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這數百年,華夏大地狼煙四起,在生靈塗炭的背景下,歷史生動地呈現出了其精彩的一面,在這數百年間相繼出現了不少的絕代梟雄,比如說基本統一了北方的羯人石勒,以及後來和王猛之間絕佳君臣搭配的苻堅,除此之外還有諸如慕容雙子星、太武帝拓跋燾等雄才大略的偉略之君。
而在這些絕代梟雄之中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他起於草莽,沒於門閥,中年得勢,一生滅譙縱,南燕,後秦,桓楚,東晉五國,接連殺死了六位皇帝,故而後世的歷史愛好者也將其戲稱為「六位帝皇完」。
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卻證明了他的雄才偉略,而很多的人也成為其的確配得上「南朝第一帝」乃至南北朝時代的「第一帝」,沒錯,他就是辛棄疾詞中所寫的「氣吞萬裡如虎」的劉裕劉寄奴,在朱元璋北伐之前,論北伐之功績還真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劉裕,他開創的劉宋王朝有「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版圖,他在位期間無論是北方的北魏還是割據河西的赫連勃勃都不敢與其為敵。
可是他的基業就如同秦皇的氣吞萬裡一樣,在他死後他的基業也如大秦一樣迅速衰亡,那麼被號稱「六帝死神」的劉裕最終為什麼不能夠成功一統天下呢?
現在說到開國皇帝的出身,我們通常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劉邦、朱元璋,一個在起家之前是當地的流氓,被秦朝封為亭長;另一個則當過和尚,做過乞丐,最終開創了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
然而歷史之上還有許多開國皇帝的出身其實也很低,甚至他們的雄才偉略並不比劉邦、朱元璋差,只不過由於沒有一統天下才被人遺忘,而劉裕就是屬於這一種人。
以往對於天子我們通常將其稱為「天命之人」,可是真正的「天命之人」哪有那麼容易?如同秦始皇,其祖上六代基業奠定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根基,而唐太宗李世民出身於累世功勳的關隴集團,藉由父兄的積累也有了他響噹噹的名號;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他的祖上是軍功世家,在軍中很有威望。
而像劉裕,劉邦,朱元璋這樣開局一把劍、一個碗最終進階到上流社會的這不是「天命」,這是逆天改命,而劉裕的出身也僅僅比朱元璋好點,在以前和劉備一樣,只是一個織席販履的小販,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投身北府軍才奠定了他的發家史。
如果單純從大環境來看的話,其實劉裕比之劉邦、朱元璋更為惡劣,那就是當時的社會處於一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段,劉邦的社會是一個「軍功進階」的社會,只要你有軍功,無論你之前是什麼身份,那麼你就能做上大夫之類的高官;而朱元璋時代中國歷史已然走進了「科舉制」的時代,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條道路,所以也不會有人因為你的出身看不起你。
而劉裕時代正處於門閥最嚴重的時代,當時的普通人一般來說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種地賭天,要麼陣前賭命,前者一生碌碌無為,而後者卻是以命相搏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而劉裕選擇了後者,也有了後來「氣吞萬裡如虎」的美譽。
可是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對於劉裕前三十年的歷史幾乎是一片空白,這就是當時的大環境,看不起你就是看不起你,就算你後來當了皇帝,可是你以前就是一個貧民,這是你改變不了的,所以劉裕光是從貧民上升到上流社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點上比之劉邦和朱元璋更為困難。
歷史之上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其實要麼是撿漏,如同晉、隋、宋為幫助,要麼是年紀輕輕就投身軍旅然後有了一群鄉裡的幫助在不惑之年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當然劉邦這個是個例外,誰讓他有韓信這個BUG呢。
而劉裕的開局難度其實是地獄模式的,投身軍旅之時已經35歲,只能一步一步從一個小兵坐起,所幸還能得到上司的賞識,到了38歲左右才剛剛上升到中等,之後劉牢之意外身亡,劉裕等人不得已投靠了桓玄,在桓玄帳下蟄伏又花了幾年十年,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才憑藉平定桓玄之亂起家然後有了自己的班底。
我們可以看到,劉裕的前半生是碌碌無為的,直到四十多歲才發跡,而這個時間實在是頗為尷尬,劉邦平定天下用了四年,可是他之前還有三年秦末戰爭,平定天下之後內部不穩定經常需要平叛,西晉統一天下用了曹魏的基業將近一百多年,朱元璋二十五歲投身軍旅,41歲建立大明,可是當時的大明還有四川、河北等地沒有平定,元朝的殘餘時間依然強大,從大一統王朝的統一時間來看,要一統天下起碼要十幾年朝上。
劉裕起家已四十幾歲了,要結束這亂世沒有數十年的積累是很難的,而劉裕在十餘年間滅五國已然是很了不起的,這個時候已經五十幾歲了,按古人的年齡來說已經屬於高壽了,留給劉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為身體和精力都已經跟不上了,更何況此時的東晉朝中劉穆之已經去世,劉裕在朝中沒有一個「蕭何」了,所以必須要事事親為,北伐之事也就耽擱了。
等到他完成嬗代,想要出兵北伐北魏的時候,此時劉裕已經六十一歲了,天命終究不向著他,不久之後他也去世了,而一統天下的雄圖至此終結,這個繼續陷入戰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