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24日訊在援湖北的日日夜夜,江蘇援鄂醫療隊員們,與死神賽跑,與病毒較量,挽救生命,這種經歷成為他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如今,他們已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雖然工作未變、環境未變,但經過疫情洗禮的他們,如今對生死、對職業卻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南京市第一醫院護理部護士長戴蓮(中)上班第一天收到鮮花
爭分奪秒,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早上8點進醫院,9點做手術,下午3點出門診……這是南京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汪志兵結束隔離期後的第4個工作日的安排。從武漢回來後,汪志兵的休假要到5月6日才結束。「門診、手術人手都不夠,實在太忙了!顧不上休假。」在手術室門口,記者見到了剛剛結束當日第一臺手術的汪志兵。回來後,醫院的外科手術基本恢復正常,而他已經做了不下十臺了。
剛剛解除了醫學隔離觀察、走向工作崗位的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科副主任姚欣,這幾天同樣也特別忙碌。「上門診、查病房、討論疑難病例……我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姚欣說,援湖北的45天是他畢生財富,讓他懂得了團結、協作的力量,懂得了肩上「只能贏、必須贏」的擔子有多麼重,歷練了他輕易不言棄的執著與追求。
這幾天,除了準備一些科研項目的申報,教學任務的梳理,將之前負責的事務一一提上日程,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沈華還在逐漸熟悉常規的臨床工作。武漢之戰對沈華來說,是行醫人生中比較重大的轉折,他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追求更加純粹、目標更加明確,內心有更加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在驅動我竭盡所能的治病救人。」
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沈華
讓武漢經驗,升華為科研成果
「回來休整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在援武漢日子裡,有哪些寶貴經驗可以總結?還有哪些教訓值得吸取?我們正在做相關研究。」南京鼓樓醫院副院長吳超介紹說,新冠病毒肺炎,是個全新的疾病,人們對它的了解還非常少,因此在武漢救治的每一個病例都值得好好總結。「我們已經發表了一篇論文了,還有幾篇論文正在撰寫中。」
長期從事傳染病臨床救治工作的吳超,對新冠肺炎有著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它的周期大約是兩周;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初期及時治療都不會有生命危險。「從武漢死亡病例來看,多集中在有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這就提醒我們要把有限的醫療資源集中在重症患者身上。」
「我們接管武漢醫院的那個病區70例病人中,只死亡兩例,一例是90多歲的老人,另一位是 50多歲但卻患有多種基礎疾病。兩個病例的家屬都拒絕插管,否則他們不一定會死亡。」吳超說,早期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加上充足的供氧,後期給予營養支持、臥床休息,「對於重症患者而言,護理比治療更重要。」由於該病無特效藥可治,因此完全靠病人自身產生抗體消滅病毒,其實就是體內抗體產生的速度與病毒繁殖的速度在賽跑。
「我們在武漢,不僅收穫了醫療成果,還收穫了勇氣、信心;還收穫了團隊友愛協作精神、重新拾回了丟失了的醫患信任。」吳超說,援鄂之旅告一段落,新的徵程已經開啟,將繼續發揚武漢抗疫精神,做好本職工作。
生死有了新感悟,更熱愛醫生職業
江蘇省中醫院ICU、國家中醫醫療隊(江蘇)隊員陳明祺說,回到工作崗位不久,自己仍然有點不適應。「每天夜裡3點多,我會經常醒,因為這是在武漢交班的時間,有的時候睡到一半會夢見自己睡著了沒趕得上交班,結果醒來發現已經回到了南京。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節。此外,我們的手清潔工作也有了『強迫症』,總覺得需要手清潔了,這些有時候還會被同事們『嫌棄』。」
因為「手清潔」被「嫌棄」的還有江蘇援湖北首批醫療隊隊員張海東,從武漢歸來,他重新審視了醫患關係:「在共同抵抗疾病的時候,並不是醫生單方面的工作,更需要醫生與患者雙雙配合,絕對信任,才可以最終取得勝利。這一次回來,我對生與死也有了更多理解。更加熱愛我的職業。」
國家中醫醫療隊(江蘇)隊長、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史鎖芳,一如既往地語氣平和地接診患者。「在武漢的這段經歷辛苦卻也是我一生中寶貴的治療經驗。中醫講究整體觀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在武漢的時候,我與病人面對面交流,在治療的時候也根據當地氣候和患者每人不同的身體條件觀察著新冠肺炎的諸多表現。現在,我除了正常門診外也正在整理一些自己所收集的一線資料。」
人回來了,醫患情歷久彌新
雖然回到南京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南京鼓樓醫院的感染科的嚴曉敏主任,忙碌工作之餘,一直牽掛著她在武漢法治過的幾位重症患者。「上周我還與李大爺聯繫過。李大爺現在恢復得非常好,他說下半年一定帶小孫子來南京看我們。」嚴曉敏說,當時李大爺病情非常嚴重,已上呼吸機了,是鼓樓醫院的團隊用盡全力把他從死亡線了拉回來。「在武漢的日子裡,是我們與患者相處最愉快的時光。有些患者得知我們要離開時,抱著我們痛哭。我將永遠珍藏著這份友情。」
「親切、輕鬆!空氣都是甜的,是回家的感覺。」 南京市第一醫院護理部護士長戴蓮,重回工作崗位後,審核實習生、統籌本院培訓、發放抗疫物資……就馬不停蹄地忙起來。她的辦公桌上至今還擺著同事在上班第一天捧來的鮮花。燦爛的向陽花、嬌豔的玫瑰花是同事們思念的表達,更是團結協作精神的體現。「無論是在武漢前線還是日常工作,我們的心都是往一處使的。」 戴蓮說,回到南京後,她還會時常想起在武漢救治過的那些患者,還會用微信與他們聯繫,問問他們康復得怎麼樣了。
南京市第一醫院的沈華也還和武漢當地醫護人員以及治癒出院的患者保持著聯繫,團結合作、攜手抗疫的經歷讓醫療隊員間結下了深厚友誼。「無論是臨床還是 科研,我們還會和當地醫生經常交流討論。患者恢復中有什麼問題也會經常問問我們。你能感覺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信任和關心你。」沈華說,這也讓他對醫患關係也有了新的認識,經過疫情洗禮的醫患情、戰友情,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淡變冷,只會歷久彌新,愈加珍貴。
記者 仲崇山 王甜 葉真