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著名中醫史學家,被譽為「中國中醫史文物收藏第一人」的張雅宗先生近日在京仙逝,享年72歲,追悼會於12月15日在八寶山舉行。張雅宗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推廣,致力於中醫史學研究及相關文物收藏,一生中為搶救國寶級中醫文物殫精竭慮,宵旰憂勤,成績斐然。他的離去,是我國中醫史研究領域的重大損失,令中醫史文物收藏事業失去了引領方向的舵手。
張雅宗是河北武清縣人,筆名宗時,出身於收藏世家,耳讀目染,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從事收藏事業,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原《收藏家》雜誌社編輯、記者,曾任北京東方收藏家協會文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民主建國會機關幹部。
數十年來,張雅宗著作等身,其專著《貨幣保值與珍寶鑑藏》、《中國文房四寶》、《中國古玩精品》等;與他人合著《民間收藏指南》、《個人貨幣增值導向》、《中國古玩辨偽全書》等,字字璣珠,深邃博大,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普遍性,是專業領域的指南針,在業內外擁有極高的聲譽。
張雅宗早年在文房四寶收藏方面頗具建樹,藏有宋代北鬥七星硯、國寶明代故宮鎮庫墨錠等珍貴文物,經常帶領圈內專家和收藏愛好者們舉行各種雅集活動,傳播文化。20世紀八十年代初,張雅宗有感於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無與倫比的獨特地位,開始潛心深研中醫史,並明確了中醫文物的收藏方向,搶救性收藏了先秦青銅扁鵲針、先秦玉制手術刀、雍正母本針灸明堂圖、唐代邢窯藥研缽等珍貴文物。此外,張雅宗在中國古代佛教文物、古代玉器藝術品收藏方面,以及書畫鑑定、書法藝術方面也頗有造詣,是業內權威專家,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粉絲。
幾十年來,張雅宗的中醫史文物研究和收藏工作,得到了中醫領域眾多權威專家的認可和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士程莘農、中國中醫史奠基人李經緯、世界針灸聯合會終身主席王雪苔、科技部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賈謙、中醫耳鼻喉方面著名專家耿鑑庭等等,數十位中醫界的前輩大師,都曾給與張雅宗幫助和勉勵,並對他收藏的文物給與了極高評價。
世界針灸聯合會的終身主席王雪苔將張雅宗收藏的先秦青銅扁鵲針命名為「中華第一針」。這枚針上部有一個扁的喜鵲,惟妙惟肖,針的器型較為粗壯,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造、品相最完好的扁鵲針,也是全國首次被發掘的與扁鵲同時代、同地域,並明確飾有扁鵲圖騰的醫用針具。該針是張雅宗四十多年前從內蒙古收集到的。
張雅宗收藏的《雍正母本針灸明堂圖》是清宮太醫院雍正八年的手書覲呈本,撰有給雍正皇帝覆旨的奏文,並加蓋清宮太醫院印、清宮廣儲司印以及一枚王爺印章。該套掛圖保存較為完好,經過世界針灸聯合會主席王雪苔(時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古籍善本部總經理拓曉堂及相關各領域專家幾經驗證,並經過兩次國家級專業學術研討會,最終證實其為當今世界範圍內年代最久,品級最高的針灸明堂圖實物。
張雅宗收藏的珍貴中醫史文物可謂瀚若星辰,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唐代邢窯白釉醬斑藥研缽」經眾多權威專家論證,確認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瓷質藥研缽,是早期中醫發展史中,研磨類文物實物當中難得一見的實物。「先秦骨柄青銅刀」從外觀上看,已經和現代手術刀的外形相差無幾,對於中醫史研究來說,也是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珍貴文物。王雪苔老先生初見此刀的時候很興奮,據王老考證,這把青銅骨柄手術刀的現世,至少可以把中國的外科手術史再向前推進500到700年。
張雅宗的一生,遜志好學,風儀偉長,孜孜求索,杜絕名利,堪為當今學者之典範。常與他接觸的人,都感覺到他身上洋溢著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又閃耀著學者型收藏家的理性光芒,不慕榮華,甘居清流。作為一位充滿文化責任感和理想主義情懷的收藏家,張雅宗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中醫史文物研究和收藏事業。他生前曾經多次談到:「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責任感,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中華文脈的傳承,要做一些真實的、實際的工作才行。」對於時下常見的文物藝術品交易行為,他認為,一位真正的收藏家,是不能鑽到錢眼兒裡去的,不能讓經濟行為駕馭收藏行為,所以,他珍藏的珍貴中醫史文物,從未出手,一直到他駕鶴西歸,仍然成體系地完整保存下來。
如此眾多的珍貴文物,應該如何才能最大化地體現它們的價值?多年來,張雅宗一直在為建議一座真正的中醫史博物館而奔走,他畢生的夙願就是,把自己收藏的這些文物陳列在這座博物館中,向世界展示中醫的博大精深和深刻文化內涵,展示中醫數千年來發展歷程的真實史實。遺憾的是,這個願望直到今天也沒有實現。
張雅宗的一生,是為中醫史事業嘔心瀝血的一生,是為搶救國寶級中醫文物思深憂遠奮鬥不止的一生,他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張雅宗仙逝之後,他的後人真誠希望,父輩的研究成果能夠被更多的人所認知,父輩的窮畢生心力建立的中醫史文物收藏體系,最終能夠建成一所中醫史博物館,在中華文明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傳承流轉,永放光芒。
編輯:賀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