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每個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大詩人了。可是關於杜甫,我們似乎只能想起來「詩聖」,「現實主義詩人」,「李杜」......可杜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大多數人卻知之甚少。
今天我們要通過一部電影來進一步了解杜甫,了解他傳奇的一生。
這是英國BBC攝製的紀錄片,並不算長,約1個小時。
影片將杜甫與但丁、莎士比亞齊名,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史蒂芬·歐文更是說道:「這些詩人都為詩歌評判標準豎起了標杆」,換一句話說,杜甫的詩歌在中國是教科書級別的。史蒂芬·歐文何許人也?我們可能對他本人並不熟悉,但是在中國,有一位13歲的天才少女被北大錄取這樣的新聞,我們或許都有所耳聞,這名少女叫田曉菲,後來他取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嫁給了她的導師,這個導師就是史蒂芬·歐文,任教於哈佛大學東亞系,著名漢學家。
實際上,要想深入了解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只能從他的詩裡來研究。因為杜甫的詩,不僅是對於所處歷史時代的記錄,還是一部杜甫的個人精神史。
在《壯遊》裡,杜甫這樣寫道:「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因為出生於世家大族,杜甫從小就飽受藝術薰陶。一次他在郾城(今屬河南漯luò 河),觀看一位公孫氏女子舞劍,被她的舞蹈所深深折服,上面的詩句便是他觀後所得感受。
杜甫早年,正值唐明皇上位,一片太平盛世,文化藝術的發展也處於頂峰。
杜甫是一名現實主義詩人,而他的政治抱負則充滿了理想化。
他趁著年輕雲遊四海,遍覽名勝,但是在他走過看過的名勝古蹟中,最有分量的,當屬孔子的故鄉——曲阜。事實上,杜甫在詩中所表達的政治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儒家學說的影響。影片中提及孔子學說,是杜甫一生的指導思想。
然而,杜甫的政治抱負終究難以實現,他一直都沒有考中進士。關於他的科舉之路,影片提到兩種主流解釋:
李林甫奸臣當道,一大批人都難以步入仕途;
杜甫的詩才與政才並不匹配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足以導致杜甫一生鬱郁不得志的事實,這些經歷也無不影響著他對於人生,對於世事的態度。他厭惡權貴,不屑與之為伍,但仍受其擺布。在《壯遊》中,他縱情山水,飲酒樂甚。直到三十歲遇見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李白。他對李白的情誼,都寄於詩中,一生為李白作詩數十首,甚至做夢都會遇見他。李白被流放到西南後,杜甫一度以為李白遇難,一段時間內,沉浸在悲傷與痛苦之中,儘管兩人大相逕庭,影片用希臘神話裡的酒神與日神相比,李白就像酒神,浪漫但極不穩定,而杜甫好似日神,理性並崇尚秩序。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杜甫總算謀得了朝廷裡的一官半職,但卻有職無權,薪水微薄到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對與杜甫,這無疑再一次打擊了自己。
與好友遊大雁塔,登高遠眺,長安的百姓屋瓦,朝廷宮牆,盡收眼底,一股憂國憂民的感情,湧上心頭。事實則證明,杜甫的擔憂,不是沒有緣由。朝廷每況日下,暗流湧動,百姓受災嚴重,民不聊生,杜甫的一個兒子,也死於饑荒。不久之後,爆發了「安史之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是杜甫最為知名的詩之一。迫於戰亂,杜甫不得不與家人四處流離,甚至與家人分散。事實上,杜甫筆下那些詩歌之所以因沉重與無奈的現實感而知名,原因與這場戰亂不無關係,這樣的經歷直接改變了杜甫的詩風,甚至可以說,杜甫升華了。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潛鱗輸駭浪,歸翼會高風。
杜甫從西北走向西南,他來到成都,搭建了杜甫草堂,在天府之國,他為百姓寫詩,直到戰爭再次打響,他又往東,至夔州(今三峽一帶),在這一片與成都截然不同的景色裡,他描寫山水風光,感受自然,感受天人合一,這情懷,像極了李白,卻又截然不同。他已無法回到年輕時遊山玩水的活力,他已是一副病體,年老體衰,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深感人的渺小與無助,困頓於大自然的顯著局限。杜甫,已經擁有了獨特的視角,與飽經歷練的辭藻。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一日杜甫在夔州城觀看一位女子舞劍,喚醒了他塵封五十餘年的記憶。他問女子師從何人,女子答:「餘公孫大娘弟子也」。時過境遷,世殊時異,昔日開元,輝煌何極,現如今,國家卻如大廈將傾,剎那間,杜甫百感交集。
戰火還是燒到了夔州,他又舉家搬遷,直到潭州(今長沙),這裡,杜甫遇到了許多與他身世相近的藝術家,他們彼此賞識。他為當時著名的流行歌手寫歌,並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但好景不長,潭州也不能倖免於難。像每一次迫於戰亂搬遷一樣,杜甫再次踏上旅途,但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到達目的地了。
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杜甫的絕筆寫於逃難的途中,窮困潦倒是他最後的狀態。這首詩寫給自己的親友,畢竟臨終之際,最掛念的,當屬自己的親人。
杜甫的一生,是窮困的一生,也是富有的一生。他寫下的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世文人,他的精神與情懷至今仍在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很多人覺得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而馬西東在這裡認為,他們的詩風不同並無可比性,但杜甫的人格則更勝李白一籌。
還記得他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麼?時至今日,面對公共衛生危機,全面脫貧的期限在即,乃至國際環境變幻的壓力,我想,杜甫其人與他的詩,那種樂觀精神,那種滿溢的理想信念,恰恰是我們目前最需要的。
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絕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