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3419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言
中國:澳大利亞最大出口目的地
進口貿易最大夥伴仍是中國
澳洲高校的中國生源
最大的遊客來源國
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總是很小心
放棄中國,可能嗎?
前言
最近,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貿易的緊張局勢,著實讓不少人捏了一把汗,因為這背後牽扯的產業和人事實在有點多。
多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後者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
去年,普華永道首席經濟學家傑裡米-索普(Jeremy Thorpe)在China Matters上發布了一篇論文,闡述了如果中國經濟出現 "硬著陸",即GDP增速突然下降約3至5個百分點,可能在南太平洋掀起一場「驚濤駭浪」:澳大利亞GDP將直接損失1400億澳元(7%),並減少55萬個工作崗位。
這場疫情的發生,似乎使索普的預言有可能成為了現實。目前,澳大利亞有1/3的出口面向中國市場,包括鐵礦石、天然氣、煤炭和食品等,每年帶來約1350億澳元的收入。再加上最近中澳間的緊張局勢……使得不少澳洲政客開始向總理莫裡森施壓,擔心這場經濟危機可能會蔓延到依賴對華貿易的各行各業。
如果中澳關係動搖,澳大利亞的經濟能順利發展下去嗎?
1
中國:澳大利亞最大出口目的地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比排名第二的日本高出兩倍多。
根據澳大利亞2017-2018財年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佔總額的30.6%。主要是礦產、資源和教育服務的需求,總價值為1946億澳元。
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是日本,佔出口額12.7%,其次是韓國(5.9%)、美國(5.3%)和印度(5.2%)。
2017/18年度,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額度最大的商品是鐵礦石和精礦(514億澳元),然後是煤炭(143億澳元)、天然氣(137億澳元)和黃金(58億澳元)。
在服務業方面,中國在澳大利亞教育相關的支出為117億澳元,其中包括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在其他個人旅遊方面的支出也有41億澳元。
可以說,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出口產業,都是跟中國密不可分的。
2
進口貿易最大夥伴仍是中國
除了出口,在進口方面,中國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合作夥伴。
2017-18年,澳大利亞從中國購買了價值713億澳元的商品和服務,這佔據了其進口總額的18%。
澳洲人購買最多的中國商品是電信設備和零部件(85億澳元)、電腦(65億澳元)、家具、床墊和坐墊(33億澳元)以及嬰兒車、玩具、遊戲和體育用品(26億澳元)。
而美國卻排在中國之後,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出口夥伴,上個財年的進口額度為 488億澳元,佔澳大利亞進口總額的12.3%。
緊隨其後的是韓國(287億澳元,佔7.3%)、日本(26.3%,佔6.6%)和德國(182億澳元,佔4.6%)。
所以,在國際貿易上,中國幾乎是撐起了澳大利亞進出口的一片天。
3
澳洲高校的中國生源
這些年來,澳大利亞的大學越來越嚴重地依賴國際學生來保持資金的流入,以及提高他們在全球大學排名中的地位。不斷給澳洲高校運送鈔票的國際學生,還被媒體調侃為「現金奶牛(Cash Cow)」。而來自中國的學生,佔據了澳洲國際學生中的絕大部分。
根據澳大利亞獨立研究中心(Centre of Independent Studies)的調查顯示,十年來澳洲高校的收入從2008年的190億澳元,增長到2017年的320億澳元,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國際學生學費的增長。
現在澳大利亞大學裡有大約10%的國際留學生來自中國,他們帶來了每年至少20億澳元的價值。雖然很多機構警告說,這種對政府和納稅人是一種財務風險。
報告發現,2017年,雪梨大學從中國學生的學費中賺取了超過5億澳元,佔其總收入20億澳元的23%。
緊隨其後的是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和雪梨科技大學(UTS),分別為22%和19%。
報告指出:「在這種程度上,即使中國學生人數小幅下降,也可能令高校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
「如果中國學生大幅下降,對澳洲高校的影響可謂是災難性的。假設中國學生人數減少25%,雪梨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的年收入(按2017年的水平計算),可能會減少逾1億澳元。」
該報告還批評了很多澳洲大學沒有透明公布國際學生來源。只有阿德萊德大學在年度報告中按原籍國報告國際學生人數,因此他們只能根據媒體報導、新州審計署和教育培訓部提供的數據,對報告中的數字進行了估算。
「考慮到它們在中國的招生規模,澳大利亞大學及其監管機構不應該無視這些潛在的風險。」該機構表示。
但這個「甜頭」實在太好,目前還沒有學校舍得「割肉」。
4
最大的遊客來源國
澳大利亞每年的國際遊客量超過900萬,其中,中國是最大的遊客來源國,2017-18年度有140萬中國遊客來到澳大利亞,同比增長12.9%。
排名其後的是紐西蘭(140萬)、美國(78.8萬)、英國(74.2萬)和日本(44.2萬)。
中國遊客在花錢上的慷慨,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的遊客。2017-2018年度,中國遊客總共在澳洲消費了112億澳元,相比之下,其他發達國家的遊客簡直「相當摳門」:美國遊客為37億澳元,英國遊客為35億澳元,紐西蘭遊客為25億澳元,日本遊客為18億澳元。
旅遊業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服務出口行業,每年帶來216億澳元的收入,約佔出口總額的5.4%,而這筆收入有近一半來自中國。
5
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總是很小心
2018年澳大利亞統計局研究顯示,外國在澳的直接投資支持了近120萬人就業,即每10個工作崗位中就有1個來自投資產業。
但在這方面中國沒有佔主導地位,美國才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投資者。
截至2017年底,美國通過購買澳大利亞公司的股票或債券、開辦新企業或購買當地企業10%以上的股權等方式,在澳總共進行了價值8969億澳元的投資。
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是澳大利亞的第五大投資者,總投資額為1,166億澳元。中國內地是第九大投資者,額度約650億澳元。即使加上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投資,中國總投資額也只有1816.16億澳元,這個比例與英國的4814億澳元,甚至與比利時的3053億澳元都相形見絀。
可是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對中國資本非常警惕,這些年其實拒絕了不少來自中國的大額投資,同時還通過了範圍廣泛的外國幹預立法。
2015年,中國公司嵐橋集團(Landbridge Group)以大約5億澳元的價格,拍下了達爾文港(Darwin port) 99年的租約。達爾文港是澳洲北部的一個戰略港口,海軍陸戰隊駐紮地。該協議曾在澳洲民眾中引發激烈的爭議。
2018年,澳洲又決定阻止華為參與其5G網絡的推出,從而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一個將這家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排除在外的國家。同年,澳洲政府拒絕了由香港長江集團牽頭的財團,以130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天然氣管道公司APA集團的交易。
去年,中國蒙牛乳業以大約15億澳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嬰兒配方奶粉生產商貝拉米(Bellamy's),也引發了另一場爭議。雖然澳洲的高質量嬰兒配方奶粉對中國消費者極具吸引力,但此次收購引起了澳洲人對貝拉米產品食品安全的擔憂。
三月份,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宣布,對外國資本收購的資產審查門檻降到了0澳元。這意味著所有收購澳洲企業的海外買家都需經過審批。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稱這將有助於防範外國對澳洲資產的「掠奪性」收購。
當然,澳大利亞也會投資其他國家。2017年底,澳大利亞在其他國家的投資額為2.3萬億澳元。
而在澳大利亞的海外投資中,美國獲得的投資佔比也是最大的,達到了6645億澳元。
6
放棄中國,可能嗎?
目前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每年的雙邊貿易額為1946億澳元,比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高出兩倍有餘。
在最近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Sydney 's China Studies Centre)主辦的一次討論中, 澳大利亞商務國際業務主管Sara Cheng概述了近期影響雙邊貿易關係的三個因素:
「首先,我們要妥善處理兩國關係,平衡外交和經濟需求;第二,中國的任何經濟表現對澳洲的影響,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但如果中國從外交和政治角度受到很大壓力,最終將影響市場情緒和中國經濟。第三是全球市場,如果全球市場表現不佳,將影響中國的製造業和消費,進而影響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礦產資源和消費品出口。但最重要的是——
「從短期到中期來看,澳大利亞都找不到一個像中國這樣重要的貿易夥伴。」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