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
Ⅰ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一 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1.人類社會形態是由低級向高級向前發展的。
2.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4.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5.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6.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7.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二 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唯物史觀在多年來的高考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滲透在高考命題之中。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唯物史觀,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問題,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的問題。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一的,不宜用現在的標準苛求古人。
Ⅱ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一 時空觀念的基本內涵
1.感知歷史的基礎
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一個最基本素養,它是感知歷史的基礎,依賴它才能夠把時間與空間結合,才能把古今歷史知識貫通起來,並且加以比較,進而發現規律並形成正確的認知。因此,時空觀念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2.培養能力的途徑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3.得出結論的前提
歷史研究首先表現為時序性,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做到考慮每個歷史問題時都要想到它所處的時間,該時間主要以宏觀時間為主。有了準確的時間定位,才能聯繫這個時代進行分析,才能讓自己站在那個時代的高空,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脫離歷史。
1.以時空為基礎考查史事的背景
時空觀念強調將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探討。高考考查特定史事與特定的時空聯繫,考查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進行描述。
2.以時空為依據考查史事的進程
高考對時空觀念的考查側重於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考查史事的進程。
3.以時空結合考查史事的影響
高考側重於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繫進行考查,時間與空間是歷史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用時空結合來考查史事的影響。
Ⅲ 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一 史料實證的基本內涵
1.學習歷史的方法
人類對於歷史的了解、認識與研究基本上都來源於史料,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和方法。
2.認知歷史的途徑
人類對歷史的認知和研究離不開史料。我們通常說的史料,是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並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史料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3.論證歷史的依據
史料實證要讓學生懂得論從史出,懂得歷史需要用證據說話,懂得鑑別史料的真偽和不同來源及價值,並適當規範地引用、運用史料,使其服務於對問題的解釋並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獨立見解,培養證據意識從而探尋接近歷史的真相。
1.以史料實證考查知識遷移能力
近年高考以材料為命題的主要依據,文字材料、圖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試題,「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已成為高考歷史的常態。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超越了教材,實際上從能力考查的角度來說,則是考查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以史料實證考查問題理解能力
高考側重於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3.以史料實證考查觀點論證能力
依據史料給出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考查「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Ⅳ 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區別只是在於解釋的正誤、深淺。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後的深層因果關係。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一 歷史解釋的基本內涵
1.敘述歷史的能力
(1)歷史解釋是歷史核心素養的能力表現。它偏重於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理解的外在表達,既包含對史實的描述,也包含自己的認知和所堅持的史觀。
(2)歷史解釋既能夠客觀表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又能夠使自己的表述符合歷史的真實。
2.探討歷史規律
(1)歷史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對認識客體進行直接的觀察、接觸、實驗和檢測,進而認識其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
(2)歷史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受到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科技、地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歷史的角度,需儘可能客觀地、多角度地、發展地、辯證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
3.解決問題的思考
(1)「歷史解釋」建立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基礎之上,同時為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這一核心素養創造條件。因此,它能綜合體現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2)歷史解釋要求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歷史解釋,以辯證的眼光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客觀的態度評判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歷史不僅是解決歷史問題,更是要憑藉所形成的歷史意識去解釋、解決現實的問題。
1.考查客觀論述歷史問題,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2.考查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要求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考查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體現歷史思維的創新能力。
Ⅴ 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並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於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一 家國情懷的基本內涵
1.家國情懷是學科核心的價值觀
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家國情懷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
了解並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家國情懷要胸懷天下,放眼世界
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家國情懷在高考命題中體現更加充分
(1)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鑑古而知今,讀史以明智,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課責無旁貸地肩負著承載民族精神、養成合格公民的義務,致力於給學生以人文精神的薰陶和人文素養的培育。
(2)高考命題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家國情懷在高考命題中體現得更加充分。
2.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立足家國情懷的考查
(1)立足家國情懷隱性考查價值觀的判斷
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作出的主觀評判。
(2)立足家國情懷考查主流價值觀
認識到分辨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
(3)立足家國情懷考查社會責任感
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