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父母的錯誤在於,讓孩子做大人!不讓他當孩子

2020-12-21 仲夏育兒冊

我朋友最近向我訴說了她的一些煩惱。孩子今年6歲了,總是做一些無釐頭的事情,讓她很煩惱。她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做那麼傻的事情,希望孩子能夠分得清輕重緩急,知道什麼事情是該做什麼事情是不該做的。

為了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經過,我詢問了她孩子都做了什麼事情,讓她覺得這麼無釐頭,這麼厭煩。她說:「孩子經常會對著水瓶說話,然後叫我去聽,說裡面有精靈會說話,還有就是玩具掉了一些零件也會跑過來跟我說等等。生活中的各種毫無意義的小事都會跟我說,我工作每天已經很忙,回家還要被他幼稚的事情打擾著,他就不能像個大人一樣,不要總是做這麼幼稚的事情嗎?我家孩子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呀,六歲的人了都分不清現實和童話嗎?」

聽到我朋友這些話,我替孩子感到難過,因為孩子在給媽媽分享生活,在做孩子的年齡做孩子做的事情,媽媽卻覺得很幼稚,不想聽。除此以外,我很疑惑,孩子之所以會稱為孩子,不正是因為他們有著大人沒有的純真嗎?

也正因為我朋友跟我說的話,提醒了我,現在孩子們很多都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的時光。好像每個孩子都被迫長大,變成家長眼中的乖寶寶,變得「成熟」,那些天真無邪被貼上了「頑皮、搗蛋」的標籤。這樣的童年真的會讓孩子快樂嗎?孩子真的應該像大人一樣生活,度過自己的童年嗎?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往往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以自己的角度去解讀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變成大人。殊不知我們正在扼殺孩子的純真,讓孩子變得不可愛,讓孩子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01. 如果我們細想就會清楚為什麼會「煩」孩子?以成人的行為標準,要求孩子

前面我提到我朋友的煩惱,其實就是在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在我朋友眼見生活中的小事根本沒有必要在意,可孩子總是用這些小事煩她,在我朋友覺得很煩的時候,她忘記她孩子才六歲,而自己已經30歲了。試想曾經她自己也經歷過六歲的年紀,也會有這些行為。六歲孩子的世界裡,跟媽媽說的已經是很大的事情了,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經歷,他們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更大的事情。

02. 沒有童真的孩子,長大會怎麼樣

現在很多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願意和他們說話,不願意和他們待在一起。也因為這樣給孩子貼上叛逆,不愛父母的標籤,習慣性把所有的過錯推給孩子。孩子會出現這些情況絕非一朝一夕形成,家長們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小時候覺得自己孩子總是給自己說奇奇怪怪的事情,就會覺得很煩,或是敷衍了事。

其實許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潛意識做出了選擇,選擇那個安靜不打擾你的小孩。小時候我們不想聽孩子在身邊嘰嘰喳喳,長大了我們和孩子也越走越遠,這個時候又怎麼能怪孩子不再與對我們敞開心扉呢?

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回憶一下曾經的童年,或多或少會有些遺憾。那時候父母總是忙著自己的事情,家裡的小孩也很多。關於育兒知識又有多少父母知道呢?那是候的父母覺得能養活孩子就足夠了,基本顧不上我們的童年是否快樂。

如今,我們成了孩子的父母,既然有足夠的條件讓我們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為什麼還要隨波逐流讓孩子充滿成人的氣息,讓他們用不適合的身份度過呢?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還自己一個童年。

03.學會下面這幾種做法,孩子的童年是完美的

1. 做孩子的傾聽者

當孩子和我們說自己世界的事情時,儘量放下手機放下手上的工作,用心去聆聽孩子說的話。多一點耐心,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是非常可愛的。讓孩子看到家長的用心感受到被關心。其實在聆聽孩子的時候,也是在放心自己,成人的世界裡需要孩子的純真去淨化。

2. 尊重孩子的童真

孩子的世界簡單到沒有任何的雜質,我無意間看到一個視頻跟我朋友遇到的情況差不多,視頻中的小孩對著水瓶說:媽媽,我愛你然後孩子迅速蓋上蓋子,拿著水瓶找去給媽媽聽,他以為只要對著水瓶說話蓋上,那些話就不會溜走。其實這個時候媽媽可以配合孩子,沒有必要去告訴孩子真相。畢竟很多時候長大了就會明白,但是至少此時孩子是非常快樂的就可以了,關於童真,爸爸媽媽真的沒有必要去較真。

3.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國外的兒童教育,會發現國外的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他們幸福度也是非常高的。為什麼呢?那就是玩,家長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信任孩子,讓孩子去自由地玩耍,而且要做到玩什麼?怎麼玩?都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老師和成人去安排。

現在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就應該學習,玩耍已經不是他們該做的事情了。其實玩耍跟學習真的矛盾嗎?我覺得,他們並不矛盾,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發揮自己的天性去玩,那是他們用孩子的方式去感知和探索這個世界,去收穫各種驚奇和好奇。

作家餘華曾經說過:「故鄉還可以回去,但童年終究是回不去了。」,每個人的童年只有那麼十幾年,而孩子做大人卻有幾十年。短暫可以做孩子的時間如果得不到保護,我相信他以後的人生也是充滿遺憾的。所以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小大人,讓孩子做孩子,用最純真的態度感受世界的美好。

相關焦點

  • 把孩子當成大人看,尊重孩子的選擇,成就自信而篤行的孩子
    理由一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界限 有一句古言叫童言無忌,就是說小孩子說話就是這樣,不必太過在意。其實這種說法在現在的育兒觀念中是錯誤的,大人把孩子當成孩子看,覺得孩子做什麼都是合理的,不必太過苛責,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 孩子做錯事還在抵賴?父母應讓孩子正確認識錯誤,勇於承擔後果
    在孩子的認知階段裡留下了這樣印象,這種壞的印象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性格,當面對暴力行為時,往往是屬弱勢一方的,他們不敢反抗,因為他們害怕反抗所帶來的後果,這就形成了他們軟弱的性格。孩子會怨恨父母因為孩子的一個小錯誤去打他,罵他,甚至是在他堅持不承認錯誤的情況下,打到孩子承認為之。
  • 成人像個小孩子,反而把孩子逼成大人?親子間錯誤打壓,你家有沒
    在接觸的過程當中,我們才知道,他的父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非常不好的思想,這些思想與他在學校的思想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但他與他的父母說起關於學校的思想的時候,他的父母就會指責他,說他太過於相信別人的話,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他應該聽從自己父母的話,導致了孩子認知上的混亂。
  • 孩子說謊怎麼辦?大人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成為一個不說謊的人
    在很多時候如果你的孩子說謊話,那麼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時候你不能直接去批評他,不過你仍舊要教會他作一個不會說謊的好孩子,而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找對一些方法了。怎樣讓孩子成為一個不說謊的好孩子呢?小芳有一次在家裡做家務的時候,不小心把魚缸旁邊的花瓶打碎了,不過小芳的媽媽是非常兇的那種,小芳害怕媽媽回來過後會責怪自己,所以說就想了一個辦法,就說是風把花瓶吹倒的。
  • 幾個步驟,輕鬆讓孩子的錯誤變成與大人合作的機會
    教育是家長和孩子合作的過程,讓錯誤變成雙方培養默契的時機無錯誤不成長,每個人都會犯錯,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只有通過錯誤他們才能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對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錯誤時,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糾正,至於如何糾正,那就要根據大人自己的脾氣秉性了,有人擅長講道理,有人擅長發脾氣,還有的人擅長使用暴力的手段來讓孩子改正。但其實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犯錯用對了方式,其實是有可能變成一次能夠和家長合作的機會。
  • 孩子總是逃避責任,父母秉持「非暴力溝通」,才能讓孩子認識錯誤
    兩個錯誤合在一起,把媽媽氣得夠嗆,狠狠揍了他一頓。最後媽媽問:「知錯了嗎?為什麼要撒謊?」喬喬梗著脖子大喊:「告不告訴你,我都會挨打!乾脆別告訴你!」聽到這句話,媽媽更是氣得滿臉通紅。喬喬撒謊的確不對,可是承認了錯誤可能會被媽媽打也是事實。人都是趨吉避兇的生物,如果總是被暴力對待,也難怪孩子會用撒謊的形式來逃避了。那麼孩子做錯事不承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聽我們大人的話,就一定沒有錯!」「你為什麼這麼笨?你怎麼作業還沒有做好?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
  • 孩子賴床不起,父母喋喋不休,了解原因掌握方法,孩子再也不賴床
    可能現實生活中好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智慧和勇氣與孩子們鬥爭,想方設法的哄他起床,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孩子不起床的原因,此外,還要學會叫孩子起床的小方法,避免用錯誤的方式叫孩子們學習,這樣孩子們更容易起床。
  • 孩子畫了一隻「蟒蛇」,大人認為是「帽子」,究竟是誰不理解誰?
    孩子不愛吃蘋果,但是家長認為蘋果對身體好,畢竟「an apple a day,keep doctors away」,所以就強行讓孩子吃不愛吃的蘋果;孩子的數學不好,父母認為這會影響孩子的未來,所以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 父母吵架,最大的輸家是孩子
    他們有的人性格有缺陷,不知道怎樣和人相處;有的人缺乏安全感,處世悲觀,自卑,不自信;有的人感受不到家庭溫暖,日後對親情淡漠;有的人不再相信愛情,選擇不戀不婚…… 有人說,父母吵架是大人的事,和小孩子沒有關係。孩子還小,又聽不懂。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 孩子逆反還是父母逆反
    李子勳教授說,社會在進步,孩子同樣在進步,客觀地講,現在的孩子肯定比上一代,上幾代都要優秀,關鍵是父母一定要看到並且承認這一點。  很多父母跟孩子說話,一開口就說很長時間,非得把孩子說哭了不可。你沒有A錯還沒有B錯嗎?沒有B錯還沒有C錯嗎?總要給孩子找出個錯來。孩子跟父母辯解是沒有用的,後來好多孩子就乾脆不說話,不理父母了。
  • 幼兒教育:詞彙敏感期,孩子學大人說話是沒有禮貌嗎,父母要注意
    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中的詞彙和實際活生生的人和物還無法連在一起,他不明白詞語是人和物體的「身份符號」、特指和專屬,只要有相同的或者類似的場景、和感受那就是一樣的。詞彙敏感期的孩子,對待學習詞語運用是很認真的,他們的學習和感知能力也很強。
  • 李玫瑾:話多的孩子和話少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原因在於父母
    在一間教室裡,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孩子在興高採烈地講著一些趣事,他身邊圍繞著很多同學,嘰嘰喳喳熱鬧得很。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安靜看書的同桌,同桌沒有加入他們的對話,時不時翻頁,甚至嫌他們太吵,把耳機帶上,也把「熱鬧」隔絕在自己的世界外。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又話多,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且話少。
  • 孩子不愛說話不愛表達,父母不妨試試這些方法,讓孩子活潑開朗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家長就應當注重語言能力的發展。父母勤說話、會說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孩子語言能力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你會發現,沉默寡言型的父母,孩子通常也是不善言辭,不太會講話。養出會說話的孩子,首先,父母要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做一個有心人,和孩子聊各種各樣的話題。
  • 父母這三種錯誤行為,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不糾正孩子將更自卑
    她下課了很難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上課的時候也不敢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老師也非常著急,所以多次和她談心,但是每次她都說擔心自己做不好。顯而易見,這種情況已經對她的正常社交產生很大的影響了。其實,孩子缺乏自信,跟父母平時的一些錯誤行為是分不開的。
  • 孩子不喜歡「表達」怎麼辦?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多說話,增強自信心
    不是孩子不表達,就代表沒事兒。好多時候家長和孩子鬧矛盾,過一會看到小孩不再哭,不說話了,就認為孩子已經沒事兒了,也就不再去哄他,認為過一會事情就會過去,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雙方的問題,是其他原因,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思考,不能什麼事情都怪別人,也不能什麼事情都怪自己的孩子。往往有許多家長聽完孩子傾訴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孩子,這會對孩子心靈造成傷害,次數多了孩子會將事情憋在心裡,這時再想去了解就會比較困難。二、孩子還不是大人,有些時候需要家長來引導。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很多大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 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有原則有方法,乾脆利落的讓七寶遵循家規的第一條,很顯然對七寶來說很有用,他很認真的自己吃飯,還一邊回答媽媽的英語小測試。沒想到讓父母頭痛的孩子吃飯問題,何潔就這樣輕鬆的搞定了。李玫瑾教授說過: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 6 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 12 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有一位老教授,他的17歲兒子天天找他要東西,父親一不答應,孩子就會扒著窗戶揚言要跳樓,要去死了。
  •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源於父母的無知,父母還不警醒嗎?
    其實孩子到了青春期之所以會有叛逆行為的出現,與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錯誤的教育導致錯誤的後果,所以父母一定要開始警醒了。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瀋陽一個16歲的男孩,接連幾天在小區附近縱火,最後被警察帶走時說到自己縱火的原因,竟然是為了驗證爸爸的一句氣話。
  • 父母抱著孩子睡,累大人是小事,真正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
    上周末我跟老公去他表姐家,一進門就看見表姐夫坐在沙發上,抱著孩子睡覺,這個孩子是表姐家的二胎,剛剛兩個多月,是個可愛的女孩。我們剛剛聊了一會兒,表姐夫就喊表姐幫他抱抱孩子,說他的腰累的不行了,表姐只好過去,小心翼翼的接過孩子,孩子動了兩下就繼續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