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知行讀史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

「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

01出身敵國

我們往往以為辛棄疾只是一個愛國憂民的南宋悲情詞人,殊不知辛棄疾最早是立志以軍功報國的,並無意只憑詩詞立世。

辛棄疾生活的背景是南宋和金國南北而治,自康王趙構泥馬渡江,淮河以北喪與金人之手。

北宋-南宋

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卻從內心認為自己本是宋人。南渡之時,因其家族過於龐大,無法隨官家南下,滯留金國。祖上雖做了金國的官員,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卻心念大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範。他將這種抱負傳遞給了下一代。

辛棄疾常常隨著爺爺登高望遠,觀測北方山河形勢,思忖將來如何反攻燕趙。這一思國思戰的情結,讓辛棄疾產心中南下歸正,一雪靖康恥的想法,揮之不去。

02歸正南宋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撕毀金宋協議,大舉南侵。機會難得,辛棄疾遂和同鄉耿京聚集義士兩千餘人,舉起抗金旗幟。但因耿京被叛徒張安國謀害,起義壯舉戛然而止。

當時辛棄疾剛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繫,歸來途中,聽聞此事,義憤填膺,僅率同伴五十餘人,便只闖金營,將叛徒押回,投奔南宋而去。

馬作的盧飛快

高宗趙構甚為讚許,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史稱「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此時嶽飛已去世二十一年,辛棄疾方才二十五歲,正是青壯之時,一腔熱血,隨時準備拋灑於北伐壯舉之中。不幸的是,高宗早已不思進取,名重天下的辛棄疾被任命為江陰籤判,掌管諸案的移文工作,純粹的文員。

03矢志報國

辛棄疾心下憤懣,但無可奈何。在這期間,連續寫了下《美芹十論》、《議練民兵守淮疏》等文上奏與朝廷。心懷故土,「夜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抱負卻與南宋苟安的朝廷格格不入。又因詩詞凌厲,常有譏諷之語,如「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句,對苟安的時局進行了批判。

醉裡挑燈看劍

這裡面牽扯到一個問題,南宋北宋是後來人便於區分而命名,對於當時來說,大宋無分南北,但是地分南北。在宋人看來,金國人,是敵人。

所以辛棄疾為官十七年間,屢遭猜忌和彈劾,心灰意冷之下,來到上饒待湖,開啟了隱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雖有復出,但依然是閒職文官,與軍旅無關。

04汙名歸正

《朱子語類》有云:「歸正人元是中原人,後陷於蕃而復歸中原,蓋自邪而轉於正也。」濟南屬中原地帶,是漢人故地沒錯,但在南宋君臣看來,出身於金國,便是金國人,雖然南投,但屬於改邪歸正。這種理念雖然十分可笑,但卻甚囂塵上。

這是在南宋思想禁錮下產生的一個理念怪胎,對於身處故地的仁人志士來說,是深深的歧視,是對中原人才的一種霸凌。管家長期議和甚於主戰,復國理念始終不是主流,數次北伐均是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顧。

無人會,登臨意

這使得原本將以有為的歸正之人,往往心灰意冷。不但無法行豪傑之舉,且有受到深深的歧視和猜忌。即使得以入仕,也只能是閒職,接觸不到決策和執行的核心之處。辛棄疾寫下了「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05廉頗老矣

南宋淳熙年間,臥看「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終於等來了主戰派上臺,韓侂胄主張北伐,為嶽飛正名,以此為號,啟用主戰人士,辛棄疾被召為鎮江知府,獲賜金帶。「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正是寫於這一期間,辛一掃前半世的陰霾,重新振作,時刻準備北伐。

西北望長安

然而,在諫官的攻擊下,歸正人的身份始終困擾著辛棄疾,不久後,被降職的辛棄疾心灰意冷,重回鄉間。朝廷再次詔令,均辭謝不就。開禧三年,朝廷任命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終於可以接觸軍事工作了,但辛棄疾年已老矣。「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現實中除了無數看見的山,還有數不清的看不見的山。

廉頗老矣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時已六十八歲,臥病不起,去世前仍大呼「殺賊!殺賊!」朝廷追贈光祿大夫,少師,諡號「忠敏」。但這時方承認歸正人辛棄疾的盡忠報國,為時已晚,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每讀到辛棄疾臨終的大呼,不禁心下默然,掩卷不忍卒讀。

相關焦點

  • 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②:他的600多首詞為何沒有一首直接寫家鄉濟南?
    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在有些詞句中也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的「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 詩詞內外皆英雄:辛棄疾
    而辛棄疾不同,我們稱之為「豪放派」,是因為他的詞作,豪邁之中具有英雄氣概,讀來讓懦弱之人,也覺熱血沸騰。同時在現實中,辛棄疾也是英雄傳奇式的人物。 英雄的傳奇事跡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濟南)人。出生時,北方已經淪陷,是金人控制的地區。
  • 辛棄疾:男人交友的最高境界,是靈魂的摯交!
    紹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194年辛棄疾的靈魂摯友啊。陳同甫病逝,辛棄疾,把自己的悲痛跟思念都寄託於筆端,寫就了一篇啊,曠達又悲憫的祭文。祭文的內容啊,共同追憶與陳同甫一起逝去的年華。還有那些年同仇敵愾,抗金報國的壯志雄心,不過失去的永遠的就失去了,是再也回不來了。辛棄疾二是一個堅定不移地主張抗金者,但是他卻有一個很尷尬的身份,歸正人。
  • 《辛棄疾傳》讀後感
    半年前買的這本《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傳》,中間一直時斷時續,今天這才算是看完。一個感覺:如塊壘在胸,難以言狀的壓抑。如學生時代對他的定義,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可惜南宋就是這樣的讓人憤慨,辛棄疾最終沒能實現夙願,飲憾而終。南宋,你待稼軒何其不仁!因為「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始終覺得自己身上背負著一種異樣的標籤與負擔。他內心深處,多麼渴望名正言順地為光復大業揮灑自己的熱忱。所以,他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地為南宋在邊防,地方吏治問題上建言獻策。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23歲離開濟南後,辛棄疾畢生未歸
    原標題: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新時報記者 徐敏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沒有再回過故鄉濟南。
  • 同為黃皮膚球員,為何林書豪在NBA會受到歧視,而姚明沒有?
    NBA,幾乎是所有籃球運動員心目中的天堂,哪裡有最高水平的舞臺還有天價的合同,但是NBA也是最殘酷的賽場,畢竟每年只能有450名球員吃著聯盟的飯,特別是對於國際球員或者非黑人球員來說,在這場場地受到歧視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問題來了,同是黃皮膚,為何在NBA林書豪會被歧視,而姚明沒有呢?
  • 同為豪放派大家,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有什麼不同
    而辛棄疾呢?雖同為豪放派人物,但辛棄疾表現出來的,是一代俠義軍人的風骨。辛棄疾的一生,以愛國、回復北方失地為主題。詩詞、文章與蘇東坡相比,內容更加務實、壯闊豪邁。辛棄疾空有一身才幹,卻無法主持朝局、奮力北伐恢復河山——這是英雄的沒落寂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軍事生涯的豪氣躍然紙上,這時,辛棄疾或許想起當年在金朝起義的熱血故事——辛棄疾出身在金國,父親在金任職。但作為一個漢人,辛棄疾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終有一日他要金戈鐵馬回歸南宋。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滿江紅》,全詞僅一個愁字,卻寫出了無限愁
    二、國讎家恨,身世之悲辛棄疾出生在山東,在他出世時,那裡已經在金人的統治之下。他的祖父本來是北宋官員,因為家世所累,當初沒能南渡。但是,他心中一直懷念著故國。辛棄疾在祖父的影響下,從少年時期起就立志收復故土。因此他二十多歲就組織了抗金義軍,又主動南歸。
  • 傳世詞章600餘篇半數帶酒 辛棄疾的人間路窄酒杯寬
    其時,辛棄疾二十三歲。這一年,是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靖康之恥已有三十五年。這一年,辛棄疾押解著張安國南渡臨安。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裡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雄心壯志。然而靖康之恥後,南宋只願偏安,嶽武穆尚且飲恨風波亭,辛棄疾一南渡「歸正人」,如何能有機會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美芹十論》的萬字平戎策,到頭來也不過換得東家種樹書。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落日樓頭的江南遊子,於斷鴻聲裡也只能夢回吹角連營了。
  • 毅進仔什麼意思什麼梗? 學歷歧視了解一下
    毅進仔什麼意思什麼梗? 學歷歧視了解一下時間:2020-01-09 15:4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毅進仔什麼意思什麼梗? 學歷歧視了解一下 是一種學歷歧視。
  •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俠骨柔情辛棄疾
    在他們眼中,辛棄疾是歸正人。歸正人是從金國歸附而來的宋人,並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人,不得不防!已經換了好幾波人都搞不定江西的匪徒了,但辛棄疾三個月就把這個事情給做完了,之後又被調到了湖南,他創立了飛虎軍。史書上記載,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在長江邊境最勇猛的一支軍隊來了都得退避三舍,更不要說是什麼土匪了,很好地保護著當地的居民。為什麼朝廷非要刁難他呢?哪兒不行就把他補到哪兒,哪兒困難就把他補到哪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在在朝廷當中分成兩派,一派是主和派,一派是主戰派。
  • 辛棄疾為何寫詞從來不寫嶽飛?是不敢寫還是不屑寫?
    就連和嶽飛一樣專心抗金的同時代大詞人辛棄疾,也從未為他做過詩詞。看過辛棄疾詞的人都知道,辛棄疾非常喜歡用典。辛棄疾做詩詞6000首,就寫過劉備、劉裕、孫權、曹操、陳登、桓溫、張翰等英雄人物。但是奇怪的是,辛棄疾傳世的詩詞有600多首,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他從未直接甚至暗示的提到過嶽飛。這是為何呢?
  • 為何離異女性比離異男性更容易受到歧視?
    講真,聽到這話,我當場想和他絕交,因為我沒想到我在他心目中就值這個價(這裡的價,不是價格的意思)。可能在他看來,像我這款離異帶娃女的,只配嫁給這樣的糟老頭子,當他的「養老保險」吧?我知道,他的這種心理絕不是個例。一個離過婚的人,無論男女,多多少少會讓人覺得像是「被用過的」,有過婚史生育史的女性更是被物化為損耗比較嚴重的「二手貨」。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詩詞大會難倒不少高手
    那麼筆者現在問個問題,提到《青玉案》,大家想到的是什麼?是不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年,王國維說辛棄疾這首詞是做學問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讓這首詞紅得發紫。但事實上,對於這首詞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
  • 辛棄疾被老婆逼著戒酒,眼巴巴看著酒杯卻不能喝,寫下首千古名作
    範如玉是名門之後,與早年就成名的辛棄疾是門當戶對。辛棄疾一生的詞作,有三分之二是和她在一起所作。範如玉當年是如何馴服他這匹「野馬」的,咱們不知道,但從她逼辛棄疾戒酒這件事上來看,這確實是個不簡單的女子。為何這麼說,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 品詩詞|猛男辛棄疾
    【詩意】少年時,不知道什麼是憂愁,總喜歡登高樓、眺望眼。臨高樓之上,內心豪情勃發,但是為了寫出一篇時下流行的新詞,即便還不懂什麼是憂愁,也要強行寫就。並稱:蘇辛(蘇軾x辛棄疾)、濟南二安(辛棄疾x李清照)【詩感】寫辛棄疾,讓我很是糾結,這第一首詩詞,要先從何處寫起?
  •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
    就像人們熟悉範仲淹是文學家、政治家,卻不熟悉他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樣,後人也大多只熟悉詞人辛棄疾,而不太了解戰略家、軍事家的英雄辛棄疾。值此辛棄疾誕辰880年之際,我們來仰望歷史上這位悲劇英雄,了解他的戰略思想、戰略規劃。
  • 辛棄疾的這首《破陣子》描寫的是什麼內容,詞中的關鍵字是什麼?
    今天重讀這首詞作,一下子將我的思緒引入了詞作中所營造出的意境,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首詞的中的關鍵字是什麼呢?思慮再三,所以我想將自己對這首詞的看法寫出來。這也在無形中讓我們產生了諸多疑問,詞作一開篇的腔調就這樣高昂,是什麼原因呢?詞人為什麼在醉酒之後還要將燈挑亮呢?為什麼還要觀摩自己的劍呢?這一連串的疑問不禁迴旋在人的腦海中。
  • 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辛棄疾,辛棄疾的詩與酒,讓人難以相信!
    我們還是看看辛棄疾喝醉酒的樣子吧!昨晚我在松樹旁醉倒,問松「我醉到什麼程度?」我疑心松枝擺動要把我扶救,連忙用手一推說:「去!」我今天開始要整飭自身了」接著的四句解釋了他為何想要戒酒的原因經年累月地飲酒讓他時不時便口乾舌燥,喉嚨就像燒糊的鍋;還患上了嗜睡的毛病,一躺下便鼾聲如雷「咽如焦釜」、「氣似奔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