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亞人對中國傲慢和虛偽的背後,是依賴和懼怕

2020-12-21 王小東

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就中澳關係中關於最近發生的這個很嚴重的這個波折或者叫衝突。

我想必大家已經都知道了。

開頭是就是咱們的

這個外交部的發言人趙立堅的就是一個推文啊

發的就是咱們中國一個畫家畫了一副畫

沒想到就引起這個澳大利亞的總理啊

那麼咱們的外交部的另位發言人華春瑩也進了回擊

看到有報導說這個畫的作者呢

對媒體表示莫裡森先生你們士兵做的事比我畫的畫殘忍多了

所以我來這記者會之前的特地請同事從網上列印了幾張照片以及澳大利亞國防部的有關的報導

我想這些可能都是事實

這不是偽造的

這些都是澳方自己發布的東西

還有澳大利亞國防部的這個報告

一些的細節在裡面也許還有些細節不在裡面

的確是有一些人,他們總是抱著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心態來對待中國

比如說在科技上我可以擁有武器

你不可以

經濟上我可以超過你

但你不可以

輿論上

我可以公開的支持

但是你不可以

這種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心態

其實說到底

就是反映了個別人或者說一些人

一種莫名其妙的

不可理喻的傲慢和虛偽

那麼它的真實目的其實也就是要剝奪中國說出事實真相的權利

他們就是害怕有人大聲的說出來看那個皇帝身上並沒有衣服

華春瑩應該說的非常好

這不是這個這幅畫的問題

其實這張畫本身也並不過分

澳大利亞自己的就是公布的

這個就這個照片

他們國防部自己的調查比這人畫的殘殘忍多了

而且呢

咱們要說啊

就是畫的畫

那麼在這個西方的這個對網絡上就這種畫或者說

這就是針對澳大利亞這種畫那多了去了為什麼中國你畫不得呢?話自然是已經給說明白了

就是他們可以說我們我們不能說他們

不過這個是吧

先說過不提

我們要講講就是說呢

這個總理啊

最近他又變掉了

他說

他的最終目標啊

叫澳大利亞最終目標還是要跟中國做叫什麼兩個夥伴的愉快共存

看看變調了

但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是川普究極低反發普通金剛的極限風

最先跳出來進華為5G的就是他在國內通過了什麼反外國幹涉

其實矛頭針對中國的也是他發起就是對新歡病毒的所謂的國際調查的帶頭喊得也是他

那為什麼他突然又轉變了呢?這個外面有些分析

我給大家講一講

首先從根本上來說

澳大利亞是歐洲人

有白種人

他在這個非常遠的一個地方

這地方咱們都知道

其實是離亞洲很近

甚至可以算是亞洲的一部分

通過建立統一國家這個國家

他始終依靠非常遙遠地區的某個強國

他就那樣才能收生存

開始就是英國

後來是美國

現在還是美國

但是中國的崛起使他的這個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吧

他這世界上從中國的經濟學習當中撈取的好處

最大的國家啊

這不是我說的外媒評論

另一方面

他卻擔心中國的崛起

使得就說他所依仗的非常遙遠

地方的強國相對之下

在亞洲的這個影響力會減弱

他對此非常擔心

甚至怕威脅到自己的生存

所以呢

他對中國的是本質上的懼怕

或者說不喜歡

但另一方面呢

他又非常依賴中國他經濟非常依賴中

最怕就是矛盾的這麼一座

那麼他這次呢

他表現的非常失態

外媒就評論這是不對等的表達

比如說吧

你再怎麼樣?中國只是一個外交部的新聞發言人司局級幹部也不是以外交部的名義

而是以他個人的名義在推特上發了這麼一條

你一個國家的堂堂的大總理

有必要這樣大驚小怪反擊嗎?所以外媒的認為他這個舉動了包括澳大利亞國內呢

因為他的舉動非常愚蠢呢

他們有的人呢

就陰謀論了什麼陰謀論的他說

中國這故意的就故意找吧

就是比較低級的官員發這種東西來挑發他

讓他上套有個外國

就是這個這種所謂的國際關係專家吧

比如說說你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做你的對手

希望你做的事

他們說這是中國故意挑發展

希望他這樣

結果他上鉤了

這肯定的不是還有呢

也有點惡意的就評論了

咱們也聽聽?有的這個外國的這個國際關係

這個專家的就說呢

中國呢並不希望世界上的人喜歡

而是要告訴世界的人

很有力量

很強大

而且他有意願使用這種力量

但是可悲的呢

這是他的話啊

但是可悲的呢

就西方人一直不知道

中國其實是有很大力量的呀

我覺得前一段的他說錯了

中國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喜歡中國

我們願意跟所有的人和平相處

並且發展友誼

中國非常希望

其實你可以看出中國一系列作為中國是非常希望世界上人喜歡我們

我們不是想嚇唬識世界上的人

不是想威脅世界上的中國

一點都沒有考慮

但是後半段的時候隊確實中國現在很有力量

但是西方有很多人

他認識不到

他們以為中國還是像一百多年前那樣的

他們想怎麼捏

就說我想補充一句的就是不僅很多西方人沒有搞清楚

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

中國很多中國人也沒有搞清楚

都該醒醒了

中國肯定希望這個世界喜歡中國

但是這個世界上肯定有些人

你怎麼希望他喜歡中國你你做的多好

他都不喜歡你

甚至仇恨你

那麼這些人呢

也應該知道中國有利的不是能夠任憑他們欺負的一個國家。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經濟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
    前言最近,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貿易的緊張局勢,著實讓不少人捏了一把汗,因為這背後牽扯的產業和人事實在有點多。多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後者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目前,澳大利亞有1/3的出口面向中國市場,包括鐵礦石、天然氣、煤炭和食品等,每年帶來約1350億澳元的收入。再加上最近中澳間的緊張局勢……使得不少澳洲政客開始向總理莫裡森施壓,擔心這場經濟危機可能會蔓延到依賴對華貿易的各行各業。如果中澳關係動搖,澳大利亞的經濟能順利發展下去嗎?
  • 澳大利亞虐殺平民千夫所指,蔡英文卻逢場作戲,是非曲直都不分了
    人人生而平等,但是總有些人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平等。比如說最近在國際輿論場上麻煩纏身的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糾紛可以說是重創了本就因為疫情而舉步維艱的澳大利亞經濟,而澳軍虐殺平民事件更是招來千夫所指。而澳總理莫裡森應對上的一系列神奇操作,不僅令自身顏面全無,更曝光了整個西方的虛偽。但蔡英文卻在12月7日與澳方代表會晤時表示,臺灣要儘自己所能給予澳大利亞人支持和溫暖,其中特別提到了要在臺灣大力推廣澳大利亞葡萄酒。
  • 蔡英文作秀,用一瓶紅酒給予澳大利亞溫暖,被濫殺的阿富汗人民就...
    比如說最近在國際輿論場上麻煩纏身的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糾紛可以說是重創了本就因為疫情而舉步維艱的澳大利亞經濟,而澳軍虐殺平民事件更是招來千夫所指。 而澳總理莫裡森應對上的一系列神奇操作,不僅令自身顏面全無,更曝光了整個西方的虛偽。但蔡英文卻在12月7日與澳方代表會晤時表示,臺灣要儘自己所能給予澳大利亞人支持和溫暖,其中特別提到了要在臺灣大力推廣澳大利亞葡萄酒。
  • 腦袋和屁股分離,澳大利亞為何經濟上依賴中國,政治上卻反華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一個人一個國家站在什麼位置上,就決定了他的決斷和價值取向。但是,有一個神奇的國家卻是個例外,這個奇葩的國家神奇的出現了腦袋和屁股分離的情況,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2020年,自新冠疫情發生後,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在不斷惡化。
  • 虛偽、欺騙、污衊!澳大利亞反華假智庫遭大起底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一直以來打著「智庫」名號跟隨美國反華勢力炒作各種反華議題,炮製虛假涉華報告,污衊抹黑中國。近日,澳大利亞公民黨官網刊文揭批該研究所是極其虛偽的宣傳工具。這一機構現在把目標轉向了中國,進行的一系列操作就像散播「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謠言一樣。
  • 澳大利亞葡萄酒、海鮮、燕麥、水果和奶製品被中國列入打擊清單?
    據美國《彭博社》5月19日報導,繼大麥和牛肉之後,澳大利亞的葡萄酒、海鮮、燕麥、水果和奶製品的出口被列入中國草擬的「打擊清單」。這些商品可能面臨更嚴格的質量檢查、海關清關延遲和反傾銷調查,中國官媒也可能鼓勵消費者抵制澳商品。
  • 澳大利亞倒打一耙「黑」中國,如此「雙標」阿富汗人不幹了
    國際觀察 | 澳大利亞倒打一耙「黑」中國,如此「雙標」阿富汗人不幹了  新華社喀布爾12月2日電(記者陳鑫 鄒德路)英國《衛報》澳大利亞版12月1日披露照片,顯示一名澳大利亞特種兵用被打死的塔利班武裝人員的假肢喝啤酒,這再度「實錘」了澳軍在阿富汗的惡行。
  • 澳媒:澳大利亞和中國,誰更需要誰?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9月3日文章,原題:安德魯·利弗裡斯說,我們需要中國多於中國需要我們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全球高管之一安德魯·利弗裡斯提醒坎培拉,莫把經濟關係和安全關係混為一談,以免(澳)面對中國崛起的「新現實」犯下錯誤。
  • 澳大利亞是什麼邏輯?我可以抵制中國5G,但中國不能阻止我傾銷紅酒
    中國復旦大學教授陳平曾經評價過像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這樣的盎格魯撒克遜同胞圈的人在教育中都有一種獨有的傲慢。而這樣傲慢在最近的中澳貿易摩擦中就被放大並展現了出來,澳大利亞可以抵制中國的5G,但是中國方面卻不可以抵制澳大利亞的紅酒,這樣神奇的邏輯在澳大利亞方面是十分常見的,而這在澳大利亞方面看來似乎也是正常的行為。我可以打你,但是你不能還手?
  • 在《傲慢與偏見》中,女主和男主的性格都很傲慢和固執
    看完了譯本和電影,以後應該還會讀英文原著和其他譯本的,奧斯汀塑造人物的能力真的很高,語言和神態惟妙惟肖,心理活動細膩恰如其分地體現人物性格。本內特太太渴望讓女兒們攀龍附鳳卻不曾考慮女兒們是否真的幸福,言語直白視野狹小的滑稽。幾個妹妹著迷軍官,毫不矜持地獻媚,愛慕虛榮讓家裡出糗。
  • 歐洲傻眼:我們遵守華為禁令,美國人卻背後捅刀……
    但是,歐洲科技行業最近發現,美國政府竟然耍起了「兩面派」:一面高喊盟友應該團結合作、共同抵制中國企業;一面仍然和被制裁的中國企業做生意賺錢。而歐洲國家和科技企業就像被美國賣了還幫美國數錢的傻子一樣。據英國《金融時報》23日報導,歐洲國家的一些科技高管和外交官員抨擊華盛頓利用其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出中國市場,同時卻為美國的企業和公司提供豁免。眾所周知,川普政府最近幾年對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巨擘實施了嚴厲制裁措施,禁止它們購買美國的先進技術,而且受到制裁的中國公司名單越來越長,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商務部又將中國的晶片企業「中芯國際」列入了制裁名單。
  • 一張漫畫讓澳大利亞作惡往事不斷被提起
    至少有39名阿富汗人被澳大利亞特種部隊殺害,請注意,根本不是在激烈戰鬥中的錯殺,而且,被害的人中,相當部分是手無寸鐵的無辜阿富汗平民。有些殺戮,只是澳大利亞士兵想「練膽」。比如在巡邏時,澳大利亞人會找來一個阿富汗倒黴蛋,上級軍官命令年輕士兵執行「第一次殺戮訓練」。然後,阿富汗人屍體旁會被放置一些武器、無線電等設備,以掩蓋濫殺的事件。
  • 蔡英文買200瓶葡萄酒,「安慰」澳大利亞,臺灣會給予溫暖和支持
    蔡英文買200瓶葡萄酒,「安慰」澳大利亞,臺灣會給予溫暖和支持此前,因為中方的譴責,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氣急敗壞,要求中國道歉,最後明白事不可為,莫裡森為了息事寧人,選擇服軟。值此之際,臺當局也出來湊熱鬧,蔡英文表示,澳大利亞十分困難,臺灣要給予溫暖和支持。臺灣自古是我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在蔡英文這批「臺獨」分子的攪和下,一直沒有回歸祖國。如今蔡英文又站出來力挺澳大利亞,說明她已經忘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這次很明顯是澳大利亞錯了,結果還不允許中國聲張正義,如此的傲慢,應當受到國際社會的聲討。
  • 澳大利亞犯下7項「大錯」,如今3天2次向中國求和
    最近,一幅諷刺澳大利亞的漫畫使得法國、英國、美國等國紛紛現身「站隊」,澳大利亞也成為了國際輿論的風暴中心。表面上看,澳大利亞是因為被批評而感到不快,實際上澳大利亞是在強調一直以來的態度——「澳永遠基於自身利益行事」。 不過,由於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澳大利亞隨後態度有所「軟化」。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夥伴,2019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佔其總出口額的32.6%。
  • 中澳關係緊張,澳大利亞開始誇中國了: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中國
    對於中方的明確表態,澳外交部長和商務部長頻頻釋放「善意」,要求推動直接對話。然而,在釋放「友好信號」的同時,澳總理卻繼續在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興風作浪」。此外,對於中國官員的回應,莫裡森還傲慢地表示:中澳關係緊張的實質,在於澳大利亞能夠堅持自我。
  • 與澳大利亞的貿易戰
    」還有評論表示,這些企業會損害僱傭澳大利亞人。時代在給出像便宜龍蝦和葡萄酒這樣微弱甜頭的時候,往往背後醞釀著浩瀚無邊的苦楚。澳大利亞,選誰合適?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澳大利亞面對的情況越來越尷尬。澳大利亞搭了中國發展的順風車,這個說法可是沒什麼錯。澳洲當地媒體ABC新聞在2019年發布一篇名為《澳大利亞經濟有多依賴中國?》
  • 哇喔,澳大利亞要抵制中國貨了?
    「抵制中國產品和企業是徹頭徹尾的愚蠢」《澳大利亞人報》11日報導稱,隨著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澳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著一份名單,上面羅列了41家據稱「背後是中國資本的」澳大利亞葡萄酒企業,並鼓動澳消費者抵制上述企業的產品。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名譽教授科林·麥克萊斯批評這種「愚蠢的做法」稱:「抵制中國產品無異於自殘。」
  • 一席話撕開澳大利亞的虛偽面紗
    中方回擊莫裡森所謂的要求中國道歉隨著事件發酵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引用一副中國網絡畫家諷刺性的圖片,以此來譴責澳軍的行,卻引來莫裡森政府及澳方"狐朋狗友"的無端指責,但他們卻對澳方士兵所犯罪行隻字不提。
  • 不會和虛偽的人走太近,最討厭虛情假意的三大星座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虛偽的人都不在少數,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表裡不一,習慣了掩飾自己的缺點或者故意假裝真誠。而這種真誠往往會讓人感到很不自然,雖然有些人不願計較,儘可能地應付。但有些人則特別正直,活出真我,最討厭虛情假意,看不上那些虛偽之人,並不會和她們走得太近。
  • 繼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後,中國駐比利時使館也發出領事安全提醒
    7月11日,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先後發布兩條領事保護緊急提醒,一條針對所有中國公民,一條特別針對在比學習的留學生群體。提醒指出,比利時國家安全局日前發布的年度報告中,將中國在比開展高校和科研交流合作的正當活動污衊為構成安全威脅,無端影射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比利時當地媒體藉此進行炒作,嚴重損害了在比中國公民的良好形象和聲譽,也讓在比中國公民和留學生處於一個非常不友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使館提醒大家務必注意個人安全,提高防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