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日本小學生,因寫了一篇紀念自己未誕生的妹妹的作文而走紅網絡,他的文字樸實無華、純真善良又飽含深情。
小松橋的媽媽懷了一個妹妹,為了迎接妹妹來到這個世界,他在網上查找各種照顧如何好妹妹的資料,為了更加關愛妹妹想盡了一切辦法,連妹妹的名字他都想好了,就期盼著妹妹出生後一家人幸福生活。可想而知他有多愛自己的妹妹,可最後,願望還是破滅了。
妹妹突然離去,全家人都遭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小松橋也一樣,他想到自己的父母會更加難過,於是他隱藏著自己的難過,悄悄地給妹妹寫了一封信。
他的文字樸實無華、純真善良又飽含深情。讓人落淚的同時又不禁感嘆,這是一個如此溫柔,如此體貼的男孩子呀?又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呢?
說到底,這些都是日本對小學教育重視的結果。
日本小學教育重視程度:素質 > 成績
日本在小學、兒童教育方面,重視素質教育遠遠比文化成績高得多得多。
在日本,孩子在文化課上所花的時間很少,他們更多的時間都花在了生活探索、課外活動、戶外運動。例如獨立生活、種花養草等。日本的國民教育強調的是:孩子在兒童時期,更多的是學會獨立思考、拓寬視野,而不是培養死讀書的機器。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採訪:問到日本小學生的理想時,他們會說:當一個廚師、一個理髮師、一個售貨員;而在中國,更多的是當科學家、太空人、專家等。目標遠大,但被現實一步步磨沒了。
在日本,小孩子書本的重量只佔書包的一小部分。許多東西都和文化課沒有太大的關係。書包也不輕,但是他們從來不會讓父母幫忙背書包,都是孩子自己親力親為。而在中國,父母處處把孩子當作心頭肉、掌中寶,不願意讓孩子吃一點苦。
下面一組照片是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的照片,我們可以發現,不論天氣狀況如何,皇室家族的孩子也沒有被慣養,都是自己背包。的確,日本人在教育上從不手軟。
再來看日本的紙幣,他們的紙幣上所印的都是著名學者、名人,而大多數的國家,紙幣上都印著歷屆官員、政治家。
把這些對自然科學有重要意義的人物印在紙幣上,體現了日本對科學和教育的重視。
日本極其注重孩子的啟蒙教育,民眾都認為:上多少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在大自然中走一天。
如何在日常中培養孩子的素質
1)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不固執己見
學會換位思考,做事情的時候就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會做出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有效地約束和規範了自己的行為。
孩子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得到了培養,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了解別人的處境、理解別人的感受。
2)行動落實到實處,不要只停留在口頭
讓孩子從實際行動出發,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如何做事情,從這件事中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而不是紙上談兵、眼高手低。
所以家長每次教育孩子時,都要抓住每一個鍛鍊孩子的機會,讓他學會如何如別人相處。
3)父母以身作則,不要言行不一
規範和約束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要想讓孩子從內心認可某件事,父母就要以身作則,通過實際行動給孩子做出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下學習這些行為,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自己高尚的情操。
【子諾寄語】
素質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把握孩子的素質教育,就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