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篇 宣傳片
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金沙江和牛欄江奔騰交匯,將滇東北大地切割成絕壁縱橫的千裡峽谷。古稱「堂狼山」,也稱「堂琅山」的這座山脈,就位於這片區域。
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向西南擴張版圖,「置堂琅縣屬犍為郡」。這裡成為了雲南最早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地區之一。「堂琅」一名,此後沿用近千年。
「巧家」是一位帶領族人在堂琅山中開疆闢壤的部落首領的名字,雖然有關這位勇士的史料語焉不詳,他的名字卻伴隨著這座小城流傳至今。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清政府在此設置巧家廳。
公元1913年,巧家廳改為巧家縣,沿用至今。
石匠房棧道見證時代變遷
位於巧家縣蒙姑鎮的石匠房棧道,修建於萬丈懸崖之間,被稱為雲南最古老的隧道。
它連接著巧家縣蒙姑鎮與會澤縣娜姑鎮,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肩負著連通巧家和外界的重要使命。
br/>石匠房棧道的開鑿工程極其艱苦,劉漢鼎帶領數百名石匠工攀爬於絕壁之上,依靠鐵錘、鏨子、撬杆等工具,在堅硬的巖石中開挖隧道,為自己的家鄉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茂租鎮鸚哥村位於雲南省和四川省交界處,金沙江東側的懸崖。對於這裡的村民們來說,出行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1999年,蔣世學聯合了十戶村民,湊錢修起了一座溜索,從此,他們出門採購物品可以當天來回了。
這條橫跨於金沙江上的溜索距離江面大概260米,長約470米,連接著鸚哥村和四川省布託縣的馮家坪村,是金沙江流域海拔最高的溜索。
為了改善峽谷群眾的交通條件,國家啟動了「索改橋」工程,鸚哥村的溜索也被列入其中。2018年7月10日,鸚哥村的金沙江大橋竣工通車,鸚哥村兩千多位村民的出行方式被徹底改變。隨著連接金沙江河谷兩岸的大橋的貫通,從村莊到巧家縣城的公路也得以連接,如今,村民們進城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格巧高速起於昆明市東川區的拖布卡鎮,止於巧家縣白鶴灘鎮葫蘆口金沙江邊,是連接雲南與四川交通大動脈的關鍵路線。
2019年4月25日,格巧高速雙河特大橋的主塔成功封頂。它的低塔高170米,高塔高229米,建成之後將是雲南省最大的高低塔組合梁斜拉橋。
馬樹紅氈:顏色鮮豔 防寒保暖
在昭通市的東晉霍氏壁畫墓室中,有二十多位身披彩氈的武士。這些武士身上所穿的披氈正是巧家縣的特色服飾。
巨大的海拔落差讓巧家「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山民們用羊毛製成抗風、防潮、保暖的披氈和氈毯來抵禦惡劣天氣的突襲,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家住馬樹鎮孔家營村的洪順章是毛氈製作技藝馬樹紅氈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馬樹鎮所處的高原山地孕育出強壯耐寒的羊群,羊毛品質超群,加上堂狼山中的銅礦做成的紅色染料,一種獨特的禦寒用品——馬樹紅氈應運而生。
馬樹紅氈的圖案裡含有漢、苗、彝等多種民族藝術的元素,見證著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的歷史。
這些色彩對比強烈,畫面拙樸而喜慶的紅氈,詮釋著山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幸福的祈求。
藥山守護珍稀動植物
1991年,有人在白鶴灘鎮和中寨鄉交界處發現了34株罕見的白皮松樹。經專家研究確定,這些松樹是全世界個體數量最少的樹種,而且僅在巧家有分布,固得名「巧家五針松」。
在巧家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巧家五針松在楊家灣地區進行了人工擴繁的試驗,2013年,除野生植株外,已在縣內外繁育保存了巧家五針松幼苗幼樹9000餘株。
2002年,巧家縣政府邀請了雲南大學的動植物專家和地質專家來到藥山,開始了全面的科學考察工作。
截至2010年,在藥山已發現巧家五針松等約10種特有物種,以及836多種珍貴野生藥材。
隨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良性發展,巧家的生態優勢很快凸顯,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此棲息。每逢春夏之交,原本只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中國最美麗的鳥」慄喉蜂虎,不遠千裡飛來築巢繁衍,婉轉的啼鳴聲時時掠過藥山的天空。每年來度夏的慄喉蜂虎達三萬餘只,巧家已經成為了它們在國內最大的繁殖棲息地。
到了冬季,世界上僅存一萬餘只的黑頸鶴也翩然而至,避寒越冬。
2005年7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雲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建立,保護區面積達20141公頃。
清潔能源為經濟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牛欄江和金沙江交匯的地方,是整個巧家地勢最低之處,從海拔600米的江面到4041米的藥山之巔, 巨大落差造就的激流險灘,曾成為交通的屏障,卻也蘊含著巨大的水能資源。
白鶴灘水電站是目前世界在建的第二大水電站;由於攔截了大量流水,上遊泥沙得到一定程度的沉降。白鶴灘的溼地生態系統,將會因此受到更好的保護。
而金沙江乾熱河谷中的自然資源在今天也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巧家縣政府對河谷中的風能與光能進行了開發,將它們轉化成了清潔的能源,不但為經濟的發展輸入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也合理地守護了深山峽谷中的天然生態。
中國影像方志《巧家篇》,播出時間:4月19日 15:38
今日推薦
來源/@央視科教
原標題:《中國影像方志| 巧家:藥山守護珍稀動植物 石匠房棧道見證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