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 綿陽幫扶幹部堅持3年為彝族村民拍全家福

2020-12-23 騰訊網

時光匆匆,照片可以定格美好,見證時代的變遷。彭濤是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派駐涼山州美姑縣合姑洛鄉沙洛村的幫扶幹部。2020年彝族年前夕,彭濤照例帶著相機走村串戶,為彝族村民拍攝全家福,這也是他拍攝全家福的第3個年頭。

談到為什麼要為村民拍攝全家福,彭濤說是受一則新聞的影響,新聞中的主人翁是一名大學生,他的奶奶去世後,他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一張與奶奶的合影,這讓他非常遺憾。

後來這名大學生到大涼山支教,為許多村民拍攝了第一張全家福。從此以後,他每年都會堅持來這裡為村民拍全家福,同時也見證了當地的發展。彭濤也希望用影像記錄時代的變遷,給這些家庭留住更多美好的回憶。

「從一個家庭的變化,包括他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的變化,可以反映出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彭濤說。

2018年,惹幾達夫及家人

彭濤回憶,2018年,他在給70多歲的惹幾達石老人拍攝時,老人特地拿出了裝有毛主席照片的相框。「老人見證了共產黨帶領老百姓翻身做主人,也見證了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現在日子越來越好,因此他想跟毛主席像合影,表達他對共產黨的感激。」彭濤說。

2019年,惹幾達夫及家人

在彭濤的鏡頭下,三年以來,彝族村民惹幾達夫一家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以前髒亂差的居住條件、不好的生活習慣有了很大改善,今年一家人還搬進了敞亮的新家。

2020年,惹幾達夫及家人

「今年彝族年的時候,他們家殺了兩頭過年豬,家裡面收拾得非常整潔,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新房子裡我為他們拍了一張全家福,由衷地為他們全家高興。」彭濤說。

從2018年7月被選派到涼山幫扶以來,彭濤所在的駐沙洛村工作隊,通過深入開展易地搬遷、產業發展、控輟保學、移風易俗等工作,成功幫助該村脫貧摘帽。

在3年的幫扶工作中,彭濤累計為村民拍攝照片3000多張。彭濤說,如果條件允許,他會堅持為村民拍攝全家福,繼續用影像記錄和見證時代的變遷和村民脫貧奔康的幸福生活。

綿陽廣播電視臺全媒體中心

記者:汪俐君

責編:牟廷蓉

相關焦點

  • 李亞威:用鏡頭和大愛發揚彝族文化的「阿俵妹」
    她,是一名編劇,一名導演,紮根雲南楚雄,用文字和鏡頭參與「搶救、挖掘、保護、弘揚」瀕臨消失的彝族文化。她,助人不遺餘力,行善不圖回報,以物質幫扶和文化支邊將愛心播撒在第二故鄉楚雄。她是李亞威,被人們親熱地稱為「阿俵妹」。
  • 村民用快手記錄懸崖村:從「步步驚心」向「處處驚喜」轉變
    在網際網路上有個叫阿土勒爾村的村子,它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現在這個拗口的村名有了人們更熟悉、也更網際網路的名字——「懸崖村」,網際網路的接入,讓「懸崖村」村民的生活,從「步步驚心」向「處處驚喜」轉變。對於不少人來說,去年6月,早已對網際網路大事如數家珍,而彼時的懸崖村村民才剛能上網。
  • 貴州大學生長假赴山區 免費給村民拍全家福
    原標題:暖聞|貴州師大學生攝影團,長假赴山區免費為村民拍全家福  「貴州很多農村家庭都找不出一張全家福,很多農村老人一生都沒有照過相。」為此,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一群大學生組成「全家福攝影團」(本報曾作報導),利用國慶假期,來到貴州一些貧困山區,免費為村民們拍攝全家福,為老人及兒童拍攝紀念照。他們用手中的鏡頭,定格深山裡的幸福。
  • 【面孔】用真情和汗水鋪就村民「幸福道路」 觀山湖區幫扶幹部在郊納
    截至目前,全鎮4466戶、21291人住上了小康房、喝上了放心水,實現通組通村路和太陽能路燈全覆蓋;義務教育入學鞏固率達100%,產業發展覆蓋全鎮所有貧困戶,人居環境和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得感謝觀山湖區委區政府給予我們的大力幫助。」望謨縣郊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家均告訴記者,不僅如此,該區還選派了三名優秀幹部到該鎮開展幫扶工作。
  • 70張全家福70個故事,「我們的新時代我們的全家福」影像展開幕
    70載風雨徵程,70年休戚與共,誰家沒有拍過全家福?誰家的全家福背後沒有故事?70年來,一個人從全家福中的「小朋友」角色,變成了居中的長者角色;70年來,一個家從3口之家,變成了4世同堂;家族裡的人來了,走了,聚了,散了,但每逢節假日或者老人生日,中國人還是習慣聚在一起拍一張全家福。我們記錄小家的喜怒哀樂,而每一個小家的變化,也都折射出祖國這個「大家」的變遷。
  • 三八婦女節特別報導|女攝影家拍下全村「疫情時期的全家福」
    這也給她這次創作「隔離時期的全家福」帶來了便利。一直以來,攝影家毛曉初喜歡「用鏡頭記錄生活,從而讓自己懂得思考」。她去年就計劃拍攝寶勝村村民全家福,並未夙願。她總會隔三岔五地分享一些自己拍的關於寶勝村的風景和人文照片,還有很多進村採風過程中遇到的家長裡短,見聞趣事。毛曉初是土生土長的洛帶人,她又很多跟攝影相關的「職業身份」。作為一名攝影家,最近這兩年,她想用相機記錄家鄉的人和事,便選擇了最能代表洛帶古鎮客家文化的寶勝村做記錄。寶勝村的村民對毛曉初也是像親人一樣。
  • 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彝族幹部布哈:梭梭拉打村的「倔」幹部
    對於四川省大涼山腹地的梭梭拉打村村民來說,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政治教導員布哈的到來,讓這個彝族村寨變了模樣。昭覺縣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四川省深度貧困縣。身為梭梭拉打駐村扶貧幹部,布哈知道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擔子,要帶領1779名鄉親徹底脫貧。
  • 著名導演李亞威:用生命記錄生命 用鏡頭傳遞大愛
    她拍《深圳故事》系列,拍出深圳普通人的命運,以及都市喧囂背後的真情和詩意;她拍《百年中英街》《蛇口故事》,記錄深圳的歷史和天翻地覆的變化;她拍《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客家人》,展現出這個城市裡的人文精神。她還紮根楚雄十幾年,用《火之舞》《中國有個暑立裡》記錄下瀕臨失傳的彝族文化,為這個民族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 西藏山南這家「照相館」 免費為村民拍攝全家福
    中國日報網拉薩6月2日電(記者 達窮 華旦尼瑪)近日,西藏山南市瓊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組織志願者到該縣瓊結鎮白日、雪康、仲堆、雪巴、東嘎5個社區開展「瓊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全家福』照相館走進群眾公益活動」,為全鎮236戶貧困戶拍攝了全家福合影,用溫暖的影像定格廣大農牧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瞬間
  • 央視聯合拼多多涼山開啟扶貧直播 400萬網友圍觀副州長做彝族燉雞
    喜德縣是總臺成立以來第一個定點幫扶縣,中壩村第一書記劉超,就是總臺第一批掛職扶貧幹部。  從首都到大涼山深處,劉超用鏡頭記錄中壩村的變化,帶村民躲避泥石流,替村民解決大小問題,被親切地稱為「果果書記」。在這次總臺為助力喜德脫貧攻堅發起的「拼單多『喜』,助農多『德』」直播中,劉超當仁不讓成為「主播」之一,為了吸引更多拼多多消費者為喜德貧困戶下單,她還精心設計了跳舞、走田間、走訪彝家新居等。
  • 封面人物|蘇呷此色:記錄彝族人生活的美
    布拖縣的人經常看到,蘇呷此色和舒和平、張東隔三差五地到處去拍照片。舒和平攝影資歷最長,在縣教育局工作;張東在縣疾控中心從事攝影,則頗得工作方便。張東介紹,蘇呷此色剛開始學習攝影,「目的很簡單,是想掙錢的,在拖覺還開過一段時間照相館,用電腦列印照片,拍了就可以拿照片,彝族群眾喜歡。」
  • 彝族老火塘邊上開啟新生活
    對於熱烈友聰這樣的年輕一輩來講,雖然生活不愁了,但彝族人離不開土地,不能丟掉傳統勞作,種收苦蕎在他們這裡仍是最重要的農事。     得益於對口教育幫扶,熱烈友聰通過考試選拔,作為涼山州50名優秀受助學生之一,2018年去到綿陽二中讀初中。他希望能通過努力考上高中,然後讀師範大學,「畢業後我想回來當老師,幫助更多的山裡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
  • 用鏡頭和畫筆記錄脫貧攻堅時代跫音 - 河北日報-06版:文體-2021年...
    奮鬥在燕趙大地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幹部群眾,欣欣向榮的鄉村美好生活圖景,被我省畫家、攝影家定格在一幅幅作品中。2020年12月14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文聯主辦,省美協、省攝協承辦的「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文藝創作美術攝影作品展在石家莊市美術館開幕,引起各方廣泛關注。
  • 綿陽:同心同向同行 共赴全面小康之約
    而村集體的生豬養殖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餵飼料、打掃圈舍,一刻也不得閒。站在村口的高地上眺望: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蜿蜒交錯,明鏡敞亮的農家院錯落有致,孩童的嬉笑此起彼伏,絲毫不見從前房屋破敗、道路坑窪的蕭條景象。鄉村小故事折射時代大進程。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用鏡頭記錄中國脫貧故事
    她用鏡頭記錄著脫貧攻堅路上的巨變她成了沙瓦村小康路上的見證人她是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獲得者柴紅芳柴紅芳,1968年11月出生於山西運城萬榮縣,1986年10月入伍到蘭州軍區21集團軍有著「中國故事,世界看見」雄心的柴紅芳,懷揣對紀錄片的初心,長期紮根一線,深入最基層的百姓生活,用鏡頭講述、見證改革發展變化,用小故事講述脫貧攻堅大成就。從接觸紀錄片那天開始,柴紅芳就很清楚,做紀錄片,既艱辛又枯燥,拍攝周期長、回報率低不說,還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排除幹擾、抵禦誘惑、耐住寂寞,這需要超常的毅力。
  • 百縣千村行(275)|不識字的彝族阿媽學會用電飯煲洗衣機
    11月13日,在樂山市對口幫扶美姑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涼山州美姑縣樂美社區,恩扎馬洛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時的心情。令他更意想不到地是,自己的身份已從「村民」變為「居民」,新居裡的生活場景竟然如此便利愜意。從272個貧困村,到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從20652戶102541人貧困人口,到貧困人口清零;從高達40.25%的貧困發生率,到清零。
  • 扶貧新機制: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運作與功能
    例如,王曉毅(2016)從政策變遷的角度指出,駐村工作制度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若將之前的扶貧策略比作「大水漫灌」,精準扶貧就是「滴灌」,而駐村工作隊就是實現「滴灌」的管道。因此,駐村工作隊隊員能夠通過提升識別精度和幫扶精度來改善扶貧質量。
  • 親子圈推薦:拍全家福咯!每一個幸福的時刻都值得被記錄!
    這次剛好迎新年,帶上家裡的老人一起去拍一套全家福,拉近一下心靈的距離,也讓老人開心一下。所以在全家福的人數上我們從四口之家開始往上增。其次,我們希望只是單純的拍攝照片,七七八八的產品不要,但是底片全要。畢竟產品的費用也是需要自己買單的,如果真的需要產品,只要有底片,某寶做做費用才一點點,遠比影樓做的划算的多。
  • 綿陽涪城:「新鄉賢」助力鄉村治理
    今年以來,涪城區把選樹新鄉賢助力鄉村治理作為城鄉基層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把牢選、育、用三個環節,引導和支持廣大新鄉賢在鄉村建設、農民增收、鄉風涵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鄉賢文化滋潤文明鄉風,為鄉村治理注入新活力。建章立制選賢漫步在蟠龍村的林間小道,感受著村莊冬天裡的寧靜與祥和。看著村民們幸福的笑容,孩童的嬉笑此起彼伏,文明鄉風撲面而來。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彝族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丨普安縣興中鎮...
    初到紅巖,到處是髒亂差的現象,我滿懷信心的要做一些事,可第一次召開群眾會就碰了一鼻子灰,多數人不願參加,認為開會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特別是在彝族村寨格那組。如何才能走出這一困境,我左思右想,與當地有威望的老同志、老黨員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終於找到了方法,那就是真誠相待,用心幫扶,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