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疾病——性格障礙

2022-01-10 靈魂回聲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性格。當性格比一般人偏激,或是某種性格傾向非常極端時,不但自己覺得苦惱,也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困擾。這種情形,在精神醫學上就稱之為性格障礙。

         ●容易罹患神經症的性格:以下所列出的神經症狀的性格,會為自己本身的性格所苦。

⑴缺乏信心型:對任何事都缺乏信心,如不再三的確認,心裡就非常不安。對於自己的自卑感到很痛苦,時常受到良心的苛責,容易有罪惡感。因此,這類型的人遇事都很認真,過度的話,就會變成強迫性格。

⑵無力型: 隨時都會向人訴苦,是一種容易疲倦和身心失調的神經質。很快就會變成心氣症或神經衰弱,患者本身卻以為是身體衰弱。

⑶抑鬱型:抑鬱的心情支配著患者的生活,有著厭世的人生觀。心情始終抑鬱不開,無論何時看起來都很消極。

⑷歇斯底裡型: 又名自我顯示型。這類型的人,希望周圍的人全都關愛自己,很自我,喜好誇耀。它和其他的神經症性格不同,周圍的人比較會受到幹擾。

●容易在社會上引起問題的性格:  這種性格將使周圍的人和當事者受到更多的困擾。

①意志薄弱型:對任何事都沒有耐心,容易受誘惑,常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已決定的決心和目的。凡事都無法持久,也不會有固定的職業,變得容易依賴酒精或藥物。會有習慣性的竊盜行為,是會引起社會問題的一種性格。

②爆發型: 一點小事就會激怒他,而衝動地攻擊人,作出粗暴的行為來。因此,這種類型的人,不論在任何種類的工作場所,都很容易與人爭執;甚至在激動之際,會因傷人而犯罪。

③缺乏感情型: 這類型的人缺乏感情,凡是同情心,羞恥心,良心,榮譽心和愛心等均漠視之。即使作出冷酷,殘忍的犯罪行為,也覺得很坦然。對於親人,屬下,亦有異常冷酷的態度和舉動,絲毫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

④活潑型:心情很愉快,對人也很親切熱心,但是卻缺乏深度,而流於輕佻膚淺。喜歡惹事生非,容易作出詐欺或與人打官司的行為。

⑤情緒易變型: 心情變化很快,容易因小事生氣,焦慮或情緒低落。這類型的人在不高興的時候,會亂花錢,酗酒,徘徊。

⑥偏激型:固執於某種想法,思想和信念,深受這種因素支配自己的生活形態。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會不惜訴之以法;對於自己的宗教信仰,會傾注一種狂信的熱情。

●如何處理性格障礙

         以上所談的數種性格傾向,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平常人對這些性格傾向,會作適當的調和和整理;但有性格障礙的人,卻無法調和,所以某種特定的性格傾向,就會異常的明顯。

        從精神醫學的立場上,具有藝術或科學天分的人,或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性格異常的比率比普通人來得高,這不僅是一般人的觀念,也是事實。但由於周圍環境所給予的評價和保護,就算是有相當程度的性格偏差,也不會表現得很明顯。這意味著,性格偏差是否顯出,大都受到家人和社會生活環境所左右。

          那麼該如何處理性格障礙呢?首先,應讓患者自覺自己性格偏差,有了這種自覺之後,再接受適當的指導和協助,才會有改善。

        需要接受精神療法的患者,其情況比較嚴重,而患者並無自覺自己的異常,要他們主動接受精神醫療是不可能的,必須由醫生與家人勸導。

相關焦點

  • 進食障礙:一種心理疾病的「性別色彩」
    ▲ 進食障礙的發病在國內還處於增長期,患病人群普遍呈現年輕化、低齡化,患病高峰年齡為13~18歲。▲ 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具有「性別色彩」的心理疾病:患者90%~95%都是女性。當下社會對女性的畸形審美標準,是誘發女性患上進食障礙的主要因素。▲ 教育部門不應把健康和體重完全畫等號,建議儘快對學校心理老師開展進食障礙方面的培訓。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因此,他們煩惱日益增多,隨之而來就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那麼,青春期哪些精神或心理疾病讓家長頭痛? 下面,【我不是精神病】來簡單分析一下最讓家長們頭痛的幾種青春期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一、體象煩惱: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一般出現在青春發育期
  • 性格內向如何突破心理障礙:心沁源心理諮詢
    每一種性格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點。☆)★)性格內向的朋友一般思維慎密、細緻,且意志堅韌。但工作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溝通交流,這就需要突破內向性格的一些障礙,做更完善的自己。增強自信心☆)首先明確概念,性格內向與外向同樣有明顯的優缺點,不要只看到自身不善交際的弱點,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完善自我,就不能放任自己的優缺點不管,而是學習取長補短、揚長避短。
  • 焦慮、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疫情下如何防治精神心理疾病?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家醫君採訪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和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潘集陽教授,跟大家分享疫情期間的真實案例,呼籲大家增強身心健康理念,提高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知識以及意識到主動就醫的重要性。
  • 精神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的區別有哪些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若孩子因心裡的陰影長時間無法上學,那麼可能會發展為一種心理障礙;如果一個人離婚半年甚至更久,還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就要考慮是不是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問題了
  •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疾病,會引發各種問題,需要對症治療
    導語:厭食症就是因為患者有怕胖、心情低落的想法,然後出現過分節食、拒食的情況,從而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的症狀,甚至會拒絕維持最低體重,這其實就是屬於一種心理障礙疾病,大概有95%的患者是女性,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類似的性格傾向。
  • 切勿忽視:疾病本身帶來的情緒障礙
    我們的精神長期緊張、壓抑、情緒波動起伏大會導致身體疾病。當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同樣也會影響到人的情緒大幅波動,人格改變,甚至出現情緒障礙。這也是在臨床上多數醫患乃至家屬容易忽視的問題。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認知上的情緒反應 , 另一方面疾病本身的生理機能的改變也會導致情緒感障礙:常見典型的有以下幾種疾病:1. 腦梗塞是老年期常見的疾病。
  • 心理疾病測試
    你的總分為20分以下,表示你心理十分健康。20—40分:表示你的心理有一些不適,需要注意調節。40—50分,表示你的心理存在著心理障礙的風險,不妨去做做心理諮詢。50分以上,表示你可能存在著一些心理疾病,考慮適當的治療。以上測題僅供參考,並不代表專業測評哦。
  • 哪些性格容易導致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疾病患者的性格變化是有發展過程的,只要周圍的人詳細觀察是能夠識別的,容易誘發精神障礙的不良性格主要有這幾方面。1.暴發性格:又稱為"癲癇性格缺陷"。這類人常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發強烈的憤怒和衝動行為,短時間發作後,一切恢復平靜。
  • 心理專家:是「雙相情感障礙」在作怪
    在人們的印象中,心理障礙或情感障礙通常只跟心情沉鬱、精神不振、沉默不語、悲觀消沉等字眼聯繫在一起。然而,有一類人群的情緒就像坐過山車,有時沒來由的興奮、高漲至巔峰,有時又莫名其妙地抑鬱、消沉至低谷。「這類人所患的可能是雙相情感障礙,這種心理疾病因患者有時表現得非比尋常的開心,或是思維奔逸,而具有欺騙性,以致患者因未得到及時治療而使疾病趨於惡化。」市口腔醫院心理二科主任、高級心理諮詢師付銳說。發病後情緒如坐過山車今年25歲的曉雯碩士畢業後,被招碩引博進了事業單位,享受副科級待遇。
  • 關於精神心理疾病的11個常見誤解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世界上每4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會受到精神或神經疾病的影響」。目前,有4.5億人正在經歷這樣的狀況。正如WHO解釋的那樣,精神障礙是「全球健康不良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見的心理健康障礙之一是抑鬱症,2017年全球有超過2.64億人受到影響。
  • 心理障礙的常見類型
    心理障礙的診斷分類多種多樣,且隨著經濟文化的變遷而不斷修改。常見的心理障礙根據其心理活動的表現、可能引發的因素及對個體本身和社會活動的影響一般分為以下幾類,1.焦慮障礙:既往又稱神經痛。這類心理障礙的發生多與生活事件或心理應激,特定的人格傾向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相關,患者多有焦慮煩惱、恐懼不安、軀體不適等症狀,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社會功能損害,一般沒有精神病性症狀,自知力存在。常見的焦慮障礙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強迫症、疑病症、恐懼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官能症)等。2.
  • 科普篇:你知道自閉症、社交障礙、性格內向的區別嗎?
    但是,人們的某些狀態並不是單純的性格引起的,而很有可能是某些病症導致的。下面小編將詳細講述「自閉症、性格內向、社交障礙」三者之間的區別,以提高大家對三者的認識和辨識,也為我們日常的生活提供些許幫助。 孤獨症(Autism),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簡寫PDD)的代表性疾病。
  • 疫情期間學習文化:嫉妒障礙是心理疾病
    從前,老和尚講開示,總是語重深長的告訴年輕人,不要嫉妒障礙別人。 工作後,發現在單位,嫉妒障礙別人的人,到處都有。 如果我們仔細審思自己,會發現在青春期,我們對於成績好的同學,會不知不覺心生嫉妒,進而,透過語言行動障礙別人。 那時,因為我們年輕。 社會是現實的,生活是殘酷的,嫉妒別人,障礙別人是沒有用的。 嫉妒障礙是幼稚的產物。
  • 心理健康缺失之雙相情感障礙
    世界上每100個人裡面就有3個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佔比約為百分之三。每百人裡面就有一個人反社會人格障礙,佔比約為百分之一。每百人裡面還有一個人很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聽起來很可怕嗎?聽起來是不是一切都像是一場災難?如果你對心理健康和現代治療有基本的了解,那就不會。 怎麼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當發現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時,應該怎樣向家人解釋?
  • 心理障礙如何克服 心理障礙太大怎麼辦
    核心提示: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由於懼怕某些東西而忐忑不安,例如在考試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睡不著覺,又或者在工作當中遇到了問題因為害怕解決不了而頭腦空白,又或者有些人會畏高而不敢登上高樓,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心理障礙引起的。
  • 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教育之適應障礙
    大學生是青少年群體的代表人群,從一個掌上明珠走向獨立自主的大學生,是從孩子到成人轉變的重要階段,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而適應障礙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適應障礙是指患者感到不能承受生活的重壓或難以應付。可能存在與應激有關的軀體症狀,如失眠,頭痛,腹痛,胸痛和心悸。
  • 心境障礙這類疾病有啥不對勁
    而躁狂障礙的患者,如果對這個病沒有認識,更難以讓人識別出來到底是聰明還是躁狂的表現,也許只有等到出現不良後果時周圍的人才會想到是不是生病了。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時表面的平靜和聰明的表現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心理,所以,當你還覺得TA「很好啊」的時候,可能TA的「心」已經「亂」了。
  • 心理知識:常見的心理疾病之狂躁症
    一旦人的心理健康遭到了破壞,那麼人們就很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而躁狂症就是一種比較多見的心理疾病,當疾病病發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感情高漲、行為與意志不調的情況。 到底為什麼人會容易患躁狂症呢?
  • 兒童這些行為屬於心理疾病,再不知道就晚了!
    一、兒童最常見的心理疾病 兒童可能罹患以下心理疾病: 焦慮障礙:焦慮障礙患兒會恐懼某些事情或情境,並會出現與焦慮(緊張)有關的軀體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和出汗。 破壞性行為障礙:罹患此疾病的兒童往往違反規則,並且通常在有組織的環境(例如學校)中具有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