現代手法塑造堂皇氣象,凸顯尊貴的迎賓禮節。▲南京凱賓斯基酒店-大堂總臺大型屏風藝術裝置,以雙層金屬重疊方式勾勒出宮殿的層樓疊榭,將賓客瞬間引入歷史幻境,又解決了「大堂東西朝嚮導致日間光照強烈直射空間」的問題。
  • 「瀟湘「鎮」美——2020年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鎮」「愛情小鎮」水口...
    「愛情小鎮」水口鎮:槳聲燈影裡 柔情化不開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柳英 通訊員 尹天虎在湖南的最南方,瀟水源頭,瑤山腹地,靜臥著一座「愛情小鎮」。2015年,湖南涔天河水庫擴建,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全鎮移民搬遷,在依山傍水之地重建家園。該鎮依託瑤族文化、愛情文化發展文旅產業,今年7月,被評為我省第二批特色文旅小鎮之一。9月24日下午,記者從涔天河乘船,漂流一個多小時,前往水口鎮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