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很疑惑,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撒謊會被打,可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逃避責任呢?明明直接告訴父母,事情可能會解決得更快,他們可偏要掩飾真相呢?這一切也許是父母一直秉持的「暴力溝通」方式造成的結果。
喬喬昨天因為撒謊被媽媽狠狠揍了一頓,因為他和同學在學校打架,老師讓請爸爸媽媽來一趟學校,他卻騙老師說爸爸媽媽都出差了。結果老師一個電話打過去,立刻就露了餡。兩個錯誤合在一起,把媽媽氣得夠嗆,狠狠揍了他一頓。最後媽媽問:「知錯了嗎?為什麼要撒謊?」喬喬梗著脖子大喊:「告不告訴你,我都會挨打!乾脆別告訴你!」聽到這句話,媽媽更是氣得滿臉通紅。
喬喬撒謊的確不對,可是承認了錯誤可能會被媽媽打也是事實。人都是趨吉避兇的生物,如果總是被暴力對待,也難怪孩子會用撒謊的形式來逃避了。那麼孩子做錯事不承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為什麼有孩子做錯事不願承認錯誤
1、害怕父母的責罰
孩子只要一犯錯,父母就是一個巴掌呼上去,結果孩子挨了打,父母生了氣,最後錯在哪裡,孩子還是不知道,只記住了自己的疼痛。因此,下一次犯了錯,他趕緊把錯誤隱藏起來,或者矢口否認,企圖不讓父母知道。而在父母眼裡這又是一條罪狀,結果又是一頓打。
2、沒有真正意識到錯誤
有的孩子因為年齡或者閱歷的關係,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也不懂自己為什麼就錯了。所以他不是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他根本不認為自己錯了,結果父母會認為他是故意裝傻,結果又是一頓教訓。
3、缺乏責任感
有的孩子則是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他們的內心沒有責任感,犯錯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是否造成了什麼後果,他們一律不關心。這種責任感缺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缺乏正確引導而形成的。
可見孩子犯錯卻不承認,看似有很多理由,背後其實都是父母錯誤引導帶來的惡果。特別是「暴力溝通」這種形式,表面有效實則給孩子帶來無法迴避的影響。
「暴力溝通」會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
1、 口服心不服
「暴力溝通」是十分不智的行為,通常來說它並不是解決問題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是父母宣洩怒火的一個渠道,甚至很多父母會一頓打之後就算了,孩子痛完也就算了,沒有真正觸及事情本身的解決。另外,很多孩子在挨打之後會出現短暫的臣服,但是他們的內心並沒有被說服,甚至充滿了不服氣,還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2、拒絕向父母敞開心扉
暴力溝通還可能使孩子對父母永遠閉上心扉,這種拒絕溝通的方式傷害了孩子的感情,因為他們無法從父母這裡得到安全感和溫暖。拒絕敞開心扉帶來的最大問題是父母錯失了和孩子溝通的機會,不能溝通,就無法得知孩子的所思所想,親子關係也就變得生硬僵化起來。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這種狀況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3、性格變得敏感自卑
孩子長期被暴力壓制,一方面會形成看父母臉色行事的習慣,一方面會變得以父母的喜好為重。他們要麼極度壓抑自己,變得唯唯諾諾,要麼變得討好父母,只要父母開心他們就滿足了。這種敏感自卑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很難改變。
那麼孩子犯了錯誤,如何才能讓他們知錯改錯,養成承擔責任的習慣呢。父母們要知道,只有「非暴力溝通」才是一個最佳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秉持「非暴力溝通」,才能讓孩子知錯改錯
1、「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是學會傾聽
傾聽也許是很多父母做得不足的地方,一方面父母都喜歡喋喋不休地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們對任何事情有自己先入為主的判斷。但是傾聽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不是事情的經歷者,甚至已經對孩子形成了誤會。因此學會傾聽,把發言者的角色交給孩子顯得很重要。
當你真心去傾聽時,孩子才願意和你溝通交流。聽聽孩子的看法更容易明白他為何這麼做,他是真的不懂還是刻意為之。明白了孩子犯錯時的心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值得一提的是,傾聽過程也有利於雙方的情緒迅速得到冷靜,一舉兩得。
2、「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是就事論事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關鍵是就事論事。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越扯越遠,越扯火氣就越大,最後怒火一瀉千裡無法控制。所以要想做到心平氣和的溝通,就事論事才是關鍵。父母不妨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這件事,這對父母在此刻應該怎麼做?孩子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需求,他的錯是如何形成的?這種抽離有利於父母把精力更為集中到事情本身。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短處,能夠改過自新,就是有福的。
3、「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給出建議
溝通的核心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清晰向孩子說明父母的要求是什麼,父母對他的建議是什麼。孩子不敢承擔責任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承擔。那麼父母就要告訴他。比如帶著他一起復盤整件事,去找出這件事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如果再遇見同樣的事情,孩子應該如何去面對。另外,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勇敢去承擔責任,責任感是一個人的寶貴品質,孩子的責任感也有助於他在下一次犯錯時能多想一想。
一句歐洲諺語說:「一個人一生不犯一些錯誤,也許就是一種錯誤。」孩子犯錯從來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是孩子不敢去面對錯誤,承認錯誤。因此父母不要只把眼光放到孩子做了什麼上,而是要走進他們的內心,鼓勵他們從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今日互動:您的孩子是否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呢?孩子犯錯時你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歡迎給大家一些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