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水之間的細節關係,除了水溫、火候之外,還有比例在約束。仔細想來,生活中的大多瑣碎,都存在比例關係——煮飯燒菜,油鹽醬醋要放多少,是跟菜的品種和數量成比例;煲一鍋靚湯,水與材料之間有一種關乎口感和營養的比例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則是跟付出多少構成了比例;成功與收穫,跟努力與投入成正比.
茶與水的比例,直接關係到茶的濃淡香味。有人對茶水比例做了研究,分別以1:7、1:18、1:35、1:70的比例泡茶,發現茶葉被析出的成分分別是幹茶的23%、28%、31%、34%。在水溫和衝泡時間一樣的情況下,水量越大,茶葉有效成分的析出越完整;水量越小,茶葉析出物則越少。
看上去應該是1:70最為理想,然而它的口感卻像極了只是在水裡扔了兩片茶葉,淡而香薄,失去了飲茶最美好的體驗。而水少之後,茶水濃度雖然提高,卻又無法盡情釋放茶葉的有效成分。人們最終發現,茶與水的比例跟茶的品種、個人愛好、衝泡方法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想讓茶水達到最佳狀態,要區別對待才好:
綠茶、紅茶、花茶的茶水比為1:50~60;
烏龍茶的茶水比為1:18~20;
需要熬煮的邊銷茶茶水比為1:80;
可以衝泡的邊銷茶茶水比為1:50;
普洱茶的茶水比為1:30~40;
高檔綠茶和花茶是一種「舞合型」品種,它們在水中舒展的身姿本身就是一場演出,並且需要得到欣賞者的認可和喜愛。但中低檔的綠茶和花茶,因為枝葉粗老而沒有惹人憐愛的樣貌,於是不大喜歡出現在透明的器皿裡,更喜歡悶在茶壺裡,努力泡出美味的茶水。
除此之外,紅茶、烏龍茶、緊緊壓制的邊銷茶都更喜歡茶壺。除了樣貌的緣故外,更多是因為它們生性內斂低調,密閉的茶壺更能激發出茶水的美味,所以壺泡的茶水比例更是關係到茶水味道的好壞和濃淡。
如果要精打細算到克數,那麼就需要按照之前的茶水比例來進行計算。比如,綠茶與水的比例是1:50,如果是400毫升的茶壺,那麼需要投放的茶量是8克。然而,除了電子秤之外,很難掌握好8克的重量,除非是已經算好克數的獨立包裝。所以,用茶壺的容積來計算茶水比,似乎更容易一些。
以常見的紫陶壺為例,需要壺泡的綠茶和紅茶投放量為薄薄地鋪滿壺底,紅茶可以稍多一些,畢竟紅茶中有雲南紅茶這樣的大葉種茶,它一片茶葉就佔了比綠茶大許多的體積,所以總量上要多一些才能衝泡出茶香。對於那些小巧的紅碎茶,比如常見的來自國外的紅茶,就要在量上減少起碼一半,因為它太容易泡出茶香,一旦量多就會變得苦澀。
烏龍茶在形狀上有球形和條形,前者的投茶量以蓋住壺底一多半為宜,後者的投茶量要佔到茶壺容積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邊銷茶多以緊壓的形式出現,茶葉密度大,口感濃鬱,稍稍多一些就會泡出化不開的苦味,所以最多不能超過茶壺容積的六分之一。
對於沒有經過揉捻的白茶來說,乾燥後的茶葉本身就比較蓬鬆,所以一定要超過茶壺容積的五分之一,但最多也不要超過四分之一。在所有茶葉中,白茶要求是最低的,多放一些,少放一些,它都能浸出香味。
當然,飲茶畢競是件關乎個人感受的事情,有人偏愛濃茶,不管綠茶、烏龍茶統統要茶多水少才夠味;有人就喜歡淡吸,水多一些,茶少一些,只要有些許清香就好。那就把這些比例拋開,只遵循內心喜好就好。
其實,很多茶都跟白茶一樣,多一些少一些都可以,完全視乎飲茶人的偏好與心情。只要能夠治癒糟糕的心情,放大喜悅的情緒,或者平靜浮躁的靈魂,7克、8克之間的差別,根本不用介懷。
點這裡「閱讀原文」,欣賞更多建水紫陶精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