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2020-12-21 舜網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23歲離濟,畢生未歸故鄉

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四風閘。由於北宋王朝抵抗不力,辛棄疾出生前十幾年,濟南地區已被金兵所佔而成為淪陷區。今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在首期稼軒故裡文化講堂舉辦的《稼軒故裡讀稼軒》講座中提到,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不過從後來的人生歷程中,後世普遍認為,辛棄疾始終是一名致力於抗金復國的南宋志士。

這一時期的濟南,是在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之下而繼續其封建社會歷程的,當地人民發動的起義此起彼伏,接連不斷,辛棄疾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活和成長。辛棄疾父親早逝,他在祖父辛贊的撫育和教導下長大成人。據鄧廣銘《辛棄疾傳》載,因為辛家人口眾多,辛贊為這眾多家口的溫飽之計,需要去營取升鬥之祿,因而在山東和中原地區相繼淪陷後,辛贊還先後做過譙縣和開封等地的地方守令。

辛贊雖是一名封建官僚,卻有著愛國情懷和遠見卓識,他時時對辛棄疾述說宋代的正統與文明、濟南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開明。辛棄疾《美芹十論》中提及少年時在祖父辛贊身邊:「每退食,(祖父)輒引臣輩登高遠望,指畫山河。」激發他自小莫忘家國之事,牢記大好河山被侵佔之恨。也正是因為幼時處於如此環境的影響,他才逐漸由一介俠肝義膽的儒生而迅速成長為一名抗金愛國的志士。

青少年時期的辛棄疾也曾離開過濟南。辛贊在亳州做譙縣縣令時,辛棄疾已經到了讀書的年齡,曾跟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譙縣有一名叫劉瞻的人,由於長期寫作田園詩在當地頗有時名,辛贊便叫辛棄疾拜他為師。除了少年時期曾經在亳州求學過一段時間,青年時期辛棄疾還因金朝科考有過兩次燕京之行,這兩趟燕京之行分別在1157年和1160年。

鄧廣銘《辛稼軒年譜》云:「(辛棄疾)秉奉祖訓,志切國讎,嘗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事實上這兩趟燕京之行中,辛棄疾受祖父指教,有機會深入到金國政治中心窺察其軍事部署和政治局勢。所以從濟南前往燕京的路上,辛棄疾注意觀察山川形勢和官府倉庫等所在,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舉兵徵戰打下了基礎。

勇擒張安國的壯舉之後不久,南歸後的辛棄疾被朝廷任命為江陰軍籤判,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一年是1162年,辛棄疾23歲。只是,這次離開濟南後,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歸故裡。

詩詞中懷念「吾家風月」

在現存辛棄疾的詩文中,有幾首詞比較明確地寫了思鄉之情。

《滿江紅·點火櫻桃》的寫作確切年代現在無法考證,從意境推測,應該是辛棄疾中年政治失意後的思歸之作。詞的下闋寫道:「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裡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雖然春和景明,詞人依然難掩思鄉之情,尤其是「家何在,煙波隔」,是辛詞中不太多見的直接寫到念家情愫的句子。詞人登高樓而遠望家鄉,無奈千重萬疊的春山遮斷了雙眼,茫茫無邊的煙波阻隔了歸路。當然,詞人思念的不只是家鄉,更是南宋王朝沒有收歸的故土。

另一首《滿江紅·題冷泉亭》中也有明顯的思歸之意。詞中寫道:「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月本吾家,今為客。」冷泉亭在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下,唐朝所建。它不但靠近靈隱寺和飛來峰,而且就近登山,還有三天竺、韜光寺、北高峰諸名勝。詞人大概是聯想到,在他的家鄉濟南,也有歷下亭、觀瀾亭等和冷泉亭一樣可觀的景致,那才是「風月本吾家」。而如今,在南方各地輾轉的詞人,只是「客」而已。此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也有類似的情愫,「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一句中,「落日」「斷鴻」「遊子」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思鄉氛圍。尤其是「遊子」,將思鄉這種情懷毫不隱晦地明白道來。

實際上,身為濟南人的辛棄疾後來南渡,在當時是身份特殊的「歸正人」。宋代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一種輕蔑的稱謂。在這種情況之下,包括辛棄疾在內的歸正人實際上不太適宜過多或過於直白地表達思鄉之情——畢竟昔日的家鄉已經淪為金人統治之地。

而這種情況也確實引起過後世學者的質疑和嘲諷。比如辛棄疾的《瑞鷓鴣》中有兩句:「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清人顧炎武對這兩句詞頗有微詞,他在《日知錄》中評價說:「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淪落之感,亦廉頗思用趙人之意爾。觀其與陳同甫酒後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他的意思是,辛棄疾在宋朝不得重用便萌生了北歸投金人之意。顧炎武之說只是一家之辭,後來也有很多學者反駁,因為畢竟沒有證據認定辛棄疾詞中的「故人」就是金人。

即便如此,這仍然說明辛棄疾這樣的歸正人在身份和思想上的尷尬處境。

喜見瓢泉,晚年鄰泉而居

儘管辛棄疾沒有太多詞作直接抒發對家鄉濟南的懷念之情,而從他中晚年的居所選擇和園林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家鄉濟南的風物他始終不曾忘懷。

淳熙八年(1181年)冬末,剛過不惑之年、正是年富力強的辛棄疾卻被南宋朝廷罷官,於是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次年,辛棄疾作詞《水調歌頭·盟鷗》下闕寫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末句提到,河東岸的綠陰太少,不如多種植些依依楊柳。柳樹荷花自古以來就是濟南大明湖畔的秀美風物,想必離開家鄉20年,辛棄疾仍

難忘懷家鄉那柔美而多情的楊柳。

在帶湖閒居4年後,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辛棄疾於帶湖百裡之外的鉛山縣境內「訪泉於奇獅村,得周氏泉」。後據《鉛山縣誌》載:「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可鑑。」這眼甘洌的泉水令辛棄疾想起了遍布名泉、「水向百城流」的家鄉泉城濟南,因而愛屋及烏,對周氏泉愛賞不已,很快就買下了這眼泉和周邊的一大塊土地,並且先後作詞數闕以歌之。後來,辛棄疾改周氏泉為瓢泉,在帶湖別業毀於火患之後,瓢泉就成了辛棄疾唯一的寄身之所。而閒居瓢泉時期,也是辛棄疾另一個創作高峰期。

初見瓢泉時,辛棄疾有詞《洞仙歌·飛流萬壑》:「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孤負平生弄泉手。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辛棄疾先是描摹了瓢泉的優美景致,進而由此發出了對人生的種種喟嘆。最後一句雖然是疑問句,其實毋庸置疑,從第一眼看到瓢泉時,他就決定要來這裡並且在這裡定居。

有學者認為,辛棄疾將周氏泉更名為瓢泉,則是因「簞食瓢飲」的典故。該典故最早出自《論語·雍也》,用來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因此瓢泉之名很可能是寓意著辛棄疾歸隱之後的淡泊心境。或許在周氏看來,這處泉水不過是一處甘芳清洌的泉眼而已,而在辛棄疾眼中,不僅寄寓著他濃濃不可言說的思鄉之情,也隱喻著他甘於一蔬一飯的高潔人格。

喜見瓢泉且鄰泉而居,這大概是詞人辛棄疾對家鄉濟南最長情的惦念。

相關焦點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23歲離開濟南後,辛棄疾畢生未歸
    原標題: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新時報記者 徐敏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沒有再回過故鄉濟南。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②:他的600多首詞為何沒有一首直接寫家鄉濟南?
    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在有些詞句中也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的「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祖上雖做了金國的官員,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卻心念大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範。他將這種抱負傳遞給了下一代。辛棄疾常常隨著爺爺登高望遠,觀測北方山河形勢,思忖將來如何反攻燕趙。這一思國思戰的情結,讓辛棄疾產心中南下歸正,一雪靖康恥的想法,揮之不去。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③:惦念泉城風物,訪泉種柳,晚年鄰泉而居
    儘管辛棄疾沒有太多詞作直接抒發對家鄉濟南的懷念之情,而從他中晚年的居所選擇和園林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家鄉濟南的風物他始終不曾忘懷。淳熙八年(1181年)冬末,剛過不惑之年、正是年富力強的辛棄疾卻被南宋朝廷罷官,於是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次年,辛棄疾作詞《水調歌頭·盟鷗》下闕寫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末句提到,河東岸的綠陰太少,不如多種植些依依楊柳。
  • 詩詞內外皆英雄:辛棄疾
    英雄的救國方略 辛棄疾歸宋以後,一心為天下蒼生計,以恢復中原為念。 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 南宋朝廷甘心向北方稱臣議和,使得辛棄疾報國無門。而作為「歸正人」的辛棄疾,更是受到歧視和懷疑。
  • 《辛棄疾傳》讀後感
    半年前買的這本《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傳》,中間一直時斷時續,今天這才算是看完。一個感覺:如塊壘在胸,難以言狀的壓抑。如學生時代對他的定義,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可惜南宋就是這樣的讓人憤慨,辛棄疾最終沒能實現夙願,飲憾而終。南宋,你待稼軒何其不仁!因為「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始終覺得自己身上背負著一種異樣的標籤與負擔。他內心深處,多麼渴望名正言順地為光復大業揮灑自己的熱忱。所以,他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地為南宋在邊防,地方吏治問題上建言獻策。
  • 辛棄疾:男人交友的最高境界,是靈魂的摯交!
    紹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194年辛棄疾的靈魂摯友啊。陳同甫病逝,辛棄疾,把自己的悲痛跟思念都寄託於筆端,寫就了一篇啊,曠達又悲憫的祭文。祭文的內容啊,共同追憶與陳同甫一起逝去的年華。還有那些年同仇敵愾,抗金報國的壯志雄心,不過失去的永遠的就失去了,是再也回不來了。辛棄疾二是一個堅定不移地主張抗金者,但是他卻有一個很尷尬的身份,歸正人。
  • 同為豪放派大家,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有什麼不同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篇賦文,佳句頻出,一詞一句沁入人心——蘇軾借古悲今,唱出了多少古代士大夫的精神痛苦,而這種精神痛苦的解脫似乎只有世間的山水才懂得——「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嗎……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除去文學大家的身份,蘇軾還是一位頗有政績的地方官。
  • 一首寫秋的唯美古詩詞,寫出了無盡的思鄉之情
    偏傷旅客情。這是一首抒寫思鄉的小令,是作者客居異鄉的時候,所寫下的一首詞。上片意思是說:月明風清,秋色宜人,欄杆外梧桐葉被秋風吹動,發出陣陣輕響。睹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輾轉反側,歸夢難成。秋風、秋月、落葉等等意向組合在一起,足以讓人睹景傷情,不自覺悲從中來,思鄉的愁緒湧上心頭,徹夜難眠。下片意思是說:臺階旁蟋蟀的悲鳴,夜間寂靜,樹上棲息的鳥兒見月光而驚飛。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橫於天際。北雁南歸,更使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
  • 辛棄疾描寫閒暇時光的一首婉約詞,風格與李清照頗為相似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詞人。他被後世人譽為「詞中之龍」。他並不同於一般的文人墨客,因為他是可以率領士兵戰場殺敵,保家衛國,也是才華橫溢的詩詞大家。辛棄疾與李清照兩人,被合稱為「濟南二安」。雖然兩個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在辛棄疾的很多詞作之中,我們都能夠發現,這之中總有一些李清照的影子。或許,這其中更多的原因,是因為辛棄疾對李清照的仰慕之情吧!
  • 辛棄疾一首奇幻中秋詞,無一生僻字,豪放浪漫卻不輸李白
    說起杜甫,我們便腦海便浮現一位緊鎖眉頭的儒者,然後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因為從他的詩中,我們感受到了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以及博大無私的胸懷。李白志向高遠,卻又孤傲不羈,他想和魯仲連那樣,橫空出世,立下不世之功,然後飄然隱退,深藏功與名。所以詩中總有一股豪放浪漫的色彩,後世的印象中,李白也是瀟灑不羈的。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如果說李白酒入愁腸,是七分化作了月光,三分化作了劍氣;那酒入了辛棄疾的愁腸,化作的不只有月光有劍氣,還有那一絲不羈的狂傲。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辛棄疾一首酒後狂傲之作,詞名叫《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
  • 一碗蘿蔔燒肉,一味濃濃思鄉情
    一碗蘿蔔燒肉,一味濃濃思鄉情
  • 傳世詞章600餘篇半數帶酒 辛棄疾的人間路窄酒杯寬
    其時,辛棄疾二十三歲。這一年,是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靖康之恥已有三十五年。這一年,辛棄疾押解著張安國南渡臨安。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裡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雄心壯志。然而靖康之恥後,南宋只願偏安,嶽武穆尚且飲恨風波亭,辛棄疾一南渡「歸正人」,如何能有機會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美芹十論》的萬字平戎策,到頭來也不過換得東家種樹書。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落日樓頭的江南遊子,於斷鴻聲裡也只能夢回吹角連營了。
  • 蘇軾的這首詞並不知名,濃重的思鄉之情,卻動人心弦
    說到思鄉,可能在交通和通信發達的今天,很多人都沒有確切的感受。但在交通和通信都極不發達的古代,最普遍的個人情感就是思鄉了。正如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所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而古人背井離鄉,大都是為了追逐功名利祿。可一旦他們在宦海裡沉浮,與家鄉也就漸行漸遠了。
  • 鐵血硬漢辛棄疾一首詞纏綿婉轉,讓人一讀傾心
    其實辛棄疾是兩宋間詞作存世數量最多的作家,很多作品有著激昂的愛國情懷,也有著一心報國卻壯志難酬的沉鬱之情。他少年時便勇率數十部眾奇襲敵營,將出賣義軍的叛徒帶回宋庭,十足的一位鐵血硬漢。本以為回歸宋庭之後可以盡展所長為國效力,卻因為「歸正人」的身份而很難得到朝中主政官員的接納。
  • 夕陽下倦鳥歸巢,詩人長途跋涉抒發思鄉之情,一首唐詩回味無窮
    古典詩詞當中,有很多反映思鄉的詩詞。因為這表達的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古代遊子,他們和今天的我們一樣,為了學業為了前途而選擇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不過對比今天便利的交通和通訊方式,他們當年只能把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都傾注在詩詞當中。哪怕是起了一點風,哪怕是看到夕陽之下的倦鳥歸巢,都讓他們想起曾經多時未歸的故鄉。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就是如此。
  • 中國歷史:《滿江紅·冷泉亭》,辛棄疾在開篇就發出一篇之氣勢
    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辛棄疾在南歸之後、隱居帶湖之前,曾三度臨安當官。小編了解到,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他三十一歲時,夏五月受任司農寺主簿至七年春出知滁州。這是他第一次任職於臨安,也是三次中時間較長的一次因而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在這個時間寫的,但是我們如果去翻查辛棄疾年譜,也就會發現辛棄疾在杭州之時寫景之詩頗多,寫飛來峰周邊的景色的詞就有數首,詞作的時間節點未必一致。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僅一個愁字,卻寫出了無限愁
    由寫情到寫自己個人的情緒,再引入對家鄉的思念,解釋自己為什麼發愁。詞的下半闕中,詞人就開始直接問道:春山重疊,煙波阻隔,我們的家在何方呢?此時離家有萬裡,胸中更有無限的情愁,想對知己、家人和朋友訴說,可是卻找不到人。唐人崔塗說:「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