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各州對何謂「德國煎餅」的理解都不同,也似乎沒有人在意要將名字統一起來,也沒有必要。1963年6月23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柏林的舒納伯市政廳演講。當時,柏林圍牆正陸續興建。甘迺迪的演說,標誌美蘇冷戰步入新階段。演講最後一句:「Ich bin einBerliner.」(我是一位柏林人)象徵美國捍衛西柏林自由的決心,也成為歷史上一句名言。
柏林起源自哪裡?又是怎樣發展成大都會?「柏林」(Berlin)這個名字其實是什麼意思?
叔本華有一名言:「新的事物罕有是好的,因為好的事物不會一直都是新的。」(Das Neue ist selten das Gute,weil das Gute nicht lange neubleibt.)對於每天都經歷變化的人而言,這句說話意味深長。
追求潮流,忘記過去,刪除歷史,是否就是真正的進步?可是所謂新的事物,是否就與歷史毫無關係?顯然不是。
自東西德統一以來,柏林再次成為德國的首都。相比起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柏林是個還算年輕的城市。每個來過柏林旅客,大概都感受過城市的活力,城市時時刻刻都在蛻變,文化也相當多元。每年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搬來柏林,人口年年增長。人人都知道柏林是世界的大都會。不過,柏林起源自哪裡?又是怎麼樣發展成大都會?柏林作為德國首都,為何沒有發展成倫敦、巴黎一樣的國際大城市?
壹
柏林的名稱起源是什麼?
要理解一個城市的起源,不妨先從她的名字入手:「柏林」這個名字其實是什麼意思?如果學習過德語,對語言比較敏感,大概都會知道「Berlin」這個專名其實不太像德語。為什麼?
追溯這個詞的發展,它其實是源自斯拉夫(slawisch)語系。「柏林」一詞源自西斯拉夫(westslawisch)的「波拉布語」。在古波拉布語,「ber」的意思指的是沼澤或溼地,而「in」表示聚居地。因此,柏林的意思不外乎是:在沼澤或溼地的聚居地。在德東地區,有不少城市的名字也充滿斯拉夫色彩,例如「Schwerin」。前德國現屬波蘭城市「Stettin」等。所以,柏林常常都被人說不是很德國。
名者,命也,也不無道理。
貳
柏林:兩個小城鎮組成的聯盟
哪裡才是真正的柏林?整個城市的中心在哪裡?從地理的角度,現在柏林的中心點位於Alexandrinenstrae 13,郵政編號10969,位於十字山區,並不是米特區。倘若時光可以倒流,那麼我們會找到另一個很不同的柏林。
柏林成為德國首都的歷史不算悠久。不過,城市起源卻可以追溯至12世紀,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小漁村。當時,商人聚居在施普雷河兩邊,即是現今柏林的米特區。柏林並不是獨立發展,而是與寇恩(源自拉丁文,意思即是移居地)同屬姊妹城鎮,分別在河的兩邊。在2008年考古出土名物,估計柏林1183年起已經有人聚居。1230年,尼古拉教堂正式興建,即是位於今天的尼古拉街區。直到1237年是2個城鎮正式成立,寇恩有歷史文獻紀錄下來。
可是,柏林要到1244年才有歷史數據提到。後來,2個城鎮在1307年正式組成聯盟,共同處理內政與外政,甚至1360年加入當時的商業聯盟——漢薩同盟,是當時德國最大的貿易聯盟,總部設置在德國北部城市呂北克,是德國作家託馬斯曼的出生地。
直到15世紀,柏林與寇恩人口約8500人,約1100間房屋,三個市政廳,三間醫院、教堂、修道院。不過,柏林仍然是很荒蕪的城鎮,雖然有貿易的往來。即使到了1500年,柏林仍然只有約12000人。
對比起現在柏林市中心亞歷山大廣場,人來人往的景象,也難以想像柏林可以那麼的荒蕪。不過,幸好柏林歷史的原址都保留下來。
叄
柏林是怎樣從小漁村變成大都會的?
柏林逐漸變成大都會,要歸功於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將柏林由荒涼的城鎮變成文化的重心。特別是開明君主腓特烈二世,一般也稱腓特烈大帝,他從小被迫接受嚴格軍事與宗教教育,但他的家庭教師卻偷偷教他拉丁語、法語以及文學知識。他在任期間,一直奉行「啟蒙專制主義」,容許宗教自由,宣揚啟蒙精神,柏林聚集了不同國族的人,音樂、藝術、哲學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成為普魯士的思想重鎮。柏林現在的很多不同宮室和建築,都是從當時奠基下來。
哲學家康德在他的著名短篇《答「何謂啟蒙」之問題?》特別提到腓特烈二世,標榜他在位期間是啟蒙的時代。
1712年1月24日,腓特烈二世出生於柏林。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從小要求他學習軍事與宗教,父子關係不好,經常受到折磨。18歲時,他便想過逃到英格蘭,可惜最後事敗遭到控制,時間長達2年,協助逃亡的將領遭到處決。直至1732年,才給他自由,條件是必須要接受父親安排的婚姻。
1740年,他正式繼位,任內將普魯士重新改革。腓特烈二世特別重視法國文化。因此,普魯士學術院的學者,特別關注法國啟蒙思想的研究,希望普魯士也走上啟蒙的道路。學院那時代表人物,包括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狄德羅、德國哲學家康德等。直到20世紀,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與愛恩斯坦都是學院的成員,可見影響的深遠程度。柏林成為文化之都,也並非僅僅是這個世紀的事。
有趣的是,腓特烈二世雖然是普魯士的國王,可是一直都覺得很遺憾自己的母語不是法語,可見對法國文化的熱愛。
不僅在柏林,腓特烈二世在1745年下令興建了世界的聞名的洛可可藝術建築——「無憂宮」與波茨坦「新宮」,後者成為今天波茨坦大學的校址。柏林是新教改革後的重鎮,對不同宗教也採取寬容的態度。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與世長眠,這位普魯士的開明國君身後並無子女,由他兄弟的兒子繼位。柏林在他身後,並非一帆風順走上康莊大道,往向的一個世紀,走上一場風雲變色的變革。
肆
柏林為什麼沒有發展成倫敦、巴黎一樣的國際大城市?
在回到前文的甘迺迪與柏林的故事,甘迺迪當年的演講那句「Ich bin einBerliner」,其中「ein」不定冠詞並不符合語法。因為,他那句話的意思會變成「我是一個甜甜圈」,而非「我是一位柏林人」。當然,這只是以訛傳訛,甘迺迪的說話不但語法正確,且在柏林一般稱為「德國煎餅」,而非「Berliner」。況且,甘迺迪是美國人,不是柏林人。不過在那個時代,他仿佛自己就像一個柏林人,與柏林人同在。
記者會消息傳出後,東柏林的市民立即衝到邊境站聚集,後來,柏林圍牆倒了,不過這是後話了。
柏林作為德國首都,也是一座大都市,那麼,為什麼沒有發展成倫敦、巴黎一樣的國際大城市?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柏林甚至不具備成為倫敦、巴黎那樣的國際大都市的條件,這個跟德國統一的歷史息息相關,也和柏林所處的地理位置、地緣有關。
不管是地理、地緣因素,還是城市的定位,柏林展示出來的都是德國的普魯士特性,而不是德國的歐洲特性。前文說過,柏林詞源西斯拉夫語,歷史上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緩衝地帶,遠離歐洲經濟文化中心——西歐平原。
歷史上的德國長時間各股勢力分割,王權比英國、法國出現的晚,柏林作為首都的時間也沒有那麼久遠。而且德國統一後實行的是聯邦制,地方權力依然很大,換句話說,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對各邦有一定的妥協。柏林儘管比起倫敦、巴黎遜色,但是慕尼黑、漢堡、科隆、斯圖加特、法蘭克福、紐倫堡、漢諾瓦、德勒斯登,這些有聲有色的大城市,在歐洲也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