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凡是亂世,必有名士,畢竟「時勢造英雄」是千古定律。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無數的名將之外,還有許多士人靠著利嘴在各國以遊說入仕,期望在亂世中一展才能。
我們熟知的孟子、商鞅、莊子等名留青史的人物,都處於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是通過遊說的途徑去當官的,就連我們的大聖人——孔子也是周遊列國,期望能遇見明君,一展所長。
不說政績,但從遊說之術來說,有一人堪稱傑出典範,那就是蘇秦。
戰國時期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最為強盛,號稱「戰國七雄」。而蘇秦一人則獨相六國,身兼六國相印,如此殊榮絕無僅有,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
一、師承鬼谷,苦修《太公陰符》
名師所教,又自身苦學,才是蘇秦安生立命之術的由來。
有名師指引,總是人生之路的捷徑,蘇秦比一般人幸運,他的老師非同一般,自中華文明以來,能出其右者堪稱屈指可數,甚至沒有。
那個人就是鬼谷子,他精通兵法、政治、天文等諸家學問,孫臏、龐涓、張儀等蓋世人才都是他的弟子。
蘇秦在鬼谷子那裡學成後,就開始到處遊歷,邊增長見識,邊找明主,期望靠三寸不爛之舌闖出一番事業。
但事與願違,不但沒有求得一官半職,還落得窮困潦倒,灰溜溜回家後還遭到家人的奚落,尤其在當時,農業生產是第一要務,而蘇秦卻不務正業,更是為人所不待見。
但沒有苦難,就不能成就大業, 蘇秦為出一口氣,乾脆閉門苦學,尤其是專注攻讀《周書陰符》。
這是一本奇書,他在其中專研出合縱連橫之術,而蘇秦的功成名就,正是與「合縱」相輔相成。
二、百折不饒,總是苦盡甘來
充滿信心的蘇秦,剛出山又再度碰壁。他先去了洛陽,想見天子周顯王,不用說,失敗了。
接著到秦國遊說秦惠王,可是太不及時了,通過遊說而做到秦國高位的商鞅才剛被處死,這個時機對蘇秦是不利的,於是又失敗了。
他離開秦國來到趙國,又是再度出山後第三次被拒。但不得不說,蘇秦為了成功還是很拼的,三度被拒依舊不死心。
終於,蘇秦千裡迢迢到了燕國,當時的燕文侯求賢若渴,這回蘇秦來的正是時候,但也是苦苦等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蘇秦的寒窗苦讀,屢敗屢戰,此刻開始才初見成效。當時蘇秦遊說燕文侯的主張是,燕國合縱趙國,結為一體。
難得還受到燕文侯認可,當即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前去遊說趙國。
三、合縱抗秦,蘇秦相六國
這時的蘇秦把握機會揚眉吐氣,再度遊說趙國君主趙肅侯,提出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的主張,並分析了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的關係,陳述聯合以共同抗秦的必要性,這正對趙肅侯胃口。於是,又請蘇秦去遊說其他各國。
這時的蘇秦借勢燕、趙二國的支持,又戳中各國怕秦的弱點,堅持提出「合縱」主張,一路遊說各諸侯國加盟,以訂立合縱盟約。
每說服一國,他的底氣就越厚,最終順利說服六國,訂立合縱盟約,以一人身佩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相印,一時風光無兩,名動天下。
桑弘羊:蘇秦、張儀,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
四、智激張儀,維護合縱盟約
六國雖然聯合,但內裡還是各自為政,蘇秦的主張原本不是以六國攻打秦國,而是要六國聯合起來威懾秦國,並共同抵擋秦國的入侵。
對此,若秦國打來,各國的聯盟必然瓦解,當時與他就想到在鬼谷子求學的好友張儀尚未獲得功名,於是決定智激張儀入秦,維護尚未堅固的聯盟。
蘇秦設計激惱張儀後,又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幫他見到秦惠王。
如蘇秦所料,秦惠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
此時蘇秦派去協助張儀的人才告訴張儀真相,在知道是蘇秦的策略後,張儀感嘆自己沒有蘇秦高明,並許諾在蘇秦當權時不攻打趙國。
總結
唐彥謙:貪名笑吳起,說國嘆蘇秦。
蘇秦合縱六國後,滿載榮譽返回趙國,受封武安君,這時蘇秦把合縱盟約送到秦國,十五年間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這十五年的太平,便是靠蘇秦的利嘴獲得的。
蘇秦人窮志不窮,即使窮困潦倒,依舊堅持夢想,終於揚名立萬。而支持他成功的,除了有名師相授,更是有刻苦鑽研的求學精神,才能有遊說帝王的合縱之術。
靠一張利嘴成功推銷自己,最終身兼六國相印,可說得此殊榮古今無二,靠一張嘴獲得此殊榮更空前絕後。
千萬別怕窮苦,千萬別怕失敗,只要敢於前進,敢於改變,就能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