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逃避責任,父母秉持「非暴力溝通」,才能讓孩子認識錯誤

2021-01-13 小婷育兒

有的父母很疑惑,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撒謊會被打,可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逃避責任呢?明明直接告訴父母,事情可能會解決得更快,他們可偏要掩飾真相呢?這一切也許是父母一直秉持的「暴力溝通」方式造成的結果。

喬喬昨天因為撒謊被媽媽狠狠揍了一頓,因為他和同學在學校打架,老師讓請爸爸媽媽來一趟學校,他卻騙老師說爸爸媽媽都出差了。結果老師一個電話打過去,立刻就露了餡。兩個錯誤合在一起,把媽媽氣得夠嗆,狠狠揍了他一頓。最後媽媽問:「知錯了嗎?為什麼要撒謊?」喬喬梗著脖子大喊:「告不告訴你,我都會挨打!乾脆別告訴你!」聽到這句話,媽媽更是氣得滿臉通紅。

喬喬撒謊的確不對,可是承認了錯誤可能會被媽媽打也是事實。人都是趨吉避兇的生物,如果總是被暴力對待,也難怪孩子會用撒謊的形式來逃避了。那麼孩子做錯事不承認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為什麼有孩子做錯事不願承認錯誤

1、害怕父母的責罰

孩子只要一犯錯,父母就是一個巴掌呼上去,結果孩子挨了打,父母生了氣,最後錯在哪裡,孩子還是不知道,只記住了自己的疼痛。因此,下一次犯了錯,他趕緊把錯誤隱藏起來,或者矢口否認,企圖不讓父母知道。而在父母眼裡這又是一條罪狀,結果又是一頓打。

2、沒有真正意識到錯誤

有的孩子因為年齡或者閱歷的關係,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也不懂自己為什麼就錯了。所以他不是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他根本不認為自己錯了,結果父母會認為他是故意裝傻,結果又是一頓教訓。

3、缺乏責任感

有的孩子則是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他們的內心沒有責任感,犯錯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是否造成了什麼後果,他們一律不關心。這種責任感缺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缺乏正確引導而形成的。

可見孩子犯錯卻不承認,看似有很多理由,背後其實都是父母錯誤引導帶來的惡果。特別是「暴力溝通」這種形式,表面有效實則給孩子帶來無法迴避的影響。

「暴力溝通」會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

1、 口服心不服

「暴力溝通」是十分不智的行為,通常來說它並不是解決問題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是父母宣洩怒火的一個渠道,甚至很多父母會一頓打之後就算了,孩子痛完也就算了,沒有真正觸及事情本身的解決。另外,很多孩子在挨打之後會出現短暫的臣服,但是他們的內心並沒有被說服,甚至充滿了不服氣,還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2、拒絕向父母敞開心扉

暴力溝通還可能使孩子對父母永遠閉上心扉,這種拒絕溝通的方式傷害了孩子的感情,因為他們無法從父母這裡得到安全感和溫暖。拒絕敞開心扉帶來的最大問題是父母錯失了和孩子溝通的機會,不能溝通,就無法得知孩子的所思所想,親子關係也就變得生硬僵化起來。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這種狀況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3、性格變得敏感自卑

孩子長期被暴力壓制,一方面會形成看父母臉色行事的習慣,一方面會變得以父母的喜好為重。他們要麼極度壓抑自己,變得唯唯諾諾,要麼變得討好父母,只要父母開心他們就滿足了。這種敏感自卑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很難改變。

那麼孩子犯了錯誤,如何才能讓他們知錯改錯,養成承擔責任的習慣呢。父母們要知道,只有「非暴力溝通」才是一個最佳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秉持「非暴力溝通」,才能讓孩子知錯改錯

1、「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是學會傾聽

傾聽也許是很多父母做得不足的地方,一方面父母都喜歡喋喋不休地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們對任何事情有自己先入為主的判斷。但是傾聽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不是事情的經歷者,甚至已經對孩子形成了誤會。因此學會傾聽,把發言者的角色交給孩子顯得很重要。

當你真心去傾聽時,孩子才願意和你溝通交流。聽聽孩子的看法更容易明白他為何這麼做,他是真的不懂還是刻意為之。明白了孩子犯錯時的心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值得一提的是,傾聽過程也有利於雙方的情緒迅速得到冷靜,一舉兩得。

2、「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是就事論事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關鍵是就事論事。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越扯越遠,越扯火氣就越大,最後怒火一瀉千裡無法控制。所以要想做到心平氣和的溝通,就事論事才是關鍵。父母不妨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這件事,這對父母在此刻應該怎麼做?孩子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需求,他的錯是如何形成的?這種抽離有利於父母把精力更為集中到事情本身。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短處,能夠改過自新,就是有福的。

3、「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給出建議

溝通的核心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清晰向孩子說明父母的要求是什麼,父母對他的建議是什麼。孩子不敢承擔責任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承擔。那麼父母就要告訴他。比如帶著他一起復盤整件事,去找出這件事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如果再遇見同樣的事情,孩子應該如何去面對。另外,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勇敢去承擔責任,責任感是一個人的寶貴品質,孩子的責任感也有助於他在下一次犯錯時能多想一想。

一句歐洲諺語說:「一個人一生不犯一些錯誤,也許就是一種錯誤。」孩子犯錯從來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是孩子不敢去面對錯誤,承認錯誤。因此父母不要只把眼光放到孩子做了什麼上,而是要走進他們的內心,鼓勵他們從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今日互動:您的孩子是否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呢?孩子犯錯時你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歡迎給大家一些好建議。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療愈自己,從看見自己開始
    《非暴力溝通》中觀察和評價的區別日子這麼磕磕絆絆地過著,Elsa也一天天長大,第三次再讀《非暴力溝通》,我是想從中學習一些親子關係溝通技巧,讓我能夠更自如地與孩子保持良好的對話。這次閱讀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家庭中真的是每天充斥著很多「語言暴力」。用盧森堡博士的話就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形式一:道德評判當Elsa因為不洗手馬上吃飯時,爸爸說:你這個孩子真是不講衛生。
  • 遇事逃避推脫,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責任意識,幾招輕鬆解決
    犯錯誤幾乎是所有小孩子都會猜中的「水坑」,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會面紅耳赤,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之後主動向父母承認錯誤;也有的孩子不希望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受損,也不願意遭受懲罰,會選擇撒謊或是推卸責任,然後心安理得為「替罪羔羊」表示「同情」。
  • 非暴力溝通中的4大要素
    觀察就是我們看到了什麼,什麼人在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這就是觀察,比如「他在過去的一周中一次也沒有接孩子放學」。什麼是評論?評論就是我們出於自己的想法形成對他人的觀點和評判,比如「他不是一個好爸爸」。另外,在溝通中,「每次、曾、總是、從不、經常、很少」這類詞,也很容易混淆觀察和評論,需要謹慎使用。
  • 非暴力溝通 ⑦|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情,是從學會溝通開始的
    回顧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馬歇爾·盧森堡的作品《非暴力溝通》。昨天我們知道了如何表達憤怒情緒,怎樣使用強制力免受傷害?那麼我們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釋放壓力,同時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讚美和感激,對生活充滿熱情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 《非暴力溝通》:職場人不能不學的說話技巧
    養成一套良好的說話方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妻子、孩子、同事、領導),都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前些日子,我有幸拜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撰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名氣不可謂不大,更是很多職場人士必讀的經典書目。
  • 孩子做錯事還在抵賴?父母應讓孩子正確認識錯誤,勇於承擔後果
    當孩子犯錯誤時,是有所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但因為父母的打罵,他們就會有一種叛逆心理,因為父母的這種行為觸碰到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他們就會想要去掩飾,但是父母卻把他們的自尊心實行踐踏,擺在大家面前,因此他們才會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記恨上父母。父母不僅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同伴,更是引路人。父母的正確教育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當面孩子調皮時,正確的教導才是良藥,而錯誤的教導則會有反效果。
  • 慢讀書《非暴力溝通》第一次討論紀要
    善牧會的服務對象是處於困境中的婦女,它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臨時性住所、短期工,並成立婦女互助中心為單親家庭提供幫助。善牧會負責人狄素珊修女在信中介紹了為什麼她們對非暴力溝通感興趣:「近幾年,我們開始為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提供培訓,這些孩子經歷了家庭暴力,我們想幫助他們學習別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大約是一年前,我們決定繼續預防暴力的努力。通過網際網路,我們查詢了世界各地相關的培訓項目,直到發現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擁有輕鬆的人際關係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總體是從三個方面為我們講解了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溝通能力一、錯誤的溝通方式生活中錯誤的溝通方式,特別常見,一般來說,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道德評判。這個也比較常見了,比方小時候,你媽天天說,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學習多好,還這麼懂事聽話。你怎麼不能像他一樣?這種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特別大,孩子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現在孩子甚至會反駁說:「那人家媽媽每天都陪著輔導功課呢,你怎麼天天都那麼忙呢?」
  • 孩子總是推卸責任,傢伙在那個應該這樣做
    一個優秀的人,責任心會非常強,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是自己的責任,絕對不會推卸,這樣的人會十分受歡迎。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是這樣的人,不希望孩子總是推卸責任,如果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和家長有著直接的關係,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 我,經常吵架,巧用非暴力溝通4要素,變身溝通達人!
    >人與人最大的障礙是不能好好的溝通,我們看到越是親密的人,說話越是不講求方式,有不少子女對父母說話更是毫無尊重可言。也是,人類對詞彙的認識與經驗必然如此。不過馬歇爾博士卻說:「他是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並不是什麼新創的詞語,他將非暴力引入了溝通的範疇,更是將談話和聆聽定義為非暴力的溝通方式,這裡的非暴力指的是精神層面的事情。這就奇怪了,平時的為人處世都是建立在遵紀守法的範疇,怎麼與暴力聯繫在一起呢?
  • 孩子犯錯,情緒化父母對娃影響有多大?別讓你的情緒阻礙孩子成長
    孩子不犯錯怎麼能長大?孩子只有犯過錯才能總結出經驗,等到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才能知道該怎麼做!可是有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待孩子總是太嚴格,孩子一犯錯家長就忍受不了,總是情不自禁地對孩子發脾氣,家長以為這樣孩子就不犯錯了,其實不然。
  • 與孩子溝通困難?掌握「長頸鹿語言」,輕鬆構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如此反覆,孩子做作業越來越拖拉,錯誤越來越多,爸媽批評孩子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反正天天聽著這樣的對話,我是很心疼這個孩子的。其實,我們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也經常會犯鄰居家的錯誤,因為自己「不會說話」引發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本來是好心,卻辦了壞事。
  • 孩子經常撒謊甩鍋,推卸責任?這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父母要重視
    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同樣要知道,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不是一件易事。孩子同樣是人,也會出現逃避責任的行為。逃避自己的責任示懦夫才會做的事情,我們只有做好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才能夠讓孩子承擔起自己應當肩負的責任。
  • 很難耐心管教孩子?家長「關掉鯊魚音樂」,才能跟孩子正確溝通
    同事看到孩子沒回應,頓時火冒三丈,衝孩子大喊了一通,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於是梗著脖子和同事頂了幾句嘴。這讓同事更加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於是孩子被同事揍了一頓。同事平時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數據報表都不會讓她煩躁,偏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事總是沒有耐心。「全天下找不到比我家孩子還不聽話的孩子了!」同事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就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 長頸鹿父母學校 | 非暴力溝通親子關係工作坊·上海 | 韓國·李侖靜 | CNVC認證培訓師
    那是在杭州舉辦的「非暴力溝通親子關係工作坊」,主講是韓國非暴力溝通教育院代表李侖靜老師。因為對家以外的世界的好奇,對非暴力溝通的好奇,對侖靜老師的好奇,我出現在杭州工作坊的現場。從小到大自己似乎都不曾真正為自己活過。好脾氣,好性格,好相處,會照顧人,從來不跟老公吵架,不對孩子生氣,對身邊任何一位親人朋友都是可愛可親的。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
  • 孩子犯錯後總推卸責任,家長要及時糾正,如何讓孩子有擔當?
    出於逃避懲罰的心理孩子犯錯後想要逃避懲罰,於是推卸責任則成了孩子最本能的一種反應。把事情的責任推卸給他人或者是外界環境因素,這對於孩子來說並不難,畢竟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會撒謊了。2.受到錯誤環境影響當孩子發現大人們在犯錯後會推卸責任,比如說父母因為一件事情而彼此指責推脫責任,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在有問題發生後,最直接的想法是把責任推脫出去,大人推卸責任的姿態成了孩子的錯誤模仿對象。二、孩子總是推卸責任,對成長有什麼危害?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大家好,今天共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第二部分,就是原書的第3-6章節,昨天我們初步了解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那麼今天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一、區分觀察和評價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5、評論他人的能力時,把評論當成事實6、形容詞前加副詞時,容易把評論當事實二、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感受。
  • 非暴力溝通,蠟筆小新的媽媽野原美伢也在用!
    碰巧最近又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發現美伢在動畫片的第一集就使用了非暴力溝通,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劇情是:媽媽美伢在做菜的時候發現忘記買豬絞肉,並且醬油也用完了,自己走不開,同時也想鍛鍊一下小新,就讓小新去買東西。使用非暴力溝通前:媽媽讓小新幫忙去買東西,小新模仿爸爸的語氣,拒!絕!了!
  • 孩子總是愛說謊騙人,家長應該怎麼辦?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感受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接下來引用《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博士一段故事。馬歇爾博士發現自己的小兒子拿了姐姐的五十美分,並且拒絕承認。他並沒有對小兒子批評、指責、下標籤,而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說謊騙人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家長需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