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6月4日,炎熱高溫,鹹陽市秦都區渭濱街道兩寺渡村的地面被太陽炙烤得冒著熱氣,村裡街道兩邊依然擺滿了賣小吃、雜貨的各種攤點,遮陽傘下的攤主不時叫賣著,村巷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82歲的馮強仁正在介紹他製作的收麥農具。
而在兩寺渡村村民馮強仁的農耕文化展室裡,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向記者介紹他製作的縮小版的農具和生活用具。「這是犁、耙、磨、碾子、磨子、轆轤……遊人一看,就知道展示的是農耕文化,就能想像到以前的農耕發展。」馮強仁介紹道。
在耄耋老人馮強仁的農耕文化展室裡共展示著40件農業、生活及木工等用具的縮小模型,這都是幹了一輩子木匠的馮強仁自己製作的。用以記錄過去的農耕生活,也見證了兩寺渡從殷商時期到現在3000餘年的歷史發展變遷,以及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02
「農耕文化」展室。在兩寺渡村資料室裡,保存著40年前至今的《陝西日報》《陝西農村報》等十幾種報刊樣報。
「近年來,政府和村上一直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傳承。因城鎮化發展,村子逐漸減少,為了發展傳承農耕文化,渭濱街道給每個村派一名聯絡員,收集轄區農耕器具、村莊名人、村史遺事、村文化書籍等,籌辦『鄉愁館』。」村委會主任馮強耘說。
03
據了解,兩寺渡村,被稱為「鹹陽古渡第一村」,發展於殷商年代,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全村村民95%姓馮。
據《兩寺渡村村史文稿》中記載:兩寺渡村建立於3000年前的殷商年代。周文王之父王季東擴移都郢,自此設渡口,周文王兩次娶親均從此渡口過渭河,因而此渡口被稱為「文王渡」。自周武王建鎬京後,「文王渡」為王者所有,從此興盛起來。
兩寺渡村自古崇文尚武,從周朝傳承至今,民風淳樸,村子名人輩出。自近代開始,文化活動昌盛,是新學建立最早的村子,戲劇、社火、書畫等民間藝術十分活躍,村民依靠渡口,成為渭河水運去各地的始點,所以人多村大。
改革開放以後,兩寺渡村迎來機遇,搞活經濟大發展。村子依靠地理優勢發展多種經營,村民除種地抓糧食生產外,多外出搞建築掙錢。兩寺渡村有名的小吃蕎面餄餎,由此銷往周邊,於是就有「家有餄餎擔,不靠天吃飯」的鄉間俗話。20世紀90年代,該村村辦建築企業成效顯著,養殖業繁榮發展。1995年底兩寺渡村被秦都區命名為「小康村」。2003年,全村小麥、玉米畝產普遍達千斤,夏收全部機械化。
「新時代的兩寺渡村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積極作為,除了部分自然村被徵地開發外,該村已形成了鹹陽市西郊有名的兩寺渡農貿市場,經濟繁榮;村民們都建起兩層以上的樓房,以出租住房為主要收入,全村沒有貧困戶。」村黨支部書記馮鋒說。
如今,兩寺渡的渡口已不復存在了,但渭水依舊從兩寺渡南岸流過,見證了名渡3000餘年的發展變遷。新時代,古村落兩寺渡的發展更是充滿憧憬。(程立忠)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