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戰國時期知名縱橫家、外交家、間諜。他以一己之力促成六國合縱,窮困潦倒卻不改志向,處處碰壁卻愈戰愈勇,出身布衣卻位列六國卿相,花團錦簇卻獨愛燕國太后,「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一生充滿傳奇和壯闊。今天我們就走近蘇秦,了解下他的傳奇之路。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家裡以務農為生。但蘇秦志向高遠,力求富貴尊榮,不肯埋頭土地,於是到齊國遊學,拜鬼谷子為師。蘇秦學成歸來,卻沒有人賞識,落得十分困窘,親戚朋友大多認為他不務正業,紛紛譏笑他說:「周人歷來以農商為業,追求盈利。你卻丟掉本行去耍口舌,窮困潦倒不是很應該嗎?」
親友的譏笑深深刺痛了蘇秦,他於是閉門不出,埋頭苦讀。蘇秦發現書籍繁多而雜亂,不如專心研究一門學問,於是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多的時間裡,蘇秦苦心鑽研,終於學有所成,對當時國際形勢了如指掌,揣摩出可以遊說各國君主的方法策略。
蘇秦再度出師,求見周顯王,但是東周國小勢弱,並沒有蘇秦的發揮空間,周國大臣也素來輕視蘇秦,蘇秦只好離開周國。這時,蘇秦準確地判斷出秦國實力強悍,「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於是向西來到秦國,求見秦惠王。此時,秦惠王剛剛繼位不久,有意向列國示好,於是不肯任用蘇秦,讓蘇秦幫助秦國兼併天下的主意破滅。
遊說秦惠王失敗,蘇秦於是調整策略,決定整合六國抗秦。蘇秦首先來到趙國,但是國相趙成不喜歡他,於是又前往燕國求見燕文公,他的人生即將峰迴路轉,他所追求的功名富貴即將紛至沓來。
燕文公接見蘇秦,蘇秦首先恭維了燕國之強,接著總結燕國多年安樂、不受戰亂之苦的原因在於和鄰國和睦,指出燕國應和趙國相親,同列國合作抵禦秦國東進,這樣天下為一,可保燕國長治久安。燕文公深受觸動,很快決定資助蘇秦前往趙國遊說趙肅侯結盟。
第二站,蘇秦再次來到趙國,這時國相趙成已死,蘇秦得以求見趙肅侯。蘇秦指出趙國的主要威脅在於秦國,秦強則攻韓魏,韓魏和趙國唇齒相依,趙國也會很快遭殃。為趙國考慮,作為山東主要強國,趙國應支持韓魏,聯合山東諸侯,共同抵禦秦國,這樣足以成就霸業。趙肅侯深表贊同,於是拿出真金白銀,資助蘇秦遊說其他諸侯國聯合抗秦。
這時,秦國派公孫衍伐魏,斬首8萬,準備一鼓作氣繼續攻擊趙國。蘇秦擔心剛有起色的合縱事業被破壞,設計激怒並暗中資助張儀入秦,張儀承諾說服秦惠王暫不攻趙,初見雛形的縱約得以維繫,蘇秦從容不迫地前往韓國求見韓宣王。
第三站,蘇秦求見時,韓宣王繼位不久,正是年輕氣盛。蘇秦大力渲染了韓國地利兵強卻屈服於秦國是值得羞恥的事,接著指出秦國貪得無厭,靠割地求和不可持續,然後趁熱打鐵建議韓國參與合縱。韓宣王聽後熱血沸騰,當即決定追隨趙國腳步,參與合縱抗秦。
第四站,蘇秦來到魏國求見魏襄王,他分析魏國雖然地狹但人口眾多,商業繁茂,國力可以比肩楚國,指出那些勸說魏王事秦的人都是假公肥私的奸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隨後他總結魏王不必畏懼秦國,魏國軍力強盛,再和六國合縱,秦國就不足為患了。魏王如醍醐灌頂,同意合縱。
第五站,蘇秦緊接著來到齊國求見齊宣王。他分析齊國國富民強、人口眾多、軍力強盛,僅臨淄一城就能徵調21萬士卒,憑實力完全不必臣服秦國。另一方面,秦齊山水相隔、山高路遠,秦國根本無力攻齊,齊國大可加入縱約和諸侯一起遏制秦國。齊王深表贊同,果斷加入了縱約。
第六站,蘇秦來到楚國求見楚威王。他分析楚國地廣人多、「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楚國和秦國才是「勢不兩立」的對手,如果楚國事秦,則諸侯必然也只能事秦,秦強則楚弱,楚國就會危在旦夕,所以不如防患於未然,加入縱約,這樣山東六國必以楚國為首,楚國霸業可成。蘇秦所說正對楚王心中所想,一拍即合。
就這樣,蘇秦憑著對天下局勢的把握和高超的說服力成功的促成了六國合縱,成為「縱約長」,六國紛紛任蘇秦為相,以維持縱約的執行,創造了一人兼任六國國相的傳奇。
守得雲開見月明,蘇秦走出長期的困頓,實現了後無來者的「並相六國」的人生高峰。隨後,蘇秦從楚國北上向趙王復命,正好經過家鄉洛陽。隨行的車馬輜重和送行的諸侯使者人數眾多,氣派堪比帝王出行。
周顯王聽說後,擔心蘇秦對周國不利,急忙派人清掃道路,派使臣到郊外遠迎慰勞,向蘇秦示好,上演了一場古代版的「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戲碼。
那些曾經譏笑蘇秦不務正業的親友們則更為誇張,他們趴在地上恭敬的服侍蘇秦用餐,甚至不敢仰頭正視蘇秦。蘇秦就問嫂子說:「你曾經對我最傲慢,現在怎麼卻這麼恭順呢?」嫂子回答說:「因為你地位顯貴又富有」,事實證明「拜金」、「拜權」自古有之,連個性張揚的戰國時代也不例外。蘇秦聽到這個回答感慨萬千:「我還是我,富貴時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更不要說別的人了」,以此推斷,「之前別人待我不好,又如何不能理解,又何須再追究呢?」
不報怨仇,但要報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蘇秦賞賜千金給親戚朋友;曾經有人借給他百錢,他歸還百金;又遍尋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一一回報。蘇秦這點和戰國其他縱橫家大有不同,其他人往往「有恩報恩,有怨報怨」,蘇秦則大氣的多。當然,這可能也說明蘇秦的遭遇要遠遠好過張儀、孫臏這些人:沒有刻骨銘心,又何須執著不忘?
報完恩情,蘇秦才又繼續北上復命,被趙侯封為武安君,開始了新的人生裡程,而這段裡程則將更加波瀾壯闊和波譎雲詭,留給人更多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