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去一西醫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朋友,遇到了一件「趣事」。朋友在內科住院,鄰床病友是一個50多歲的阿姨,正巧那天早晨不知什麼原因打嗝不停,主管大夫貌似知道針刺攢竹穴對止呃有特效,遂下了醫囑令護士執行。然而2個小護士應該沒學習過針灸,拿著套管針對準穴位,使勁拍針尾,拍了3、4次都沒有拍進去,卻把阿姨疼得一直叫喚,最終也沒有紮成功。我們都知道,攢竹位於眉尖,皮肉淺薄,進針手法欠佳都易造成疼痛,何況拍好幾次卻拍不進去呢。
這個情況讓我想起來幾年前本科時在西醫院針灸科實習的經歷。大夫們給患者扎針用的全部是一寸毫針,透皮淺刺,然後連接電針儀。這是一種典型的西醫式針灸,目的只是通過電針來刺激神經。雖然《內經》中記載有「毛刺」、「半刺」、「揚刺」等淺刺法,但它們都是對於適應症的特殊針法,與此大相逕庭。
記得最初學習針灸的時候,講到「得氣」是針灸治病的核心。「得氣」即我們所說的「針感」,通過針刺激發患者體內的經氣,並調整和控制經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這一過程要靠熟練的針刺手法來完成。然而,現在很多人拋棄了針灸的核心,卻將其簡單地認為是一種刺激神經的治療方法。治療時沿著神經分布,或者在疼痛點扎針進行局部刺激,這種方法固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治療作用,但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針灸。
說得通俗一點:針灸不是插蔥,你以為拿個鐵絲捅一捅,就完事了?一些人認為針灸是刺激神經,或許與現代醫學對神經研究更為深入有關,與此同時,經絡穴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自然而然地就被賦予上了神秘色彩。打個比方說,神經和血管,如同汽車和火車的軌道一樣固定,那麼經絡就如同飛機的航道,無形而又存在。當你採用刺激神經的方式來扎針,那麼你就不是一個中醫大夫,而是一個西醫大夫了。
同理而言,很多大夫在開中藥時越來越注重中藥的藥理成份,而忽視君臣佐使的配伍意義。知道黃連具有抗炎的作用,見到有炎症就加;知道細辛可以鬆弛支氣管平滑肌,見到咳喘就用。殊不知,在這種思維指導下,這些中藥都被用成了「西藥」,喪失了辨證的核心,中醫大夫也變成了西醫。
在此筆者並非想批判什麼,而是想說,中醫應做好中醫的,西醫做好西醫的,兩者可互補,但不能胡亂的結合。文化思維的差異,決定二者的不同,胡亂地將它們合併,往往適得其反。
(作者張盛,山西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