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

2020-12-14 新華社客戶端

首發:12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王兆鵬

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也產生過英雄的時代。南宋初的嶽飛,從小就想當英雄,最終成就了偉業和英名;南宋末狀元出身的文天祥,壓根就沒想當英雄,最後卻成為英雄;南宋中葉的辛棄疾,也是從小就想當英雄,可因為生活在「冷戰」時期,沒有機會成就「弓刀事業」。不過,政壇上無所作為的他,卻在詞壇上開闢了新天地,建立了豐功偉業!

就像人們熟悉範仲淹是文學家、政治家,卻不熟悉他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一樣,後人也大多只熟悉詞人辛棄疾,而不太了解戰略家、軍事家的英雄辛棄疾。值此辛棄疾誕辰880年之際,我們來仰望歷史上這位悲劇英雄,了解他的戰略思想、戰略規劃。

辛棄疾36歲時曾給南宋孝宗皇帝獻禦敵十策,題為《美芹十論》,開篇說:「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意思是在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就先做出戰略預判、戰術預案,一旦有事發生,應對就從容不迫,綽綽有餘;如果事發後再來倉促謀劃應對之策,就難免倉皇失措,顧此失彼。辛棄疾仿佛預言家,能看到後人的囧境,他在《議練民兵守淮疏》中強調:「事不前定不可以應猝,兵不預謀不可以制勝。」事先沒有縝密的預案就難以應對突發的危機,打仗沒有預謀就難以克敵制勝。

自我人生規劃

辛棄疾的戰略思想,包括個人的人生規劃和國家的戰略規劃。英雄,總是以國家的戰略目標作為個人的奮鬥目標,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理想緊密相連。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智慧勇氣膽略的超群,而且在於他一生是為民族、為民眾、為國家的共同願望而奮鬥。

辛棄疾的人生奮鬥目標,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恢復」——恢復中原,恢復失地,恢復故國,恢復一統江山。而這,也是南宋時代民族民眾的共同願望。

1140年5月28日,辛棄疾出生在「南共北,正分裂」的山東濟南,屬金人佔領區。辛棄疾從小就深切感受到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所以立志當英雄,拯救被壓迫被欺凌的同胞,實現國家一統,完成恢復大業。為了實現打敗金兵收復失地的戰略目標,他青年時代兩次隨計吏到金朝腹地偵察地理形勢,了解虛實,掌握情報。等待機會,起兵抗金。

機會終於等到。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冬,金主完顏亮率領百萬兵馬,南下侵宋,導致北方兵力空虛。而完顏亮出兵前加緊搜刮民脂民膏,強令漢民族百姓提前預交五年的租稅,早被盤剝一空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民怨沸騰,義勇之士紛紛起兵反抗,海州魏勝、密州開趙、齊州耿京、魏州王友直等都揭竿而起。辛棄疾也率眾兩千,投奔耿京部下,很快得到耿京的信任,擔任掌書記,與之共「圖恢復」大業。不到半年,義軍就快速擴充到25萬人。辛棄疾的恢復大業,有了一定的戰略資本和軍事基礎。

可是風雲變幻無常。完顏亮率部攻渡長江,在采石磯遭受南宋軍隊的迎頭痛擊,自己被部下亂箭殺死,金兵主力部隊全部撤回北方。新登基的金世宗對義軍下達大赦令,明令「在山為寇,下山為民」,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導致北方義軍紛紛潰散。耿京所部,已是獨木難支。年僅22歲的辛棄疾,敏銳地覺察到部隊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建議耿京率部投奔南宋。耿京言聽計從,委派副將賈瑞和辛棄疾至建康向宋高宗趙構面陳歸朝之願,受到高宗的嘉獎,耿京和部下全都封官。辛棄疾一行興衝衝地趕回山東,向耿京復命。行至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時,忽接情報,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25萬軍隊已土崩瓦解。原來積聚的戰略資本和軍事力量瞬間化為泡影。

倉促的變故,讓辛棄疾焦急如焚。他在《美芹十論》中回憶:「不幸變生肘腋,事乃大謬。負抱愚忠,填鬱腸肺。」未來的人生道路該如何走?如果繼續留在北方,已全然失去了抗戰的社會基礎,孤掌難鳴,恢復大業沒有任何希望;如果回歸南宋,原來有25萬軍隊作投名狀,現在赤手空拳回到南宋,憑什麼政治資本獲得南宋君臣的信任?他將做出怎樣的戰略決策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真正的英雄,不僅能循常,更善於慮變。辛棄疾做出驚天的決斷:親率身邊僅有的50人馬,奔馳到坐擁五萬之眾的山東金兵軍營中,活捉叛徒張安國,獻給南宋行在,以彰顯他過人的智慧勇氣和膽識!

在冷兵器時代,要以一當千,由50名壯士到五萬兵力的敵營中生擒叛將,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辛棄疾心目中,「天下無難能不可為之事,而有能為必可成之人!」(《美芹十論·久任》)作為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軍事家,辛棄疾絕不會與敵人硬拼,大張旗鼓地強攻進入金人營地。他在《美芹十論·察情》中說:「古人善用兵者,非能務為必勝,而能謀為不可勝,蓋不可勝者乃所以徐圖必勝之功也。」意思是說,真正善用兵的人,不是追求每戰必勝,而是將本來不可能打贏的仗,經過精心的謀劃,使之必勝。他又說:「知敵之情而為之處者,綽綽乎其有餘矣。」「事有操縱在我,而謀之已審,則一舉而可以遂成」;「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謂至計」。可以推想,辛棄疾到山東後,必定是先偵察敵情,了解金兵防守的薄弱環節和鬆懈時機,熟悉地形地貌,掌握金兵的活動規律後,制定出萬無一失的突擊方案,然後一舉而成。終將張安國「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洪邁《稼軒記》),晝夜不停,千裡奔馳,將張安國送到臨安正法。

辛棄疾這件驚天動地的壯舉,成功打響了回歸南宋的名聲,拼搏出了未來仕途的政治資本。洪邁《稼軒記》說,孝宗皇帝聞知壯舉後,召見了辛棄疾,讚賞有加,從此深加信任,所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用是簡深知」。

辛棄疾回到南宋後,仕途雖不如預期,但總體上還算順利,38歲就做到地方帥臣,任荊湖北路安撫使。在官場上摸爬滾打近20年後,善於洞察社會發展方向的辛棄疾,已經預感到仕途上的政治危機,可能會被踢出官場。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正當42歲的盛年,在南昌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他就為自己做好了罷職閒居的人生規劃,在上饒城北帶湖邊上買了一塊平坦的土地,構建屋舍園林。

辛棄疾精通園林建築規劃設計。他買的地塊,約有150畝。他親自設計,分成三個功能區,一為生活區,建築房屋,佔地十分之四;二為休閒區,在東岡、西阜、北墅、南麓四面,修竹徑,闢花蹊,修水池,建亭閣;三為作物區,種植糧食果蔬,自給自足。設計好後,命名為「稼軒」,畫上圖紙,請著名作家洪邁寫《稼軒記》。

果不其然。當他還在猶豫是否主動退隱閒居田園時,朝廷就毫不留情地罷免了他的官職,規劃的稼軒變成了實際居住的田園,而且一住就是後半生。

軍事的攻守戰略

辛棄疾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具有超強的戰略眼光和預判形勢的能力。年僅33歲的他,就預言金朝60年後必亡,而且預言金朝滅亡後,南宋的威脅憂患更大。周密《浩然齋意抄》記載:「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而中國之憂方大!』紹定足驗矣。惜乎斯人之不用於亂世也。」孝宗乾道八年壬辰,是公元1172年。60年後的宋理宗紹定五年壬辰(公元1232年),金朝的都城汴京被元兵攻陷。金哀宗逃離汴京,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等都被元兵俘虜,重新上演了北宋後宮被他們的祖先擄掠北上的劇情。雖然金朝的末代皇帝直到1234年才在蔡州自縊身亡,但1232年金朝實際上已經亡國。辛棄疾的預言,完全應驗。

辛棄疾的預言,不是星象學家的神機妙算,而是根據金朝固有的社會矛盾激化後做出的病理診斷。辛棄疾《美芹十論·審勢》說:「古之善覘人國者,如良醫切脈,知其受病之處,而逆其必殞之期。初不為肥瘠而易其智。」「蓋國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而金朝「今並有之,欲不亡何待」!辛棄疾透徹地指出,金朝社會有兩大死結,一是民怨深重而無法化解,二是皇位繼承的嫡庶不定也埋下永久的禍根。這兩重矛盾不斷激化,遇到外部力量的攻擊,金朝非亡不可。所以,他斷定金朝60年後必亡。

辛棄疾最憂慮的是,金朝亡國之後,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更大更劇,所以特別提醒南宋朝廷當局要早做預案。可南宋君臣渾然不覺。1204年,辛棄疾入朝面見寧宗皇帝時又提醒,金朝不久必亂必亡,本朝應提前做好準備,應對金朝滅亡後更大的軍事危機。可是當時的君臣,都渾渾噩噩,沒有人理睬辛棄疾的擔憂和建議。

辛棄疾回到南宋不久就發現,士大夫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國土分裂的「靖康恥」,被漸漸淡忘。「恢復」之事,早已不是上層社會關心的話題,士大夫之間,甚至「諱言恢復」。孝宗皇帝曾深有感觸地說:「士大夫諱言恢復,不知其家有田百畝,內五十畝為人所強佔,亦投牒理索否?士大夫於家事則人人甚理會得,至於國事,則諱言之。」(李心傳《建炎朝野雜記》乙集卷三)

正是在這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代,辛棄疾不斷地為國家為朝廷規劃「恢復」大計,提出攻守之策。

辛棄疾多次向朝廷提出防守淮河、荊襄的具體方案,並在《美芹十論·詳戰》和《九議》中詳細陳述了攻取山東、進而收復中原的戰略戰術。具體進攻方略是,主力部隊由沭陽(今屬江蘇)出兵,攻取山東。進攻開始前,虛張聲勢,採取聲東擊西的戰略。金人的重兵,駐守在關中、洛陽、開封三地,防備嚴密。南宋軍隊則分別在川蜀、襄陽、淮西三地,耀兵揚威,擺出一副進攻關中、洛陽和開封的態勢,多用旗鼓造成志在必得之勢。關中震恐,洛陽震懾,開封震動,金人必然會以十萬之師聚集三地以防守,並調集燕山的衛兵、山東的戶民和中原的籤軍等精兵銳卒至開封、洛陽守備,我軍仍然虛張聲勢進攻三地,使來增援的軍隊既不能離去,也得不到休息。這樣一來,山東就變得空虛,雖然還有數千兵力防守青州、密州、沂州、海州,我軍則派沿海戰艦,在登州、萊州、沂州、密州邊境來回馳突,山東的數千守軍必然會分散布防,從而失去有效戰力。山東虛空之後,盜賊會乘機而起,我軍再誘群盜之兵四處騷擾金人守軍。趁山東兵力空虛而混亂之際,我軍再擇派一驍將率兵五萬,步兵騎兵各半,進擊山東。三日之內,就會攻取兗州、鄆州,進而控制山東全境。拿下了山東,河北、山西可指日而下。等到關中、洛陽、開封三路金兵北撤回防,我軍已斷其歸路,他們又擔心川蜀、襄陽、淮西三路之兵進攻,也不敢貿然退師。

辛棄疾又提出,海道與川蜀、襄陽、淮西三路之兵為正,而奪取山東之兵為奇。奇兵需精強,正兵可稍弱。以弱者為牽制之師,而強者為必取之兵。避實就虛,戰而必勝。作戰方略計劃,周詳切實,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實戰性。

可惜的是,辛棄疾提出的多項「恢復大計」,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回應,更未實施。他清醒地意識到,「獨患天下有恢復之理,而難為恢復之言。蓋一人醒而九人醉,則醉者為醒而醒者為醉矣;十人愚而一人智,則智者為愚而愚者為智矣。」(《九議》)正因為辛棄疾看到了恢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卻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所以,他一生感到特別的壓抑和痛苦。他的痛苦,是為蒼生、為民族。無論是罷職閒居,還是在任為官,他從來沒有放棄他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英雄使命。

草地周刊|金沙江畔,一座古城的沉沒與新生

草地周刊|「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草地周刊|網紅"種草"他卻"拔草",跟"毒書皮毒跑道"較勁的"硬核老爸"

草地周刊|為「千千萬萬個一元錢」打官司

說人解史|紀念費孝通誕辰110周年,重溫費老一生的情懷與夢想

說人解史|與一個百年建築學科對話:我國第一塊人工冰場在此誕生……

說人解史|長安又見顏真卿

草地考古|「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相關焦點

  • 挑燈看劍原是醉裡 吹角連營只在夢中「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
    原標題:挑燈看劍原是醉裡 吹角連營只在夢中「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挑燈看劍原是醉裡 吹角連營只在夢中「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帥之才辛棄疾( 2020-12-11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說人解史王兆鵬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也產生過英雄的時代。
  • 詩詞內外皆英雄:辛棄疾
    中國古代眾多文學家,大多是柔弱文人,即便在詩歌中幻想建功立業成為蓋世英雄,現實中不過是一陣牢騷嘆息,真正上馬殺敵的並不是很多,具有傳奇英雄事跡的更是屈指可數。 而辛棄疾不同,我們稱之為「豪放派」,是因為他的詞作,豪邁之中具有英雄氣概,讀來讓懦弱之人,也覺熱血沸騰。
  • 辛棄疾想戒酒,寫了一首詞,全篇風趣幽默,讀完你想喝酒嗎?
    但凡心中有鬱悶孤苦之時,大可舉起你手中的酒杯,將自己積鬱在心中的苦悶和難受在舉杯落杯喉嚨咽下的瞬間消失。舉起酒杯仿佛就意味著你心中的苦悶和難受都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寄託之處,而當你放下酒杯時,你心中的苦悶和難受仿佛消失於無形中,都得到了化解;亦或是連這酒杯給予的依託之處都無法排解心中苦悶。
  • 在享樂中痛苦,在痛苦中享樂——辛棄疾《臨江仙》的正反兩面
    在享樂中痛苦,在痛苦中享樂——辛棄疾《臨江仙》的正反兩面一般人年紀大了,想的多是安享晚年。如果有一處山林別業,那基本上就別無所求。更何況可以浮瓜沉李、登高臨風、飲灑賦詩?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歡須嘆息,無病也呻吟。試向浮瓜沈李處,清風散發披襟。莫嫌淺後更頻斟。要他詩句好,須是酒杯深。上闋先說閒散無聊。
  • 辛棄疾的英雄情懷,在京口北固亭盡顯,還有那報國無門的詠嘆
    宋詞是我最喜歡的古代文體,其中不少名篇都非常熱愛,其中有一首堪稱豪放派的巔峰之作,一直在心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品詩詞|猛男辛棄疾
    【名鑑】詩人:辛棄疾 字:幼安享年:67歲朝代:南宋詩派:豪放派別號:稼軒居士世稱:詞中之龍辛棄疾一生所作詩篇,流傳下來的,據稱有600餘首,數量居南宋之冠,且質量一流,是名副其實的文壇大家。如果要從中選擇一首詩詞來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我會毅然決然地選擇這一首。說到文壇、說到文人,在我們日常的印象裡,或是持酒吟詩指點江山之流、或是白衣寬袖揮毫潑墨之輩。
  • 辛棄疾:做個英雄,安邦定國;做個俗人,貪杯好色!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這個孩子註定會成為像霍去病一樣的英雄。辛棄疾出生時,「靖康之難」已經過去十四年。淪陷區的大多數人雖然不甘心做亡國奴,但是為了活下去就必須學會向生活妥協。滿頭霧水的張安國出了營帳就稀裡糊塗地被辛棄疾綁上了馬,搶人成功的辛棄疾還順帶策反了一萬多跟隨張安國投降了金國的士兵。英雄出少年,藝高人膽大。五十人直入敵營,不僅毫髮無傷,抓回了叛徒,還帶走了敵人上萬人,這種在話本中都不敢寫的情節就這樣活生生地被辛棄疾在現實中演繹了出來。
  • 古代文學——辛棄疾和辛派詞人
    02辛棄疾對詞境的開拓一、崇拜英雄,抒寫英雄精神個性。辛棄疾拓展出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二)平生以英雄自許,渴望成就英雄偉業:「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蘇嚮往「雄姿英發」的「周郎」,但更多透出傷感。(三)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的使命感強烈而執著:「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就是被譽為「詞中之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少年意氣:少年握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號稼軒。他的祖父叫辛贊。靖康之難後,金人佔領了宋朝大半江山。辛贊受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無奈只得在金國做官。
  • 辛棄疾最孤寂的一首詞,孤寂的讓人心疼,最後一句已成經典
    莫道男兒心如鐵,儘是英雄心中淚。辛棄疾就像南宋時期出現的一匹「戰狼」,他年少成名,之後一直不被重視,費盡心血向當時的朝廷提出的抗金政策,也一直不被採納。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心中悲憤無法抒發。此時詞人心情澎湃,苦痛悲憤,直抒胸臆地刻畫了自己報國無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如此孤獨強烈的思想感情詞人只是將它與平常的筆墨相結合,更是感嘆自己無人理解的苦悶,耐人尋味。
  • 詞中王者辛棄疾
    紅頰青眼,此時的辛棄疾正值壯年。喚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楚天千裡清秋中,詞人的目光是否注視著江天寥廓中的某一點,那裡升騰起激昂慷慨的英雄氣,那裡是詞人懷念的青年時代。辛棄疾,字幼安,濟南歷城人。靖康之難後,南宋與金隔淮水對峙,淮水以北山東、中原地區的大宋遺民,時刻盼望著收復故土。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興兵攻宋,於揚州驟生內亂,完顏亮身死。
  • 楊雨34: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這首詞就能讓我們看到一個偉大的英雄詞人,在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藏著的最柔軟的舐犢之情。這就是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說實話,唐宋詞是愛情題材的主要領地,親情主題在詞當中出現的概率比友情還要少,可以說簡直是非常罕見,描寫幼兒幼女童趣的作品又更加罕見了!
  • 名家讀宋詞丨夏承燾、吳無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辛棄疾渡江南來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軍作籤判,籤判是「籤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是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的小官。儘管南宋政府對辛棄疾大材小用,不予重視,他還是不顧自己職位的低微,針對南宋政府中主和派所謂「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的謬論,獨抒己見,寫成《美芹十論》,上奏皇帝。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再讀卻忍不住淚流
    本文向大家分享這首《西江月·遣興》,便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著名的飲酒詞。但是與其他飲酒詞略有不同。辛棄疾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下片採用了散文語法入詞的形式。即有人物的繪畫、動作、神情,乃至也有人物性格的刻畫。而辛棄疾這樣表達的好處便是更符合他大醉後的情態,也讓文字更為的生動有趣,妙趣橫生。
  • 想不到你是這樣的辛棄疾,辛棄疾的詩與酒,讓人難以相信!
    有人說:品稼軒之詞,若濁酒,一飲壯懷激烈稼軒,辛棄疾也!被稱為「詞中之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將豪放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辛棄疾以詞聞名其詞作成就之高甚至被王國維評價為「南宋詞人,其堪與北宋人頡頏者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許多人都認為辛棄疾是一個只會喊著打打殺殺的鐵血直男或者是一個壯志難酬的寂寞英雄其實辛棄疾也是一個可愛的酒鬼「且對東君痛飲,莫教華發空催
  • 為了勸朋友當官,辛棄疾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典故,可謂用心良苦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辛棄疾應該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一身正氣且英姿颯爽的軍人形象。但是辛棄疾也有可愛的一面,在朝廷中對待奸佞之臣他滿臉的嚴肅並且嫉惡如仇,但是在與自己朋友的交往中,也會談天說地盡情地放鬆自己。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 人世一身霜雪 歸來還是少年
    是無不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寶黛笑他愚鈍還參禪。其實寶玉根本就沒有悟什麼禪,他悟的是情,這段偈語講的就是他跟林黛玉的關係,兩個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自尋煩惱,互相剖白半日才和好。你肯定看出來了,寶玉和維特的愁很像,他們的愁,不會給你什麼壓力,是小煩惱,是閒愁,帶還有俏皮的味道,有一種微妙的美。那就是少年時期愛情的若隱若現、成長的若有若無,那種不可名狀、不可言傳的兒女情。
  • 辛棄疾這首詞,寫法一反常態,開篇讓人大笑,讀完讓人深思
    所以,小編特地為大家選了一首南宋豪放派文學家辛棄疾的作品。它叫《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辛棄疾的詞,大多詠物言志、寄情於景。這首詞也是這類風格。讀稼軒居士的詞,必須結合他的人生經歷來看。自從南歸之後,他以為自己能獲得南宋朝的重用,自己的才幹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 古詩詞鑑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宋」辛棄疾
    衝關話文常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1]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